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交通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30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交通运输
分类号: F512.3
页数: 4
页码: 396-399
摘要: 本章介绍郴州市交通运输包括客运、货运。
关键词: 郴州市 运输 交通结构

内容

第一节 客运
  一、公路长途客运
  民国17年(1928)底,湖南省第三汽车路局衡郴线车务所开办衡阳至郴城客运。翌年11月,由省公路局接管。民国26年1月,增开直达长沙客车。民国31年,仅有郴城至桂阳、宜章2条线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开通至资兴、桂阳、宜章、衡阳4条客运线路。1949年,湖南省公路局仅留下2辆客车在郴。1953年,郴县汽车站客车增至5辆,营运线路开通至未阳、宜章、桂阳3条,总长近200公里。1959年,车站有客车13辆,由郴城至全区14个县市客运全部开通,年客运量16.3万人次,周转量325.3万人公里。1965年,客车达27辆,客运量和周转量分别比1959年增加1倍和4倍。1978年,客车增至55辆,客运量达88.4万人次,周转量4321.7万人公里。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和交通工具大幅度增长,社会车辆陆续参与长途客运。1984年,开始出现个体客运。1985年,市第一运输公司购置7辆客车参运。1986年以后,又先后有宁远、嘉禾、临武、蓝山、安仁、宜章、桂阳、永兴、资兴、郴县、汝城等县市运输公司以及部分厂矿企业、个体客车在郴驻点营运。1989年,全市有长途客车186辆(汽车站172辆、第一运输公司10辆、个体4辆),年客运量795.4万人次,周转量29063.1万人公里。其中汽车站营运线路60条,北至长沙,东至赣州,南至广州、深圳,西至桂林,营运线路达万余公里。
  二、铁路客运
  民国25年(1936),粤汉铁路通车时,市境各站客运量极少,仅有一对每星期2次的客车和一对每日1次的混合列车通行。翌年,日客车增至4对。民国34年因日军入侵,铁路运输陷入停顿。光复后,运输设施较差,运输量不及抗战前的水平,日均旅客发送量不足百人。1952年,郴州站每日接发列车3对,日均旅客发送量100~150人。许家洞车站为60人,槐树下车站更少。“大跃进”期间,客流量增长较快。1959年,郴州站每日接发列车6对,日均旅客发送量达1400人,年客运量约51.1万人次。1965年,日接发列车上升为10对,年客运量53.37万人次。70年代,郴州站日均旅客发送量2000~2500人。1978年,日接发列车13对,年客运量109.06万人次。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客流量剧增,日均旅客发送量上升到4000~6000人之间。1989年,郴州站每日接发列车24对,年客运量192.8万人次,许家洞站为6.61万人次,槐树下站万余人,同心桥车站0.77万人次,全市各车站年客运量总计达201.19万人次。客运量呈现长途多于短途、南行多于北行、节假日多于平时的特点。
  第二节 货运
  一、公路货运
  民国17年(1928),湖南省公路局始经营境内汽车货运。至民国38年,郴县汽车站有货车7辆,私营运输行及外地驻郴州营运商有车30辆。1956年,民营汽车全部转入国营,由郴县中心站一个车队驻郴营运(后发展3个车队)。1958年后,国营七一一矿货运汽车队、地区粮运汽车队、省林业汽车运输大队第二中队成立,为单位货运专业队。1959年,全市有货车71辆,年货运量21.3万吨,周转量855万吨公里。1965年,货车增至606辆,货运量和周转量分别比1959年增长7.5倍。此后,农村大小拖拉机也参与运输。
  1970年,镇运输公司发展汽车货运。1978年,全市货车增加到1119辆,货运量347万吨,周转量13428万吨公里。80年代后,社会车辆大量参运,专业运输部门货运量有所下降。1989年,全市拥有载货汽车1832辆,参运的拖拉机855台,年货运量482万吨,周转量20931.48万吨公里。
  二、铁路货运
  粤汉铁路通车之初,郴县站利用混合列车办理零担货运,运量极少。民国29(1940)年,许家洞站年煤运量在1600吨以上。民国35年,郴县站有货车1对,年货运量在3~4万吨之间。1950年,货运量为3.18万吨。1952年,郴县站每日北行货车8对,南行6对,年货运量3.53万吨,许家洞站5.16万吨,槐树下站200吨。“大跃进”期间,货运量突增。1959年,郴州站每日北行货车17对,南行13对,年货运量达23.57万吨。70年代,市境厂矿建设速度加快,货运量增加。1975年,铁路专用线年货物发送量49.19万吨,槐树下车站增至4.4万吨。1978年,郴州站每日北行货车增至30对,南行24对,年货运量67万吨。1984年,首次采用集装箱运输,当年运送295个,达893吨。1988年,增至1935个,9767.6吨。随着衡广复线的建成,各站货运能力提高。1989年,郴州站日北行货车38对,南行31对,年货运量98.29万吨,许家洞站货运量16.56万吨,槐树下站货运量14万吨,各铁路专用线货运量24万吨。全市铁路年货运量总计达155.52万吨。
  第三节 搬运装卸
  民国时期,郴城码头、车站的搬运装卸主要依靠人力挑抬。民国22年(1933),李启发等封建把头组织肩运业职业工会,规定不入会者不能从事搬运装卸业。对搬运工人在经济上实行两个“二八分成”,工人须交纳20%的力资给把头作管理费,再抽20%用作保安团购买枪枝弹药。民国25年,北方沦陷区难民带板车逃难至郴,搬运工会随即仿制,城区开始出现板车运输。虽然结构粗糙落后,但每部板车月租金高达10块大洋,一般工人无力租用。4~5月间,何大炮和黄昌品带领搬运工人反对两个“二八分成”,反对板车租金,迫使把头废除板车租金。粤铁路通车后,车站装卸作业由铁路搬运工进行,城区搬运工负责城内搬运。民国27年,郴城成立板车业职业工会。至民国34年,有在册会员140人,板车不足百部。
  1951年,城区搬运工会进行民主改革。4月,成立中国搬运工会郴县委员会,并设置郴县搬运公司筹备处,有职工380人,板车211部。翌年,县人民政府又将个体马车约20辆组成马车组。1953年,搬运公司更名为郴县搬运站。翌年4月,改为郴县人民政府搬运管理站。1955年3月,实行搬运队伍分管作业,分别成立铁路搬运作业站、公路搬运作业站、市内搬运供应社。12月,公路搬运作业站由汽车站接收,成为后来的湘运汽车装卸队。1956年4月,根据湖南省第二次地方交通会议决议,撤销搬运工会,市内搬运供应社改为郴县搬运服务社。铁路作业站的搬运工人,转移到各物资单位作固定搬运工。6月,郴县搬运服务社下放由城关镇管理。许家洞搬运工会亦同时撤销,成立搬运服务队,有职工29人。是年,全镇共完成搬运装卸量32.06万吨,周转量15.41万吨公里。
  1958年,搬运服务社更名为郴县郴州市运输人民公社。1959年冬,下放北湖公社管理,更名为郴州市北湖人民公社运输公司。1960年,又重新收归市人委直接领导,更名郴州市运输公司。其时,街道居委会闲散劳力组成10余个零担运输队,担任货物零担运输及杂项作业。市人委从中组建火车站、五岭运输大队。1961年,全市所有运输企业分别组成北湖、五岭、火车站、许家洞4个运输社,并成立运输联社实行统一管理,职工共658人,各种人力车达996辆。板车由木轮改为钢丝胶轮车。年完成货运量33万吨,周转量61万吨公里。1966年4月,运输联社和4个运输社合并为郴州镇运输公司,业务上开始发展驻点装卸,派出40多名职工建立驻黄沙坪铅锌矿郴州转运站装卸队。此时,马车运输因马匹老化趋于衰落。1969年,公司有职工611人,拥有板车320辆,年完成货运量31万吨,周转量56万吨公里,装卸量23.7万吨。
  1970年,镇运输公司以李佐帮、张正华等为主的一批技工,自行装配1吨重机动车,始实行搬运装卸机械化操作。70年代,公司先后自己装配各种货车38辆,成立汽车装卸队。并逐渐增添装卸机械铲车、吊车等设备。同时,派出160名职工在下湄桥铁路专用线和郴州烟厂驻点装卸。期间,北湖和五岭公社先后成立北湖、五岭运输队,郴州地区耒水运输公司迁来38人,担任下湄桥铁路货站装卸任务。城区工矿企业家属及闲散人员也成立“五·七”运输队。至1980年,全市仅民间板车运输队就有28个,708人,板车500辆;农民副业运输队37个,1235人。年完成货运量43万吨,周转量141.9万吨公里,装卸量4万吨。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机械化运输的竞争,农民副业运输队自80年代初期起大幅度减少,“五·七”运输队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社会车辆和个体运输。1984年,市人民政府为理顺运输市场管理体制,将市运输公司、耒水运输公司下湄桥铁路货站装卸队、北湖运输装卸队分别改建为郴州市第一、二、三运输公司,并成立市联合运输服务公司。翌年5月,五岭运输队停办。1988年7月,市联运公司与郴州火车站联合组成郴州联运公司,以加强联合运输服务。年底,市三运输公司并入碳素厂。1989年,民间运输完成货运量73.59万吨,周转量228.01万吨公里,装卸量4.3万吨。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