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产业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29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产业结构
分类号: F264
页数: 4
页码: 379-382
摘要: 本节介绍了郴州市市内乡镇企业从手工业、种养业起步,逐步发展到工业、运输业、建筑业和商业服务业。1989年,乡镇企业总收入5533万元中,工业1382万元,占25%;种养业323万元,占5.8%;运输业1407万元,占25.4%;建筑业253万元,占4.6%;商业服务业2168万元,占39.2%。
关键词: 郴州市 乡镇企业 企业结构

内容

市内乡镇企业从手工业、种养业起步,逐步发展到工业、运输业、建筑业和商业服务业。1989年,乡镇企业总收入5533万元中,工业1382万元,占25%;种养业323万元,占5.8%;运输业1407万元,占25.4%;建筑业253万元,占4.6%;商业服务业2168万元,占39.2%。
  一、工业企业
  人民公社化初期,社队工业靠平调劳力、物资,土法上马。土炼铁、土农药、土化肥厂遍地开花;要求“农机具小修不出队,中修不出社,大修不出市”,社队都办农机具修造厂。结果土高炉不出铁,土农药、土化肥质量低劣,效益不高。1961年,整风整社运动中破产退赔。到1962年,只剩下龙门池大队一家装机容量12千瓦的水电站。
  60年代后期,一些社队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工业。市工矿企业公司投资10多万元,扶持桐梓坪大队兴办锰矿,50多人开采,年产锰1500吨。高壁、铜坑湖、骆仙铺等大队兴办8家片石、石灰、红砖厂,年产值5.1万元。到1972年,社队工业企业发展到15家,总收入64万元。
  1972年,社队工业的行业和产品品种增多,并开始注重技术改造,采掘业的产品由锰增加到煤炭和钾矿;建材工业随着城乡建房量增加和郴嘉铁路、京广铁路复线衡韶段开工,发展速度加快,生产向半机械化发展。1970年,兴建的市郊公社红砖厂,由人工取土、手工成型、自然干燥、围窑焙烧的传统生产方式,改为机械推土、对滚机粉碎、搅拌机和泥、挤压切割成型、轮窑焙烧。郴江公社和渔场、龙门池、白鹿洞、官庄坪、铜坑湖大队6个石灰、片石厂,采用风钻打眼、炸药爆破、推土机推土、机械碎石、矿车运输、流水窑烧灰。是年冬,中共湖南省委提出“1980年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口号后,社队重建5个农机修造厂。至1979年,社队工业企业发展到36家,总收入243万元。
  1980年,市兴办集体企业钾矿,不久,下放市郊公社为社办企业,年产值30万元,利润3万元。市、社、队三级先后投资300万元,兴办骨胶厂、钾肥厂、针织厂、编织袋厂、鞭炮厂、塑料加工厂、纸箱厂、玻璃纤维厂8家轻化工企业。但因原材料来源不足,设备条件差,技术不过关,销路不畅,管理不善,除针织厂、纸箱厂、玻璃纤维厂继续生产外,其他5个厂有的未能投产,有的投产后亏损,被迫关停。长期效益不佳的市郊农具厂,1980年与广州电梯厂合作,每年为其生产电梯零配件800至1000吨,年产值50万元,利润2万元。1982年,郴江公社在皂角树新建预制构件厂,生产预应力空心楼板、楼梯踏板、花格和地板砖等,年产值达35万元,利润8万元,成为乡办企业的骨干企业。1984年后,联户个体工业蓬勃发展。至1989年,全市共有乡镇工业企业182家,职工1658人,完成工业产值1382万元。
  二、商业企业
  1978年前,无社队商店、旅社、饮食店,只由供销合作社在大队设立代购代销点。营业员由大队从贫下中农中选派。代销商品限于煤油、盐、酱醋、烟、酒、副食、针线、发夹、火柴等日用小商品。按营业额2~5%的代销手续费,归大队统收,营业员记工分回生产队参加分配。以高壁大队代销店规模最大,有2名营业员,年营业额最高达7.5万元。1979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允许社队企业经营商业、饮食、服务业,郴江人民公社率先开办一个拥有300个床位的招待所,一个百货门市部;渔场大队兴办一个拥有100个床位的便民旅店,并陆续增加饮食店、冰棒厂、停车场和舞厅等服务项目。1980年,社队商业企业发展到9家,从业者109人,营业额31.6万元,缓解市内流动人口吃住难的紧张局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特别是郴州定为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后,联户、个体商业迅猛发展。1989年,全市共有乡镇商业企业719家,收入2168万元,商业企业的家数和总收入,一跃成为市内乡镇企业五大行业之冠。
  三、运输企业
  1958年,市郊公社组建一家农村装卸队,共22人,在槐树下火车站承担物资装卸任务。1964年,安和公社成立马车队,共11人,10部马车,进驻城区燕泉路,承担短途运输,年收入3万元。同年,安和公社和郴江公社渔场、三里田、龙门池3个大队成立装卸队,承担马家坪粮库、林业站、烟厂、火车站的汽车、火车物资装卸。劳务费由大队统一结算,装卸队员回生产队记工分。1972年,铜坑湖、官庄坪、龙门池、三里田等大队先后成立马车队常驻城区承运建筑材料。至1978年,全市社队运输队共有马车108部,从业者118人,年收入20万元。1979年后,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加强,主要街道限制马车行驶。同时,国务院规定,允许社队和农民个人购买机动车辆,从事运输业务,社、队畜力运输逐渐减少,机动车运输迅速增加。1980年起,集体的运输车辆实行承包经营,费用包干、定额上交,集体收入增加,承包者得利甚多,农民购买机动车辆的积极性高涨。至1989年,全市农村共有运输汽车262辆,拖拉机505台,从业者870人,总收入1407万元,在乡镇企业五大行业中占第二位,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门路。
  四、种植养殖企业
  1958年,人民公社办“万头猪场”,生产队公共食堂办“百头猪场”,将农民私养和集体养的生猪集中饲养。由于管理不善,饲养粗放,生猪长得慢,死亡率高。1960年市郊公社万头猪场,购进仔猪3200头,不久即死亡2880头。至1961年,集体猪场难以为继,全部解散。集体养殖企业仅存渔场大队,有水面500余亩,年产鲜鱼12.5万公斤。
  1964年,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渔场大队第一、三生产队,配合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竹叶冲(万花冲)、刘仙岭、南塔岭、北湖岭开荒590亩,种植果树3万余株和一部分风景林。1968年,安和公社兴办公社林场,组织千人上山开荒4245亩,种植杉树40万株。到1974年,社队林果场增至28家,专业队伍315人,其中林场12家,造林面积4256亩;果场16家,面积1256亩,种植柑桔8万多株。
  1975年,为缓解市民吃鸡难、吃肉难的问题,镇委书记马静波亲自带领商业、财政、农业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帮助郴江公社三里田大队办起集体养鸡场和猪场。其中养鸡场成为当时省内外有名的大型半机械化养鸡场,长春电影制片厂到此拍摄彩色科教片,在全国推广。其他社队鸡场也陆续兴办。1977年,集体猪场再度发展到212家,饲养生猪5068头,有饲养员466人,实现收入60.9万元。但集体猪场效益低,难以巩固。到1980年,只剩下43家。鸡场却越办越兴旺。1982年,集体鸡场增至22家,从业者165人,年饲养量达20万只,出栏18万只,为城市居民每户提供平价鸡4只,肉鸡自给率居全省城市之首。
  1982年后,集体种、养企业先后建立经营责任制,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除安和乡林场和郴江乡同心桥、三里田、七里洞、龙门池4个村办果场继续坚持集体经营外,其他林场、果场、猪场、鸡场、鱼场实行经营承包制。承包的林果场面积共1.5万亩,承包年限,林场为20~30年,果场、养殖场为3~5年。市人民政府还采取新建、扩建饲料厂,发放贴息贷款,组织科技人员帮助推广先进饲养方法等措施,扶持乡镇种养企业,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种养企业办得较好的是三里田鸡场。该场为三里田村办企业,1975年动工兴建,1976年投产。总投资130万元,其中国家扶持12万元,自筹118万元。占地200余亩,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生产设备较为先进,从饲料烘干、粉碎、提升、配料、搅拌、喂料、除粪,全过程实现机械化;孵化、保温电气化;供水自流化。每年为市场提供肉鸡和良种小鸡各18万羽左右,生猪200多头。1985年,实行经营承包后,产值、利润逐年增加。
  1988年,共36人,总收入124万元,纯利润15万元,比1985年分别增长180%和169%。
  五、建筑企业
  市郊农民历来无从事建筑业的习惯,城市和农村建房,多为外地工程队承包。直到1979年,郴江公社引进城市建筑队退休工人和外地建筑人才,组建一个62人的建筑工程队,承担公社机关办公楼、宿舍、招待所和服务大楼、针织厂的基建任务。开始无机械设备,凭着“一把砖刀两只手,肩挑人抬上高楼”的干劲,3年完成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经市建委质监站验收为合格工程,累计完成产值38万元,税利2万元。此后,陆续添置提升机、绞车、震动泵、搅拌机等施工机械设备8台,钢管手脚架30吨。培养工程技术人员8人。1986年,经审定为四级建筑企业,可承担六层楼房的建筑施工。此后,市郊、安和、许家洞3个乡镇和一些村先后成立建筑工程队或房屋维修队,以承建乡村民房和农村学校为主,但规模不大,技术力量不强,开工不足。1989年,全市共有乡村建筑企业24家,从业者159人,收入253万元,利税18.9万元,上交管理费3.6万元。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