第二章 市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32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市场
分类号: F723
页数: 4
页码: 414-417
摘要: 本章介绍了湖南省郴州市清末到1989年市场经济发展情况。
关键词: 市场 经济体制 郴州市

内容

清末、民国初期,城区贸易活动集中在沿河的河街、裕后街、南关上一带。民国
  
  25年(1936),粤汉铁路通车后,贸易中心由沿河向中山东街、中山西街、文化
  
  路至火车站转移,以中山西街、文化路最繁华。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区的不断扩大,贸易活动由旧城区向新
  
  城区扩展。特别是1979年改革开放后,国家、集体先后投资2.62亿元,兴建健康
  
  路、兴隆街、东风路、国庆北路、同心路、飞虹路等个体商业街道,改建和新建
  
  13个农贸市场。至1989年,形成以北湖路、火车站、人民路、国庆路为主的商业
  
  区,市场贸易活动日益繁荣,成为湖南省和郴州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第一节 批发市场
  清末、民国初期,城区批发商业逐步兴起,百货、杂货、文化用品批发商集中在
  
  北塔街(今中山北街)一带,南关上为油、盐批发集中地段,乌石矶郴永盐围是
  
  最大的粤盐批发商号,干城街至化龙桥、扎上街为米市码头。后来米市又逐步扩
  
  展至五通庙、陈家巷、谢家坪一带。粤汉铁路通车后,粤盐输入量大增,文化路
  
  形成食盐批发市场,和平路、北湖路形成猪、蛋、禽及土产批发市场。绸布、百
  
  货、药材等批发商亦迅速崛起,尤以药材批发商发展规模最大,不仅供应湘南各
  
  县,还辐射到粤北地区及广西部分县市。
  新中国成立后,国营商业迅速控制批发市场。1950年下半年,先后建立百货和盐
  
  业等批发公司。1952年,建立烟酒专卖批发部。1953年,成立花纱布批发商店。
  
  至此,除药材批发仍由私商经营外,其余全部由国营专业公司供货,并实行计划
  
  价格。1956年对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由国营商业和集体商业掌握全部
  
  批发市场。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由国营商业二级采购供应站控制,农副产品调
  
  拨批发业务由供销合作社专业公司负担。1961年,市物资局成立后,金属材料、
  
  建筑材料、化工机电产品均由物资局计划调拨或批发。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商业体制改革,实行“三多一少”的商品流通体
  
  制。1981年,开始突破一、二、三级批发到零售企业的老框框,改变“三固定”
  
  封闭型的供货办法,全面开放批发市场。除地区国营二级批发站和供销合作社专
  
  业公司继续经营批发业务外,市属国营、集体、个体商业和外来的驻郴商业机构
  
  、流动商贩,纷纷参与批发经营,形成批发市场激烈竞争的局面。随着私营、个
  
  体批发商的发展,市内出现兴隆街副食品、日用化妆品批发市场,同心路针棉织
  
  、鞋帽、小百货批发市场,飞虹路路口家用电器批发市场,人民东路(原165部
  
  队大院)水果批发市场,罗家井、火车站粮食、蔬菜、土产批发市场。其中以兴
  
  隆街批发市场最著特色。该市场长440米,宽17米,有门店156个,营业场地面积
  
  4800平方米。经营商品以糖果、糕点、烟酒、食杂、饮料为主,其次是小百货、
  
  日用化妆品。生意灵活,批发起点低,价格低于市价,可以浮动和协商定价。因
  
  其商品小而全,薄利多销,服务周到,现钱现货,深受个体零售户和消费者欢迎
  
  。自1985年元月建立市场以来,个体商户在此经营批发,生意兴隆,至1989年,
  
  平均每年批发销售额在1274万元。
  1989年,全市有市属国营商业批发机构85个,供销合作社系统批发机构72个,社
  
  会集体批发机构66个,个体批发户300余家。
  第二节 零售市场
  清末、民国时期,郴州城有数百户私营零售商店和摊贩分布于各街、巷,以东、
  
  西街较为集中,较大的商店批发零售兼营。
  1950~1952年,市场零售业务主要由私营商业经营,国营商业的零售额只占全城
  
  零售总额的10%。1953年,国营西街百货商场建立,专营各类商品零售业务。
  
  1954年,建立国营零售公司,辖18个零售门市部。到1955年,国营商业、供销合
  
  作社的零售额已占全城零售总额的81%。1956年对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零
  
  售业务由国营、公私合营、集体商业经营,国营商业成立棉布、百货、饮食、服
  
  务4个零售贸易管理处,分别管理所属公私合营商业及合作店组。“大跃进”和
  
  “文化大革命”期间,公私合营及合作商店、供销合作社商业均并入国营商业,
  
  形成国营商业独揽零售市场的局面。1965年,建立北湖商场,为全市最大的国营
  
  综合性零售商场。1971年,在火车站建立国营五一商场,在人民东路与北湖路交
  
  叉口建立国营副食品中心商店。1978年,零售市场仍由国营商业独家经营,零售
  
  网点稀疏,市民排队购物。
  1979年以后,郴州市积极发展集体、个体商业,零售市场出现多家竞争的局面。
  
  国营商业在竞争中仍占主导地位,市属商业先后建立华侨友谊商店、郴州商业大
  
  厦、东方大厦等一批企业;地区直属商业也先后在市区建立百货大楼、五交化大
  
  楼、副食品大楼。均为市内零售骨干企业。集体商业积极发挥纽带作用。地区供
  
  销合作社在北湖路建立南国商场,地区劳动服务公司在人民东路建立南大企业公
  
  司,市商业局集体总公司在人民西路建立综合商场、妇女儿童用品商场,市供销
  
  合作社在健康路建立农贸中心、在文化路建立楚南商场、在燕泉路建立燕泉商场
  
  。个体商业的零售门店分布在全城大街、小巷,方便群众,起到极大的市场补充
  
  作用,并形成东风路、国庆北路的服装个体市场,文化路、中山西街的纺织品、
  
  日用百货个体市场等。
  1989年,全市有商业零售网点3417家,其中国营109家,供销社77家,社会集体
  
  217家,私营、个体3041家。国营、集体、个体零售门店,组成全市商品零售的
  
  网络群体,使郴州市场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
  第三节 集贸市场
  清末,郴州城的集市贸易在五通庙、陈家巷、谢家坪等处,为粮、油、禽、蛋、
  
  肉类、蔬菜、薪炭交易场所,朝兴暮散,日日交易。安和乡的秀峰圩建于清光绪
  
  五年(1879),以仔猪交易闻名,五日一圩。
  民国时期,郴州城有3个集贸市场:区正街寿佛殿为粮食、煤炭圩场,五通庙为
  
  蔬菜、土产、禽蛋圩场,龙骨井为蔬菜、肉类圩场,天天营业。以五通庙市场最
  
  大,商品最多,后更名为罗家井市场。民国28年(1939),建立许家洞圩场,为
  
  工矿区服务。
  1950年,新建下湄桥集贸市场。罗家井市场逐步发展,为市内集贸中心市场。
  
  1956年后,蔬菜、肉类、蛋禽等副食品由国营专业公司经营,集贸市场受到限制
  
  ,并几度关闭。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集市贸易才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至1989
  
  年,先后投资375.74万元,新建和扩建集贸市场,新增交易亭棚、摊点、门店等
  
  面积386万平方米。1989年,全市有集贸市场13处,以罗家井、火车站、下湄桥
  
  、许家洞、兴隆街、东门口立交桥,秀峰圩等处规模较大,上市人数最多。全年
  
  集市贸易成交额9734万元,为1979年的44.27倍,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
  
  17.84%。
  罗家井综合市场为全市最大的农贸市场,原名五通庙市场,始建于清代。1976年
  
  ,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后,几经扩大。1985年,又投资210万元,占地面积达
  
  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中心场地面积4000平方米。交易亭分上下
  
  两层,设立肉行、米行、水产行、家禽行、蛋行、豆制品行、蔬菜行、小食品行
  
  、小杂品行,共有11个经营区,固定摊位318个。市场周围设固定商业门点142个
  
  ,分别经营烟酒、食杂、饮食、旅店等业。市场侧面1000余平方米的三层楼房,
  
  专营蔬菜、食杂批发交易。1989年,该市场日平上市人数在3万人以上,年成交
  
  额4281万元,日平11.7万元,年收市场管理费70余万元。市场内设有工商、物价
  
  、计量和食品卫生、禽畜检疫等监督管理机构,配置治安、环境卫生管理人员,
  
  交易秩序井然,1988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市场”。
  秀峰圩位于安和乡大树下村,始建清光绪五年。1984年,安和乡划归郴州市,秀
  
  峰圩成为全市最大的农村集贸市场。该圩以仔猪交易为主,竹木、铁制品交易次
  
  之,五日一圩(逢5、10日)。1989年,圩场有个体商户64家,安和供销社、安
  
  和粮站均设于此。上市商品除当地农副产品外,百货、五金、棉布、成衣亦进入
  
  市场交易,饮食、旅社、修理业随之发展,年成交额达169万元。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