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邮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310
颗粒名称: 第四章 邮政
分类号: F61
页数: 4
页码: 402-405
摘要: 本章记述了湖南省郴州市邮电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邮路、邮政业务、投递三部分内容。
关键词: 邮政 企业经济 郴州市

内容

东汉建武中期(公元39~49),郴城始设邮驿。此后,郴州成为中原通往岭南的重要驿站。清光绪年间,成立民信局,经营民间通信。光绪二十九年(1903)10月,岳州邮政总局派杨子威到郴州城建立邮政代办分局,租赁城区天官坊罗氏房屋开业,为市境现代邮政之始。郴州民信局至此停业,驿铺传递渐次衰落。翌年,郴州邮政代办分局改为自办内地邮政支局,划归长沙邮界管辖。民国元年(1912),中华邮政建立。12月,撤销郴州驿铺,邮政局独家经营邮政业务。民国23年,郴县邮局奉命与郴县电报支局合署办公。1951年6月,邮政局与电信局合并为郴县邮电局,实行邮电合一的体制。1959年10月,专署邮电局在城区成立。1969年邮电分设,建立地区邮政局。1973年8月,再次与电信局合并为郴州地区邮电局。1989年,全局职工677人,拥有邮政汽车17辆、摩托车7辆、自行车57辆、装卸牵引车3辆、拖(挂)车9辆、邮件升降机3台、包件收寄机3台。地区邮电局直接承办市内邮电业务,设有国庆路邮电营业厅、火车站邮电支局、下湄桥邮电支局、东街邮电所、苏仙岭邮电所、槐树下邮政代办所。郴县邮电局在市许家洞镇设邮电支局、在安和乡设邮电代办所管理当地邮电业务。
  第一节 邮路
  东汉郴州城建立驿站后,历代均以此为联系中原与岭南的驿铺干线。明、清时,由郴城总铺(清代称州前铺)向北经下湄铺、长冲铺可达永兴,向南经升桥铺可达宜章,向东经石泉铺可达兴宁,向西经骆仙铺可达桂阳州,驿铺传递依靠马匹和步行。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邮政局利用驿铺线路开辟郴州至衡州逐日昼夜快班邮路。光绪三十一年,增辟郴州至廖田墟(今衡南县境)、桂阳州(今桂阳县)、桂东、桂阳县(今汝城县)4条快班邮路。民国14年(1925),开辟郴城至永兴不定期取保民船邮路一条。民国20年,郴城至衡阳开办委办汽车邮路,取代相关的步班邮路和民船邮路。民国25年后,增设火车邮路。民国26~28年间,郴城至宜章、坪石、桂阳等地先后改为委办汽车邮路。郴城至东江一线仍为步班邮路。民国34年,日军进犯湘南,境内公路、铁路被毁,各步班邮路恢复。抗战胜利后,汽车、火车邮路虽有恢复,但步班邮路仍占重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条件不断改善。1956年,郴城至各县及市境内邮路实现机动车运邮,基本结束邮运员长期肩挑背扛的历史。“大跃进”期间,全市邮路迅速增加。1966年1月,地区邮电局首次开辟郴州至江华267公里自办汽车邮路。1968年,又开辟摩托车邮路10公里。1978年,邮路总长2673公里。其中铁道邮路100公里、自办汽车邮路1250公里、委办汽车邮路948公里、摩托车邮路209公里。1987年,地区邮电局根据邮政业务流向及经济效益情况,减少自办汽车邮路,增办委办汽车邮路。1989年,共邮路设28条,总长1829公里(包括农村投递邮路)。其中铁道邮路由郴州至三都1条,长46公里;自办汽车邮路由郴州至道县、郴州至桂东环形邮路2条,长416公里;委办汽车邮路由郴州至临武、资兴、永兴、新田、梅田、鲁塘、瑶岗仙、南溪、玛瑙山、香花岭、芙蓉、东江、坳上、马头岭、江口、街洞煤矿、柿竹园、雅市坪、大奎上、邓家塘、栖凤渡、街洞等22条,长1120公里;市内邮路3条,长16.5公里。
  第二节 邮政业务
  清末前,郴州驿铺主要传递政府公文和军报。清末,开办现代邮政后增办民间函件、包件和汇兑等业务。民国初期,陆续增办代售印花税票、机要邮件等业务。因其独家经营,业务发展较快。民国11年(1922)共收寄函件8.4万件。民国14年,收寄包件1400件,汇兑业务应接不暇。民国22年,开办邮政储金项目。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政府强迫百姓参加储蓄,储金业务得以畸形发展。民国34年,日军侵占郴州城,邮政各项业务均趋衰落。光复后,也一直处于困境。1949年,出口函件27.98万件,包件419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停办代售印花税票、邮政储金等兼营和代理业务。增办报刊发行、集邮等。机要邮件转由郴县专署机要交通局办理,1957年7月又并入邮电局,是年出口机要函件1.5万件。由于社会稳定,各种邮政业务迅速增长。1959年,邮电业务总量达112万元;出口函件270.8万件,包件3.54万件,汇票12.06万张,发行报纸期发数2.05万份,累计530.5万份,杂志期发数为2.73万份,累计47.28万份。“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种业务有所下降。1978年后,逐步恢复集邮、邮政储蓄、报刊零售等,业务量再次猛增。1982年12月,成立郴州市集邮协会,有会员117人。翌年5月,举办首届集邮展览。1986~1987年新辟国内特快专递邮件、邮政快件、有声信函等。1989年,地区邮电局邮电业务总量达427万元,出口函件298万件,其中国际和港澳函件1.03万件。许家洞邮电支局13.52万件,安和邮电代办所1.48万件。全市人平交寄函件13.88件。地区邮电局出口包件3.89万件,许家洞邮电支局0.18万件,安和邮电所仅65件。
  平均每百人交寄包件18.1件。特快专递邮件出口384件,邮政快件38.34万件。地区邮电局开发汇票11.3万张,许家洞邮电支局2.03万张,安和邮电代办所306张,全市每百人开发汇票59.54张。地区邮电局发行报纸期发数6.23万份,累计933万份;杂志期发数9.46万份,累计103万份,报刊流转额280.45万元,每人平均订销报刊0.7份,人平报刊费12.46元。全年出口机要函件1.67万件。全市集邮爱好者达5000多人,订户2000多户,集邮业务量达54.84万元。
  第三节 投递
  城区投递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郴城初办邮政时,邮件由代办人员捎口信自取。光绪三十一年,始有投递,设邮差1人。民国29年(1940)前后,境内投递范围东至苏仙桥、西至桐梓坪、南至南关上、北至四普庄,分2个投递段,配信差2人,日投2次。民国36年,因郴城军队集结,境内投递分为4个段,有信差4名,日投2次,郊区间日一次。新中国成立后,实行“邮发合一”,投递量逐步增大。1954年,邮局始设投递班,有投递员7名,城区分为6个段。1956年,始用自行车投递。1958年7月,全部实行自行车投递,日投3次。10月,专署邮电局成立,担负市内投递工作。1978年后,因城区范围扩大,投递范围不断外延。1989年,投递范围东到梯子岭、西到高壁、南到槐树下、北到梁家湾;共设邮路3条,17公里;分为25个投递段,有投递员31名,日投2次。但全市尚有百余栋高层居民楼不能直投。
  郊区投递 设邮之初,市境乡村邮件投递一般采取存局待领或托人捎转。民国时期,邮政局在农村设邮政代办所和信柜,由经理人、临时信差或专夫,投递和收揽邮件。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投递邮路增加。1956年,农业合作社化后,实现社社通邮。1958年,又实行公社义务邮递员制度,全市农村公社和大队及60%以上生产队可看到当天地方报纸。1960年1月,郴县邮电局成立,负责市境远郊农村投递,专署邮电局负责近郊农村投递。1966年,郊区投递邮路为185公里。1978年,调整为166公里。1980年,郊区投递实行定人、定点、定线、定班期、定出归时间的制度,投递质量不断提高。1989年,地区邮电局承担郴江、市郊2乡、22村、214组的农村投递,设邮路9条,共231.1公里,乡村及31个组实行日投1次。许家洞邮电支局有投递邮路87.3公里,日投1次。安和乡农村投递实行个人承包,投递邮路75.5公里,3日1投。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