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航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29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航道
分类号: U697
页数: 2
页码: 387-388
摘要: 本节介绍了郴州市历代境内河流通航、码头口岸、渡口等发展情况。
关键词: 郴州市 航道 水路运输

内容

一、航线
  历代市境河流仅郴江可通航。船户使用“吹火筒”式的小船,由城区码头石经官庄坪、铜坑湖、陈家楼、谭家湾,到郴江口,航程21公里。船出郴江口后,到郴县瓦窑坪换大船下耒水入湘江,为郴城北向大宗物资的主要运输线。郴城以南,水浅而急,不再通船,故有“船到郴州止”的民谣。民国时期,公路、铁路先后建成通车,郴江航运日趋减少。1954年,郴县人民政府曾炸礁疏浚郴江河道,但仅可通3吨木船,由于汽车、火车运输的发展,航运衰落。1966年,市内仅许家洞煤矿到许家洞火车站段2公里可通航。1984年,全线断航。
  二、码头
  郴城自古为水陆运输交接口岸。清末、民国初,乌石矶、码头石、河街为三大码头。其中码头石、河街为盐运专用码头,在码头附近形成座座盐围。三合煤矿开采后,陈家楼郴江东岸形成煤运码头。城北铜坑湖亦有盐运小码头。郴江断航后,码头随之消失。
  三、渡口
  清代,市境郴江沿线有东山书院渡、四浦(普)渡、东陂渡、三星渡、下洪滩渡、牙石渡等渡口6处。嘉庆年间,牙石渡因建牙石桥而废。民国时期,增设铜坑湖渡口,东山书院渡因建东街桥而废。新中国成立后,郴江沿线先后建有各类桥梁30多座,原渡口废弃。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