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29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大道
分类号: U491.2+23
页数: 2
页码: 386-387
摘要: 本节介绍了清末和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郴州市的交通要道情况。
关键词: 郴州市 交通道路 车道

内容

一、线路
  清末和民国初期,郴州城区通往四邻的大道主要有7条。其中,南向至宜章3条,西向至桂阳1条,北向至长沙、永兴各1条,东向至兴宁(今资兴市)1条。民国17年(1928)后,随着汽车、火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境内多数大道先后被改建成公路、铁路,余下少数路段降为民间小道,或自然荒废。
  郴宜大道 有三条:一条为西大路,又称九十里大路、骡迹路。由裕后街、香花坳、升桥铺出市境,经郴县良田到宜章,市境长5公里余,始建于东汉。建武十五年(39)卫飒任桂阳郡太守,征集百姓凿山开道五百余里,直达岭南。建初八年(83)汉大司农郑弘,向朝廷建议开凿桂阳峤道。宋代绍圣年间,又进行一次修缮。遂成为沟通中原与岭南的交通要途。郴州到宜章段路宽皆9尺,青石铺就。民间曾流传一首歌谣:“十里路上到尧坡,二十平地起风波,三十折岭高万丈,四十两路叉平和,五十良田屋还饷,六十万岁桥上过,七十韩公走马岭,八十亭子对庙角,九十南关抬头看,望见郴州一大窝。”1964年,此路市境部分路段修建成郴泉公路。一条为东大路,由化龙桥经东坡岭、王仙桥、大坌头出市境,到郴县青阳坪与西大路合,市境长约6公里,至今仍为民间行道。一条由五里堆、皂角树、七里洞、伍家桥出市境,经郴县到宜章樟桥与西大路合,市境长约9公里。民国21年,改建成郴宜公路。此路由城前岭柏树下分途向西南,沿邹家、雷大桥、坦门、批杷树下、下坌出市境,经郴县保和达临武县境,自市中心起长约16公里,60年代,为柏安公路取代。
  郴永大道 由苏仙桥往北沿白鹿洞、四普庄、株木山、长冲铺、陈家楼、大芒铺出市境,经郴县五里牌到永兴,市境长约为16公里。为秦汉中原到岭南陆路主要通道。其中一段于民国25年(1936)修建粤汉铁路,一段于60年代初修建苏仙路。
  郴长大道 由北湖桥、桂门岭、下湄桥、铜坑湖、陷池塘出市境,经郴县栖凤渡到长沙,市境长约13公里。为汉唐以来古道。民国17年,为衡郴公路取代。
  郴兴大道 由牙石桥经锁石桥、梯子岭出市境,分岔为三:往北至永兴,往东北至兴宁(今资兴市),往东再折南至宜章县境,市境长约5公里。民间流传“十里郴州到石泉,二十菱角一洞田,三十石鼓高万丈,四十野鸡不见天,五十雷溪水淼淼,六十东江过渡船,七十鱼岭背上走,八十水井大路边,九十界牌打一瞒,慷慷百里到兴宁”。民国36年(1947),被郴资公路取代。
  郴桂大道 由燕泉路经五里堆、骆仙岭、寒溪铺出市境,经郴县华塘到桂阳,市境长约5公里。此路从华塘向南沿骑田岭西麓可达临武县,为秦汉以前通往岭南的主要大道。市境段于民国27年改建成郴桂公路。
  二、桥亭
  明代,郴州市境有桥梁16座,凉亭8座。清代,有桥33座,凉亭22座。民国期间,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公路沿线桥梁被改为公路桥,凉亭被废弃。新中国成立后,为方便居民通行,新建桥梁百余座。到1989年,全市共有桥梁185座,多为石桥,少数为钢筋水泥桥、木桥、铁索桥。其中跨度5米以上的90座。按时代分,有明代桥梁1座,清代29座,民国时期4座,其余为1949年后新建。按河道分,郴江3座,同心河21座,燕泉河10座,东边河3座,马岭河9座,其余为村溪桥梁。
  1989年,全市有凉亭16座,其中清代12座,民国时期3座,新中国成立后新建1座,均为石砌毛瓦结构。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