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28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发展概况
分类号: F276.3
页数: 2
页码: 371-372
摘要: 本节介绍了郴州市街道企业从1958年到1989年的发展情况、工业产值、就业人员等经济发展情况。
关键词: 郴州市 街道企业 企业经济

内容

1958年“大跃进”中,市区以居委会为单位,组织社会闲散人员,自筹资金,自带工具,因陋就简,兴办土石队、河沙场、挖锰队、运输队、修建队以及扫把、棕绳、竹器、纸花等小企业23家,职工258人。管理人员跟班劳动,职工按比例、按股金分红,多劳多得,生产积极性高。至年底,上述街道企业拥有固定资产2.25万元,销售收入18万元,实现利润3.27万元。
  1960年,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建材产品滞销,建筑队、运输队业务不足,加上北湖、五岭2个城市人民公社成立后,将多数居委会企业合并为公社企业,居委会办企业的积极性受到影响。1961年,街道企业减至8家,其中公社7家,居委会1家,职工32人,产值3.57万元,实现利润0.5万元。1962年后,国民经济形势好转,街道企业实行公社办和居委会办并举,逐步恢复发展。1965年,有街道企业14家,其中公社、居委会各7家,职工241人。完成工业和建筑业产值各21万元,商业销售收入33万元。共实现利润8.17万元,交税4.63万元。
  1966~1969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街道企业领导班子瘫痪,部分职工下放农村。但留厂的职工排除干扰,坚持生产,多数企业保持下来。1970年,镇成立集体企业整顿登记办公室,对街道企业的布局、产品结构、财务管理进行全面清理整顿,符合办企业条件的予以登记。整顿后,下放农村的职工陆续回厂,老企业在巩固中提高,新企业相继发展。1975年,街道企业发展到70家,其中公社18家,居委会52家,有职工1570人,完成工业产值435万元,建筑业产值69.4万元,商业销售收入132万元,共实现利润34.3万元,交税20.4万元。
  1978年后,2个城市人民公社撤销,建立南塔、北湖、红卫、许家洞4个区,后许家洞改为镇,城区设南塔、北湖、人民路、苏仙岭、下湄桥5个街道办事处。原公社企业就地划归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设生产办公室,管理街道企业,市级由街道工作办公室归口管理。政府鼓励集体、个体一起上,税收上给予优惠照顾,并全面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积极引导横向联合,使街道企业蓬勃发展。但在发展中,有少数企业忽视可行性研究,不顾技术力量、资金来源和市场需求,盲目上马,造成损失。1980年,红卫区兴办猪鬃厂,因技术、设备差,质量未达到标准,3年亏损8万元,被迫关闭。针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领导及时深入所属企业,进行调查和整顿,使存在问题的企业绝大部分走出了困境。全市街道企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至1989年,全市有街道企业4105家(含个体),从业者9218人,完成工业总产值4261万元,建筑业产值341.7万元,商业销售额19396.8万元。工业总产值中,街道办事处企业占68.22%,居委会企业占2.96%,个体、私营企业占28.82%。商业销售额中,街道集体企业占13.33%,个体、私营企业占86.67%。街道集体企业共实现利润68.8万元,交税96.78万元,交管理费34.76万元。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