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交通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29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交通设施
分类号: U491.2+23
页数: 10
页码: 386-395
摘要: 本节介绍了郴州市城区的主要大道。包括郴宜大道、郴永大道、郴长大道、郴兴大道、郴桂大道和桥梁和凉亭。
关键词: 郴州市 交通道路 车道

内容

第一节 大道
  一、线路
  清末和民国初期,郴州城区通往四邻的大道主要有7条。其中,南向至宜章3条,西向至桂阳1条,北向至长沙、永兴各1条,东向至兴宁(今资兴市)1条。民国17年(1928)后,随着汽车、火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境内多数大道先后被改建成公路、铁路,余下少数路段降为民间小道,或自然荒废。
  郴宜大道 有三条:一条为西大路,又称九十里大路、骡迹路。由裕后街、香花坳、升桥铺出市境,经郴县良田到宜章,市境长5公里余,始建于东汉。建武十五年(39)卫飒任桂阳郡太守,征集百姓凿山开道五百余里,直达岭南。建初八年(83)汉大司农郑弘,向朝廷建议开凿桂阳峤道。宋代绍圣年间,又进行一次修缮。遂成为沟通中原与岭南的交通要途。郴州到宜章段路宽皆9尺,青石铺就。民间曾流传一首歌谣:“十里路上到尧坡,二十平地起风波,三十折岭高万丈,四十两路叉平和,五十良田屋还饷,六十万岁桥上过,七十韩公走马岭,八十亭子对庙角,九十南关抬头看,望见郴州一大窝。”1964年,此路市境部分路段修建成郴泉公路。一条为东大路,由化龙桥经东坡岭、王仙桥、大坌头出市境,到郴县青阳坪与西大路合,市境长约6公里,至今仍为民间行道。一条由五里堆、皂角树、七里洞、伍家桥出市境,经郴县到宜章樟桥与西大路合,市境长约9公里。民国21年,改建成郴宜公路。此路由城前岭柏树下分途向西南,沿邹家、雷大桥、坦门、批杷树下、下坌出市境,经郴县保和达临武县境,自市中心起长约16公里,60年代,为柏安公路取代。
  郴永大道 由苏仙桥往北沿白鹿洞、四普庄、株木山、长冲铺、陈家楼、大芒铺出市境,经郴县五里牌到永兴,市境长约为16公里。为秦汉中原到岭南陆路主要通道。其中一段于民国25年(1936)修建粤汉铁路,一段于60年代初修建苏仙路。
  郴长大道 由北湖桥、桂门岭、下湄桥、铜坑湖、陷池塘出市境,经郴县栖凤渡到长沙,市境长约13公里。为汉唐以来古道。民国17年,为衡郴公路取代。
  郴兴大道 由牙石桥经锁石桥、梯子岭出市境,分岔为三:往北至永兴,往东北至兴宁(今资兴市),往东再折南至宜章县境,市境长约5公里。民间流传“十里郴州到石泉,二十菱角一洞田,三十石鼓高万丈,四十野鸡不见天,五十雷溪水淼淼,六十东江过渡船,七十鱼岭背上走,八十水井大路边,九十界牌打一瞒,慷慷百里到兴宁”。民国36年(1947),被郴资公路取代。
  郴桂大道 由燕泉路经五里堆、骆仙岭、寒溪铺出市境,经郴县华塘到桂阳,市境长约5公里。此路从华塘向南沿骑田岭西麓可达临武县,为秦汉以前通往岭南的主要大道。市境段于民国27年改建成郴桂公路。
  二、桥亭
  明代,郴州市境有桥梁16座,凉亭8座。清代,有桥33座,凉亭22座。民国期间,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公路沿线桥梁被改为公路桥,凉亭被废弃。新中国成立后,为方便居民通行,新建桥梁百余座。到1989年,全市共有桥梁185座,多为石桥,少数为钢筋水泥桥、木桥、铁索桥。其中跨度5米以上的90座。按时代分,有明代桥梁1座,清代29座,民国时期4座,其余为1949年后新建。按河道分,郴江3座,同心河21座,燕泉河10座,东边河3座,马岭河9座,其余为村溪桥梁。
  1989年,全市有凉亭16座,其中清代12座,民国时期3座,新中国成立后新建1座,均为石砌毛瓦结构。
  第二节 航道
  一、航线
  历代市境河流仅郴江可通航。船户使用“吹火筒”式的小船,由城区码头石经官庄坪、铜坑湖、陈家楼、谭家湾,到郴江口,航程21公里。船出郴江口后,到郴县瓦窑坪换大船下耒水入湘江,为郴城北向大宗物资的主要运输线。郴城以南,水浅而急,不再通船,故有“船到郴州止”的民谣。民国时期,公路、铁路先后建成通车,郴江航运日趋减少。1954年,郴县人民政府曾炸礁疏浚郴江河道,但仅可通3吨木船,由于汽车、火车运输的发展,航运衰落。1966年,市内仅许家洞煤矿到许家洞火车站段2公里可通航。1984年,全线断航。
  二、码头
  郴城自古为水陆运输交接口岸。清末、民国初,乌石矶、码头石、河街为三大码头。其中码头石、河街为盐运专用码头,在码头附近形成座座盐围。三合煤矿开采后,陈家楼郴江东岸形成煤运码头。城北铜坑湖亦有盐运小码头。郴江断航后,码头随之消失。
  三、渡口
  清代,市境郴江沿线有东山书院渡、四浦(普)渡、东陂渡、三星渡、下洪滩渡、牙石渡等渡口6处。嘉庆年间,牙石渡因建牙石桥而废。民国时期,增设铜坑湖渡口,东山书院渡因建东街桥而废。新中国成立后,郴江沿线先后建有各类桥梁30多座,原渡口废弃。
  第三节 公路
  一、线路
  民国17年(1928),郴(州)衡(衡阳)公路建成通车,市境始有公路交通。后,郴(州)宜(宜章)、郴(州)桂(桂阳)、郴(州)资(资兴)公路相继建成。1949年,市境公路通车里程为36.6公里,路面均为泥土或泥砂碎石结构。50年代,人民政府采取国家投资与发动群众义务投工相结合的办法,整修、扩宽城区公路。1958年,修建市内第一条乡村公路——国营七一一矿至马头岭公路。1959年,通车里程为48.2公里。60年代,以国家投资为主修建县道,并对主干公路铺设沥清路面。1969年,全市通车里程达68.3公里。70年代,采取民办公助,以民办为主,动员群众进行大规模的乡村公路建设。
  1978年,市内通车里程上升到178.4公里。80年代,公路建设以拓宽路面和改善质量为主,市内干线公路全面铺设沥青路面,并大力修整乡村公路,形成村村通汽车的公路网络。至1989年,全市有公路100条,通车里程310公里。其中沥青路面57.53公里,水泥路面21.93公里,碎石及泥土路面230.52公里。拥有国道线一段,长20.96公里,省道线二段,长16.5公里,县(市)道4条,长50公里;乡村道77条,长202.9公里;单位专用道16条,长19.63公里。
  京深线(代号107线) 由北京至深圳,属国道,纵贯市境南北。市境段北起长茅冲,南至仙岭水库,长20.96公里,为国家平原微丘二级标准公路。民国13年(1924)6月,时湘南善后督办唐生智出于军事需要,派员勘测衡阳至郴州线路,以兵工结合及以工代赈等办法兴建军路。民国15年1月动工,民国17年12月竣工通车,为市境最早的公路。路基宽7米,路面为砂石结构。翌年2月由郴城向南测量施工,延至宜章,因遇瘟疫和中原大战曾两度停工,至民国21年2月,才完成市境段。民国34年,为阻止日军犯境,国民党军队曾炸毁郴宜段,翌年11月修复。1963年,该线郴城区段国庆路铺设沥青路面1.4公里,为市境公路铺设沥青之始。到1973年,市境段全部铺设沥青。1982年,对长茅冲至下湄桥6.75公里路段进行改造,路基加宽至12米,路面9米,由原四级公路改为二级公路。1984年12月,市人民政府成立国道107线改建工程郴州市指挥部,投资近二千万元对107线市境段进行全面改造,改道绕开市中心,经万花冲西端连接下湄桥与七里洞,缩短1.74公里路程。1989年7月,改建工程竣工,一般路面宽11~25米,沥青路面。其中下湄桥一段路面宽达40米,为全市最宽的道路。两端高差平均纵坡为2%,平均车流量每昼夜5703辆。此道被纳入联合国亚太经济组织的亚洲公路网。至1993年,107线市境段铺成水泥路面。
  郴酃线(代号1813线) 属省道,由郴州市经郴县、资兴市、至酃县。市境段西起万花冲与国道107线交接处,东至梯子岭,长9公里,为三级公路。民国21年(1932)冬,国民党政权为“围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遂修筑郴州至资兴公路,由省公路局派员测量,翌年3月,强征民工开工。后因经费困难和日军犯郴,两度停建。民国37年6月,完成土石方工程,路面宽3~3.5米。翌年6月,完成铺砂工程。当时线路起于和平路口,经中山西街、东街、曹家坪出城区。1964年,开通苏仙桥至石榴湾公路,遂改东门口为起点,为泥结碎石结构。1971年和1975年,市境段分两次铺设沥青路面。1985年,进行加宽改造,路基宽8.5米,路面7米。1989年1月,郴酃线起点延至人民西路,车流量为每昼夜2538辆。
  郴道线(代号1806线) 属省道,由郴州市经郴县、桂阳县、嘉禾县、宁远县至道县。市境段东起马家坪与国庆路相接,西至寒溪桥,长7.5公里,属三级公路。始建于民国25年4月,原为郴州至桂阳的公路,民国27年8月竣工,路面宽4米,铺砂石。民国34年,因日军进犯,郴桂公路被破坏。翌年11月,开始复修,因经费不足,延至民国38年6月才草率完工。该线路原起于五里堆,越骆仙岭至寒溪桥。骆仙岭段弯急坡陡,常常发生翻车事故。1957年8月改线从马家坪起,经同心桥至寒溪桥与老线衔接,1959年竣工。1965年8月市境段铺设沥青路面。1984~1985年,扩宽改建,路基宽达7.5米,路面6米。1988年底,车流量为每昼夜2949辆。
  五寒线 属县(市)道,起于五里堆与国道107线相接,西到寒溪桥,长6.5公里,原为郴州至桂阳公路的起始段。1959年,郴桂公路改道后,遂成为县道。1977年,五里堆至市水泥厂段1.2公里铺设沥青路面。1984~1987年,对市水泥厂至寒溪桥5.3公里路段进行扩修,路面拓宽为4.5米,砂石结构,最大纵坡12%,属等外公路。1988年底,车流量为每昼夜586辆。
  郴泉线 属县(市)道,起自国庆南路末端,经槐树下至泉溪洞,长11.5公里,为四级公路。1962年,修通城区至槐树下段。1973年,续修至泉溪洞,砂石路面。1982~1985年,采取国家投资与单位集资办法,分段铺设郴城至槐树下7.5公里沥青路面,宽6米。槐树下以南仍为砂子路面,宽4~4.5米。1988年底,车流量为每昼夜1760辆。
  造锁线 属县(市)道,起自市第一造纸厂,与国道107线相接,经许家洞、马岭、焦冲至锁石桥与郴酃线相接,长20公里,为四级公路。1971年,以民工建勤方式,修建市第一造纸厂至许家洞7.6公里路段,为砂石路面,泥结碎石结构,路面宽3~3.5米。
  1977年,市第一造纸厂至梁家湾段进行改造,路面拓宽至6米。1978年,续修许家洞至锁石桥12.4公里,为砂石路面,宽3.5米。1980年,采取民办公助形式又对此路段进行改造。1983年,梁家湾段因衡广铁路复线建设,改线1.96公里。1988年,市一造纸厂到许家洞铺设沥青路面,宽6米。车流量为每昼夜312辆。
  柏安线 属县(市)道,东北起自柏树下与国道107线相接,西南至安和乡万华岩,长12公里,为四级公路。1966年始建,路面宽3.5米,泥结碎石结构。1987年,国家投资建安和至万华岩2公里路段。1988年,铺设柏树下至安和10公里沥青路面。车流量为每昼夜222辆。
  二、桥涵
  民国17年(1928),修筑郴衡公路时,将下湄桥改建为三孔石拱桥,为市境最早的公路桥。1949年,市境有公路桥4座,总长130米,为石槽或石墩木面桥。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公路桥梁增多。1978年,达34座。1989年,增至50座,总长1971.16米。其中跨度50米以上的桥梁11座,50米至30米的17座,30米至10米的8座,10米以下的14座。以桥面结构分,有石拱桥13座,钢筋混凝土桥37座。公路桥梁载重都在汽—10吨以上,其中载重汽—20吨的有12座。按道路分,国道107线有桥梁4座,郴酃线2座,郴道线2座,造锁线8座,柏安线3座,五寒线2座,郴泉线1座,乡村公路共19座,其它9座。
  市境公路涵洞分为跨水、跨公路、跨铁路三种,以前者为多。1960年,修筑国庆南路时,拆古崇德桥,建成跨燕泉河涵洞,跨径8米,长35米。1965年,建协作路涵洞,孔径5米,长8米,上通汽车,下过小火车。1984年,扩建北湖路时,北湖桥加宽成24米,跨径3米,失去桥的外形,成为北干渠的涵洞。1989年,全市共有涵洞402座,总长5445.9米,均为永久式,大部分为板拱。其中国道107线130座,共长3080米;郴酃线23座,共长247米;郴道线32座,共长363.4米;造锁线23座,共长240米;柏安线9座,共长98米;郴泉线23座,共长130米;城区5座,共长140.5米;其它公路157座,共长1147米。
  三、车站
  民国17年(1928),修筑郴衡公路时,在郴城建临时停靠站一个。民国21年,湘南衡阳协泰汽车转运总公司在郴设立分公司,于和平路建立车站,有职员3人。至1949年,有站房4栋700平方米,停车亭300平方米,汽车9辆。1954年4月,改由湖南省公路局郴县管理场管理。1956年,成立郴县汽车中心站,翌年改为郴县总站。1959年5月,在国庆路(现邮电大楼后侧),新建汽车站,10月竣工营业。建筑面积1819平方米,包括候车室、车库、油库、木炭房、住房等。候车室可容纳400人,车库仅可停靠客车10辆。1964年,郴州汽车站改由湖南省汽车运输公司郴州公司管理。1975年,由国家投资29.2万元于国庆路(北湖公园东南侧)再次重建汽车站,总建筑面积9560.4平方米,其中候车室2101平方米,一次可容纳旅客1000人;车场面积6000平方米。1989年,郴州汽车站拥有客车172辆,每天始发车达220次,有职工506人。
  第四节 铁路
  民国22年(1933)9月,粤汉铁路市境段动工修建,于民国25年9月正式通车。沿线设有3个车站。民国30年夏,资许铁路市境段竣工通车。至此,市境有铁路线30.92公里。1958年,国营七一一矿从许家洞修筑400余米长的铁路专用线。1979年,郴嘉铁路市境段动工兴建,1981年12月竣工通车。1988年,京广铁路市境段复线工程及郴韶段铁路电气化工程竣工通车。1989年,市境有京广、资许、郴嘉铁路线3条,专用线13条,正线总长47.42公里,站线总长54.79公里;铁路桥梁18座,长1937.9米;隧道6座,长3649.9米;火车站7个。
  一、线路
  京广铁路 由北京至广州,市境段北起许家洞,南至槐树下,长26.87公里。民国22年(1933)7月,由国民政府铁道部借用“中英庚款”,修筑粤汉铁路株(洲)韶(关)段。9月,市境段动工。民国25年4月竣工,6月通车,9月1日全线正式开通。民国34年1月,日本军队侵犯湘南,第九战区司令薛岳下令毁坏铁路设施,中断交通。翌年7月,市境段修复通车。民国38年10月初,白崇禧军队败溃湘南,破坏铁路设施,铁路交通再次中断。12月,修复通车。新中国成立后,京广线运输任务渐趋繁重,国家决定兴建衡阳至广州间的铁路复线,由铁道部第四设计院勘测设计,第五工程局组织施工。1978年7月,市境段复线工程动工。1986年8月,又动工建设郴州至韶关区段电气化工程。1988年9月29日,复线铁路在许家洞站拔接成功,整个复线工程全线通车。是年11月26日,电气化工程建成投运,牵引供电系统采用远动装置起动成功。年运输能力由1500万吨提高到3000万吨以上,远期可达到5000万吨。
  资许铁路 西起许家洞,东至黄草出市境到资兴市三都镇。市境长4.05公里,属京广铁路支线。民国26年(1937)9月,湖南煤炭局为开发资兴煤炭资源,始建资许铁路。
  民国30年6月,第一期工程许家洞至鲤鱼江铺轨建成。民国34年1月和民国38年7月,铁路两度被毁。1951年修复,翌年1月通车,9月由广州铁路局接管。80年代年,运输能力达到170万吨。
  郴嘉铁路 起于京广铁路郴州车站北运转场,由寒溪桥附近出市境,经郴县、桂阳至嘉禾行廊乡,为一级窄轨地方铁路。市境长9.44公里,其中准轨正线3.34公里,窄轨正线6.1公里。1958年,湖南省人民委员会为开发湘南有色金属资源,决定修建郴州至黄沙坪铁路。次年,完成16公里路基工程。1960年,因压缩基本建设而停建。1978年2月,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决定修建郴嘉铁路,成立郴嘉铁路建设指挥部。1979年10月,动工,按郴州至桂阳原路基兴建第一期工程。1981年12月,实现简易通车。1984年,建设换装场和准轨引入线及各种配套营运设施。1987年9月,全线竣工。11月15日,正式开办客货运输业务。设计近期年运输能力为50万吨。
  二、桥梁 隧道
  桥梁 民国24年(1935)修筑粤汉铁路时,市境建成跨越郴江的铁路桥梁6座,即许家洞桥、河脚井桥、新桥、双脑湾桥、东关桥、芳头桥,总长589.08米。民国34年1月,为防止日军利用铁路,桥梁均被炸毁。民国36年,修复。1949年10月,国民党军队溃退时,许家洞、河脚井、新桥、双脑湾4座桥再次被炸毁。12月,又全部修复。1952年,修建资许线许家洞桥。1974年,修建宝山铁路专用线,建下湄桥。1983年12月,修建郴嘉铁路线的官庄坪桥及高壁5座小桥。修筑衡广铁路复线时,又新建桥梁6座,即许家洞桥、新桥(为双线桥)、双脑湾桥(为三线桥)、河脚井桥、东关桥、芳头桥(为单线桥)。原许家洞桥和新桥被废弃,原河脚井桥、双脑湾桥、东关桥、芳头桥仍为复线所利用。原资许线许家洞桥因接轨处改线而废弃,新建下洪滩桥。1989年,全市铁路桥梁共有18座,总长1937.9米。
  隧道 民国23年(1934)至25年间,市境先后建成婆婆岩和虎形坳隧道。民国33年7月,为防止铁路被日军利用,婆婆岩隧道出入口被炸毁。民国35年,修复。民国38年10月,国民党军队溃退时,再次炸毁隧道及预置其中的10余辆车辆。12月,即修复通车。1978年,铁路复线建设开工后,又新建5座隧道,即婆婆岩隧道、三合隧道(为双线隧道)、东关隧道、新虎形坳1号隧道、新虎形坳2号隧道(为单线隧道)。对原虎形坳隧道进行改建,原婆婆岩隧道被废弃。1989年,市境有隧道6座,总长3649.9米,其中以虎形坳2号隧道为最长,达1020米。
  三、车站
  郴州站 位于城区北部,京广线K1905+60米处。分为客站和北运转场,为全区客货运输中转的枢纽,属二等站,是郴韶电气化区段的始发站。该站始建于民国25年(1936),初建时为郴县车站,有8股道、2座旅客站台、1座货物站台及1幢361平方米的站房。1956年,更名为郴州站,隶属广州铁路局。1958年,拆除第二站台,增设2股道。1970年,又增修5股道货物线。客运站房几经扩建改造,至1984年达3259平方米,还建有货物仓库10个、雨棚3个、露天货物场4个,总使用面积达10532平方米。1985年,车站改属长沙铁路分局。根据铁路复线建设需要,拆除3股道,恢复第二站台。并在官庄坪新建北运转场,房屋建筑面积31448平方米,主要办理货物列车的技术检查以及区段列车和小运转的编解业务,还开辟货物场,扩大车站货物装卸和仓库堆放能力。拥有25股道。1987年4月,客站旧站房全部拆除新建。1989年10月,新站房落成营业,面积5575平方米。有职工713人。
  许家洞站 位于市区北部许家洞镇,京广线K1893+610米处,属四等站,是资许线起点站。始建于民国25年,初时,设有3股道。1957年,增修2股道,新建第二站台。80年代,铁路复线建设中改建车站,新建686平方米站房,设有11股道。1989年,有职工89人。
  梁家湾站 位于市郊乡长冲铺,京广线K1899+640米处,属四等站。1965年4月建站,设3股道。1988年9月撤销,17名职工并入郴州站。
  槐树下站 位于市郊乡槐树下,京广线K1912+480米处,为四等站。民国29年(1940)建站,有3股道。1988年8月,新建站房501平方米,设9股道,有5条铁路专用线。1989年,有职工32人。
  下湄桥货站 位于城区北部下湄桥,1974年,建成,为地方铁路货物到发营业站。货站总面积15998平方米,有3股道,铁路专用线5条,仓库货位41个,面积2914平方米;盐仓货位5个,面积5130平方米。货站行政由地区交通局领导,业务属郴州铁路部门。1988年底,有职工25人。
  同心桥站 位于郴江乡同心桥,郴嘉线K1+665米处,为郴嘉线编组站。1985年始建,设6股道,货站仓库208平方米,暂作客站用。1989年,有职工5人。
  马头冲换装站 位于郴江乡同心桥村,为郴嘉铁路换装站,面积16.1万平方米。1987年建站,设有4股准轨道,6股窄轨道,建有百货、粮食、锰矿石专用站台。运转楼面积214.5平方米,站东北为火车装卸转运站,由省、地区煤炭公司投资建有圆筒形煤仓、溜煤槽、卸煤机等机械化装卸一条龙作业线。
  郴州交接站 位于京广线郴州车站编组场西侧,为郴嘉铁路的起点处。1986年始建,设站线3股,有调度运转室和联合办公室552平方米,主要解决京广线与郴嘉线的运输衔接。1989年5月1日,开通使用。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