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篇 街道 乡镇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287
颗粒名称: 第十二篇 街道 乡镇企业
分类号: F276.3
页数: 14
页码: 371-384
摘要: 本篇介绍了郴州市的街道、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经营管理。
关键词: 郴州市 乡镇企业 企业经济

内容

第一章 街道企业
  第一节 发展概况
  1958年“大跃进”中,市区以居委会为单位,组织社会闲散人员,自筹资金,自带工具,因陋就简,兴办土石队、河沙场、挖锰队、运输队、修建队以及扫把、棕绳、竹器、纸花等小企业23家,职工258人。管理人员跟班劳动,职工按比例、按股金分红,多劳多得,生产积极性高。至年底,上述街道企业拥有固定资产2.25万元,销售收入18万元,实现利润3.27万元。
  1960年,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建材产品滞销,建筑队、运输队业务不足,加上北湖、五岭2个城市人民公社成立后,将多数居委会企业合并为公社企业,居委会办企业的积极性受到影响。1961年,街道企业减至8家,其中公社7家,居委会1家,职工32人,产值3.57万元,实现利润0.5万元。1962年后,国民经济形势好转,街道企业实行公社办和居委会办并举,逐步恢复发展。1965年,有街道企业14家,其中公社、居委会各7家,职工241人。完成工业和建筑业产值各21万元,商业销售收入33万元。共实现利润8.17万元,交税4.63万元。
  1966~1969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街道企业领导班子瘫痪,部分职工下放农村。但留厂的职工排除干扰,坚持生产,多数企业保持下来。1970年,镇成立集体企业整顿登记办公室,对街道企业的布局、产品结构、财务管理进行全面清理整顿,符合办企业条件的予以登记。整顿后,下放农村的职工陆续回厂,老企业在巩固中提高,新企业相继发展。1975年,街道企业发展到70家,其中公社18家,居委会52家,有职工1570人,完成工业产值435万元,建筑业产值69.4万元,商业销售收入132万元,共实现利润34.3万元,交税20.4万元。
  1978年后,2个城市人民公社撤销,建立南塔、北湖、红卫、许家洞4个区,后许家洞改为镇,城区设南塔、北湖、人民路、苏仙岭、下湄桥5个街道办事处。原公社企业就地划归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设生产办公室,管理街道企业,市级由街道工作办公室归口管理。政府鼓励集体、个体一起上,税收上给予优惠照顾,并全面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积极引导横向联合,使街道企业蓬勃发展。但在发展中,有少数企业忽视可行性研究,不顾技术力量、资金来源和市场需求,盲目上马,造成损失。1980年,红卫区兴办猪鬃厂,因技术、设备差,质量未达到标准,3年亏损8万元,被迫关闭。针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领导及时深入所属企业,进行调查和整顿,使存在问题的企业绝大部分走出了困境。全市街道企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至1989年,全市有街道企业4105家(含个体),从业者9218人,完成工业总产值4261万元,建筑业产值341.7万元,商业销售额19396.8万元。工业总产值中,街道办事处企业占68.22%,居委会企业占2.96%,个体、私营企业占28.82%。商业销售额中,街道集体企业占13.33%,个体、私营企业占86.67%。街道集体企业共实现利润68.8万元,交税96.78万元,交管理费34.76万元。
  第二节 产业结构
  街道企业初创阶段,只有手工业和运输业。1961年起,增加建筑业。70年代,居委会兴办少量商业。80年代,形成工业、商业两大支柱产业。1989年,全市4105家街道企业中,工业330家,占8%,商业3489家,占85%;建筑业3家,其它283家。街道集体企业实现的68.8万元利润中,工业65.1万元,占95%。
  一、工业企业
  市内街道工业规模小,工厂常换名、产品不定型。至1989年,主要有冶金、机械、轻工、化工4个行业。
  冶金 1963年,五岭公社将扎上街、裕后街、文化路的淘沙小组联合起来,办起五岭冶炼化工厂,以废金属、矿渣为原料,用土法冶炼成铝、锡、铜锭。1976~1979年,五岭蚊香厂改为冶金化工厂,兴建五岭有色金属材料厂、电线厂。利用街道工厂自产的粗金属锭,加工成电解铜、锡焊丝、锡焊条、铝胶线、铜芯铝线等产品。1980年,有冶金企业4家,职工143人,产值307万元,实现利润11.8万元。
  1986年,五岭有色金属材料厂与五岭金属压延厂合并为市金属材料制品厂,主要生产铝板、锌板、铜板等压延品。1987~1989年,北湖街道办事处和南塔街道办事处分别兴办市矿产品加工厂、矿产品精选厂和有色金属精选厂,主要精选黑钨、白钨、铅、锌、锡、铋等矿砂。1989年,共有集体冶金企业8家,职工272人,产品21种,产值1426万元,利税49.5万元,分别占街道集体工业产值的47%,利税的35.2%。
  街道冶金工业中,以市冶炼厂为龙头。该厂建于1963年,以一根扁担、两只土箕、三口铁锅起家,主要靠自身积累,逐步扩大生产能力。1967年,利用自产的铅、锌、锡、铜,加工保险丝、锡焊丝、避雷针等产品。翌年,被商业部列为定点生产保险丝厂家,年产各种类型保险丝400多吨。1973年,开始生产极片和蓄电池。1975年,将一座煤反射炉改为油反射炉,产品质量提高。产值由1965年的14万元提高到108万元。1979年后,进行技术改造,先后自制联合铸片机、电动甩干机、液压挤丝机、拉丝机、压丝机,改造搅拌机等设备,扩建厂房,同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87年,厂长龙少云,被省二轻工业厅评为优秀厂长。1989年,全厂占地面积26.75亩,拥有固定资产净值61万元,机床20台,汽车2辆。职工86人(其中退休的27人)。实现产值427万元,利润9.8万元,交税5万元,上交管理费4.99万元。被省二轻工业厅评为全省区街企业先进单位。
  机械 1965年5月,五岭公社以各街道的修理小组为基础,组建五岭机械厂。此后,北湖公社兴办汽车配件厂、化工机械厂、变压器厂、蓄电池厂(以生产蓄电池极片为主)。至1978年,共有街道集体机械企业5家,职工329人,实现产值164万元,利润15.42万元。1984年后,除新办湘粤汽车维修中心和电器设备维修厂外,对原有机械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1985年,化工机械厂生产的化工弹簧、碳化塔水箱,汽车配件厂生产的散装水泥罐被列为省定点生产产品。是年,汽车配件厂生产的AA16型空气过滤器进入美国市场,年创汇20万美元。1989年,共有集体机械企业7家,职工442人,实现产值851万元,利税72.2万元,占街道集体企业产值的28.06%,利税的51.4%。
  街道机械企业中建厂较早的是五岭机械厂。该厂建于1965年,厂址在河街3号,由15名铁匠和手工业人员组成,仅有一间简易工棚,2台旧皮带车床,自建3座打铁炉,固定资产3300元,用手工生产农具、螺栓,修理人力车。当年,实现产值7.2万元,亏损2800元。1967年,迁至曹家坪路25号,与五岭冶炼厂合并,改名五岭冶炼机械厂,职工增至60人,固定资产增至9700元,主要生产文化铅、锡焊条、4寸水管阀等,完成产值24.26万元,利润2.12万元。1969年,地区机电公司按计划价拨给该厂金属切削机床10台,锻压设备2台,同时扩建厂房,增设2个车间,招收20名徒工,送外厂培训。生产保险丝,生产稳步发展。是年,该厂职工增至135人,完成产值107.65万元,实现利润1.28万元。1974年,五岭公社决定,析出冶炼车间,另成立冶炼厂。机械厂为了开发新产品,贷款24万元,购进6卡盘专用设备,结果新产品未成功,而传统产品水咀,有关部门又停止远销,工厂陷入困境。1979年,完成产值20.04万元,欠债30多万元。到1986年,完成产值41.98万元,负债47万元。1987年,在有关部门扶植下,走科技兴厂之路,引进技术,开发新产品,生产的铜火锅和不锈钢系列餐具,在北京、上海、沈阳等大中城市走俏,誉为“郴州火锅北京热”,工厂出现生机。1987~1989年,累计完成产值644.95万元,利润32.19万元。
  轻工 街道企业中的轻工企业,多为居委会所办,始于1958年。因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许多企业效益很不稳定。建于1965年的食品饮料厂,生产蜜饯罐头、汽酒、汽水、糖果等食品,1985年完成产值221万元,实现利税40.02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后由于国营、集体、个体食品饮料企业不断增多,在竞争中出现滑坡趋势,1989年完成产值177万元。积压产品36万元,亏损5万多元。
  1989年,全市街道轻工企业共有25家(其中居委会办的17家),共有职工624人,实现产值624万元,利税16.8万元,占街道集体工业总产值的20.57%,利税额的12%。
  是年,市软木纸厂职工周炳炎设计的颗粒粉碎机、软木纸压箱2项产品,获国家专利。
  街道轻工企业中以红卫服装厂较为稳定。该厂建于1980年4月,由红卫区自筹资金1万元,购置缝纫机20台,码边机2台,招工16名,租用文化路59号房屋作厂房和门市部,从来料加工到生产成衣出售。当年,完成产值7.34万元,利润1.23万元。1982年,在文化路126号开设成衣销售门市部,职工增至36人,完成产值18.05万元,利润1.51万元。1986年,在东街24号增设食品加工车间,生产糕点和子片糖。服装车间引进新型服装款式,开发新产品投放市场,销售收入达39.67万元创历史纪录。1980~1989年,共完成产值222.86万元,实现利税13.59万元。
  化工 街道工业中,化工企业起步最晚,曲折最多。1970年,五岭蚊香厂投产,生产盘香、棉纸香、卫生香、空气消毒香等。因产品滞销,1975年转产氧化锌、硫酸锌。1970~1975年,北湖人民公社先后兴办化工厂和氧化锌厂,由于原材料无来源和技术力量不足,一家转产,一家停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街道办事处对发展街道化工工业的可行性进行认真研究,从资金、原料、技术、设备的实际出发,重新调整产业结构。1979年,红卫区创办郴州粉笔厂,生产白色和彩色粉笔。1981年后,又增设纸箱车间、建筑涂料车间。1984年,南塔街道办事处兴办湘南化工厂,生产复合肥。1989年,北湖街道办事处兴办洗衣粉厂,主要生产“凤凰30”牌洗衣粉。是年,全市有街道集体化工企业3家,职工131人,完成产值132万元,实现利税2万元,占街道工业总产值的4.35%,利税额的1.4%。
  二、商业企业
  20世纪70年代初,街道居委会始办小型商业企业。1978年改革开放后,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和个体商业全面发展。1984年,人民路街道办事处开办华湘贸易公司,南塔街道办事处创办华南贸易发展总公司,下湄桥街道办事处开办望仙楼综合服务部。华湘贸易公司主要经营百货、五金、交电、化工原料,当年销售额20.57万元,盈利1.01万元,交税1.12万元。华南贸易发展总公司,主要经营布匹、呢绒、家用电器、日用百货、化工原料等批发和零售业务,并在乌鲁木齐、广州设有办事处,年销售额120万元,因经营管理不善,1984~1985年亏损38万元。望仙楼综合服务部,主要经营饮食、旅社。
  1985年,北湖街道办事处开办南华企业公司,设2个批发门市部和1个招待所。1986年,在清理整顿公司时,华湘贸易公司、华南贸易发展总公司,因不够办公司的条件停业。至
  1989年,全市有街道商业企业3498家,营业总额19396.8万元。其中街道办事处办的2家,有职工99人,营业额389.8万元;居委会办的74家,726人,营业额9983万元;个体商业3413家,营业额9024万元。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办的集体商业共有固定资产净值90.5万元。实现利润7.9万元,交税12.5万元,上交管理费6.4万元。
  街道集体商业中以南华企业公司较为稳定,经济效益较好。该公司于1985年由北湖供销门市部和北湖综合商店合并而成。位于国庆路20号,有职工51人。主要经营五金、交电、百货纺织品,当时仅有7.7万元流动资金,公司一开业,就把固定工资改为百元销售额工资含量包干、利润包干,继而实行基本工资、岗位工资、效益工资三挂钩的结构工资,在公司内部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各单位独立核算。核算单位有资金使用、人员安排、进货销货、残损商品处理、商品订价、工资分配等六个方面的自主权。同时,与温州联营电器产品,在桂阳、嘉禾、耒阳、宜章县和资兴市三都镇设立代销网点,使公司在激烈竞争中稳步发展。1989年,实现销售额302.3万元,利税6.5万元,自有资金34.09万元,固定资产净值7.64万元,与1985年比较,销售额增长14.1%,利税增长24.6%,自有资金增长164%。
  三、建筑企业
  街道建筑企业开办早、发展慢。1958年,居委会就成立房屋修建队,修补组。1963年,北湖公社将土石队和维修队合并,成立房屋修建队,有职工40人。1964年,五岭公社成立土石队和房屋修建队。土石队26人,承包护坡、涵洞等土石工程。修建队35人,上门修建,点工计酬。1969年,五岭土石队增至143人,完成产值4.86万元。北湖、五岭2个房屋修建队,因大批人员下放,产值剧减。1972年,北湖房屋修建队改为建筑工程队,有职工86人,完成产值6.8万元。五岭房屋修建队在北门岭购地14亩,建立队部。1975年后,3家建筑企业先后添置部分机械设备,开始承包工程,并附设预制构件厂。1979年,五岭土石队改为南塔建筑工程队,有职工371人,完成产值55万元。1981年,五岭房屋修建队创最好经济效益,实现产值254万元,利润7.3万元。1984年,南塔、北湖、五岭3个建筑企业分别改名为市第三、第四、第五建筑工程公司。随着城市房屋向高楼发展,标准日益提高,加上市外建筑队伍大量涌入,而街道建筑公司人员老化,技术力量和机械设备赶不上形势发展,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1985年起生产滑坡。
  1989年,3家建筑公司共有固定资产81.4万元,职工304人,完成产值341.7万元。除四建筑公司盈利1.5万元外,其余2家均出现亏损。
  第三节 经营管理
  一、供销
  街道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主要靠自找门路,自寻市场。较大的企业,均设立供销股、组,配备供销人员2~5人,小厂则设专职供销人员1~2人。1989年,全市街道企业共有供销员158人。
  原材料供应 1968年,五岭冶炼厂列为商业部保险丝定点生产厂家,所需纯锡由国家计划供应,每年200吨左右。1970年,汽车配件厂、变压器厂、化工机械厂纳入市计划,由市计委统一分配占总需求量7~8%的钢材和铜材。1983年后,钢材价格实行“双轨制”,计划分配给街道企业的钢材,均以议价购进。1984年,湘南化工厂开始生产复合肥,所需氮、磷、钾等化学原料,由省化工厅分配。其他企业的原材料则全部靠市场采购。1985年,国家放开农副产品市场后,街道食品饮料厂所需的粮、油、糖,均从市场议价购入;选矿企业所需的原矿,大部分要从外省、外地区采购。由于原材料多为议价购进,运费多,成本高,使街道企业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偏低。
  产品销售 1980年前,市场比较紧缺的产品,如保险丝、金属原材料、焊接丝等,大部分由国营商业经销。80年代以来,市场商品丰富,街道企业产品主要采取前店后厂,自设门市部,由供销员带样品到各地上门宣传,签订供销合同。
  二、劳动管理
  1958~1978年,城市公社和居委会办的企业,管理干部分别由公社和居委会任命,一般职工由企业自行从社会闲散人员和待业青年中招收,进厂后即为正式职工,中途不愿意干的,退厂自由。劳动报酬采取评定底分,底分活值或固定工分值,按出勤天数计算工资。1979年起,街道办事处直属企业,定为大集体企业,纳入市劳动计划,按《劳动管理条例》进行劳动管理,原有职工办理集体工和定级手续,新增职工,由街道办事处提出招工计划,报市劳动局批准后,在全市待业人员中招收,通过市劳动局办理手续。同时,建立职工档案和考勤考绩、奖罚制度。劳动报酬由工分制改为工资制,评定工资级别,生产工人实行计件工资,管理人员按岗位任务,实行计时工资。职工的劳保福利,参照有关国营企业和其他大集体企业的办法执行。退休金采取企业和职工个人相结合的办法,向保险公司投保。
  居委会办的企业,劳动管理办法由各居委会自定。
  三、质量管理
  1980年以来,街道办事处的工业企业,先后建立产品质量检测制度,添置检测设备,配备质量检验员,按国家规定的有关产品质量标准生产,层层把关,不合格产品不准出厂,企业产品质量逐步提高。1984年,市化工机械厂生产的R6510、B19—3、K16—03型化工弹簧,被省化工厅评为优质产品。1986~1987年,市食品饮料厂生产的桔子罐头,连续两年被省乡镇企业局评为优质产品。1989年,市汽车配件厂生产的弹簧钢板,质量好,行销全国26个省市,AA—16型空气过滤器被美国最高质检机构UR公司发给质量免检证书,出口美国。
  四、财务管理
  1970年前,街道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1970年,对街道企业进行全面整顿,把财务管理列为整顿的一项重要内容,逐步加强财会队伍的建设,执行国家颁发的《集体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企业利润除照章纳税和上交主管部门的管理费外,留作企业积累,大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小部分用作集体福利,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1979年后,街道办事处直属企业,逐步推行成本核算、现金、原材料、产品管理制度,并与逐级进行目标管理同步,推行厂部、车间、班组三级核算。较大的企业,车间设统计员、核算员、原始记录员。厂部按月进行财务活动分析,在降低原材料消耗、节约能源、减少非生产性费用,加速资金周转等方面找差距,挖潜力,提高经济效益。五岭机械厂,1966年与1978年比较,产值由7.12万元增加到41.77万元,利润由0.28万元增加到0.30万元,劳动生产率由0.11万元增加到0.33万元,利润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低于产值增长速度。1978年起,加强了管理。1989年与1978年比较,产值由41.77万元增加到282.85万元,利润由0.30万元增加到8.26万元,劳动生产率由0.33万元增加到4.42万元。利润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高于产值增长速度。
  1989年,街道办事处直属企业共有财务管理人员73人,都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其中35人是大、中专毕业生或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48人评定为会计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第二章 乡镇企业
  第一节 发展概况
  郴州市乡镇企业原称社队企业,萌芽于农业合作化时期。1956年,市郊农村组建18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各社都有工副业组,从事竹器编织、粮油加工、烧制砖瓦、打铁、采石、挖矿等生产,形成社队企业雏形。1957年,郊区工副业收入8.6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2.56%。
  1958年9月,郊区实现人民公社化后,公社成立工交部,主管公社工业,掀起大办工业、大办钢铁、大办猪场的热潮,公社企业一哄而起;集镇的手工业厂(社)也划归当地公社为社办企业。至1959年,共有公社企业31家,从业者266人,占农村总劳力的3%,企业收入20.5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6.5%。由于公社企业多是平调劳力、物资起家,实行公社所有,统一经营,生产上瞎指挥,重数量,轻质量,分配上吃“大锅饭”,故经济效益差,农民不满意。至1961年,公社企业难以为继,于是采取上收、下放、关停等办法进行调整。对原下放的手工业厂(社),仍收归市管,其余公社企业下放给生产队,而后关停。到1962年,全市仅保留一家队办企业。
  经过国民经济调整,郊区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发展,公社企业再度兴起,大队企业开始起步。1966年5月7日,毛泽东主席号召公社农民“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此后,郊区社队兴办一批“五·七”工厂。1970年,贯彻国务院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镇革命委员会要求社队“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并于1975年成立镇社队企业局,加强管理,使社队企业发展速度加快。是年,全镇社队企业发展到62家,从业者1249人,企业收入108万元,其中大队企业47家,从业人员924人,企业收入53万元。但是,因条条框框过多,规定社队企业只准公社、大队集体办,不准农民联户或个人办;只能“一种二养三加工”,不准发展运输和商业服务业,只准“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不准远购远销,使社队企业的发展受到束缚。
  1978年9月,市委召开农村三级干部扩大会议,邀请行署有关经济部门和驻市地属以上厂矿负责人参加,号召“书记动手,全党动员,加快社队企业发展步伐”,要求驻市厂矿扩散产品,对口扶持社队企业。会后,全市社队企业迅速发展。至1980年,共有社队企业60家,从业者2203人,企业收入337万元(比1975年增长2倍)。其中大队企业38家,从业者1246人,企业收入181万元,实现利润57万元。1981~1982年,因过分强调发展速度,忽视经营管理,亏损企业增多,经济效益下降。至1982年,企业收入增加到566万元,比1980年增长68%,利润却下降到2万元,比1980年下降3.5%。此后,本着“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宗旨,对社队企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关停5家亏损而又难以扶持的企业。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建制,社队企业易名为乡镇企业。其范围由原来的社队两级集体企业扩大至农民联营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市乡镇企业局改为乡镇企业委员会,配备工作人员13人。同时,对乡镇企业的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放宽,允许发展跨地区跨行业的横向联营,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得到健康协调发展。
  至1989年,全市共有乡镇、村组、联户和个体企业1736家,从业者4073人,企业收入5533万元,占农村总收入的60%以上;实现利润389万元,交纳税金277万元。其中乡村集体企业实现利润151万元,交税金78万元,分别为1980年的3倍和8倍。
  乡镇企业的发展,已成为郊区农村建设的重要经济来源。1971~1989年,全市乡村集体企业上交利润用于支援农业、教育、卫生和其他公益事业达307万元。198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61元,有70%的村民小组免交农民的上交摊派款。郴江乡用乡镇企业积累,修建一座能容纳60人的敬老院和一所中心完全小学;有10个村用村办企业的积累,为村办小学新建标准较高的新校舍。该乡同心桥村,从1986年起,在地区碳素厂的扶持下,村办企业3年获利64万元,为村民办成8件好事:学龄儿童免费入小学;村建立保健站,村民在站就医免费,赴外地住院,急性病全部由村报销,慢性病报50%;改造照明线路,家家电灯亮;安装自来水,户户有水龙头;架设2座钢筋水泥桥,铺设4条水泥公路,自然村都通汽车;免除农民的上交统派款;村民死后,火葬费由村支付;由村统一购置种子、农药、化肥分发到户,实行补贴。村办企业发展后,农民收入迅速增加,全村农户有80%建了新房,75%有电视机。
  第二节 产业结构
  市内乡镇企业从手工业、种养业起步,逐步发展到工业、运输业、建筑业和商业服务业。1989年,乡镇企业总收入5533万元中,工业1382万元,占25%;种养业323万元,占5.8%;运输业1407万元,占25.4%;建筑业253万元,占4.6%;商业服务业2168万元,占39.2%。
  一、工业企业
  人民公社化初期,社队工业靠平调劳力、物资,土法上马。土炼铁、土农药、土化肥厂遍地开花;要求“农机具小修不出队,中修不出社,大修不出市”,社队都办农机具修造厂。结果土高炉不出铁,土农药、土化肥质量低劣,效益不高。1961年,整风整社运动中破产退赔。到1962年,只剩下龙门池大队一家装机容量12千瓦的水电站。
  60年代后期,一些社队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工业。市工矿企业公司投资10多万元,扶持桐梓坪大队兴办锰矿,50多人开采,年产锰1500吨。高壁、铜坑湖、骆仙铺等大队兴办8家片石、石灰、红砖厂,年产值5.1万元。到1972年,社队工业企业发展到15家,总收入64万元。
  1972年,社队工业的行业和产品品种增多,并开始注重技术改造,采掘业的产品由锰增加到煤炭和钾矿;建材工业随着城乡建房量增加和郴嘉铁路、京广铁路复线衡韶段开工,发展速度加快,生产向半机械化发展。1970年,兴建的市郊公社红砖厂,由人工取土、手工成型、自然干燥、围窑焙烧的传统生产方式,改为机械推土、对滚机粉碎、搅拌机和泥、挤压切割成型、轮窑焙烧。郴江公社和渔场、龙门池、白鹿洞、官庄坪、铜坑湖大队6个石灰、片石厂,采用风钻打眼、炸药爆破、推土机推土、机械碎石、矿车运输、流水窑烧灰。是年冬,中共湖南省委提出“1980年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口号后,社队重建5个农机修造厂。至1979年,社队工业企业发展到36家,总收入243万元。
  1980年,市兴办集体企业钾矿,不久,下放市郊公社为社办企业,年产值30万元,利润3万元。市、社、队三级先后投资300万元,兴办骨胶厂、钾肥厂、针织厂、编织袋厂、鞭炮厂、塑料加工厂、纸箱厂、玻璃纤维厂8家轻化工企业。但因原材料来源不足,设备条件差,技术不过关,销路不畅,管理不善,除针织厂、纸箱厂、玻璃纤维厂继续生产外,其他5个厂有的未能投产,有的投产后亏损,被迫关停。长期效益不佳的市郊农具厂,1980年与广州电梯厂合作,每年为其生产电梯零配件800至1000吨,年产值50万元,利润2万元。1982年,郴江公社在皂角树新建预制构件厂,生产预应力空心楼板、楼梯踏板、花格和地板砖等,年产值达35万元,利润8万元,成为乡办企业的骨干企业。1984年后,联户个体工业蓬勃发展。至1989年,全市共有乡镇工业企业182家,职工1658人,完成工业产值1382万元。
  二、商业企业
  1978年前,无社队商店、旅社、饮食店,只由供销合作社在大队设立代购代销点。营业员由大队从贫下中农中选派。代销商品限于煤油、盐、酱醋、烟、酒、副食、针线、发夹、火柴等日用小商品。按营业额2~5%的代销手续费,归大队统收,营业员记工分回生产队参加分配。以高壁大队代销店规模最大,有2名营业员,年营业额最高达7.5万元。1979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允许社队企业经营商业、饮食、服务业,郴江人民公社率先开办一个拥有300个床位的招待所,一个百货门市部;渔场大队兴办一个拥有100个床位的便民旅店,并陆续增加饮食店、冰棒厂、停车场和舞厅等服务项目。1980年,社队商业企业发展到9家,从业者109人,营业额31.6万元,缓解市内流动人口吃住难的紧张局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特别是郴州定为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后,联户、个体商业迅猛发展。1989年,全市共有乡镇商业企业719家,收入2168万元,商业企业的家数和总收入,一跃成为市内乡镇企业五大行业之冠。
  三、运输企业
  1958年,市郊公社组建一家农村装卸队,共22人,在槐树下火车站承担物资装卸任务。1964年,安和公社成立马车队,共11人,10部马车,进驻城区燕泉路,承担短途运输,年收入3万元。同年,安和公社和郴江公社渔场、三里田、龙门池3个大队成立装卸队,承担马家坪粮库、林业站、烟厂、火车站的汽车、火车物资装卸。劳务费由大队统一结算,装卸队员回生产队记工分。1972年,铜坑湖、官庄坪、龙门池、三里田等大队先后成立马车队常驻城区承运建筑材料。至1978年,全市社队运输队共有马车108部,从业者118人,年收入20万元。1979年后,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加强,主要街道限制马车行驶。同时,国务院规定,允许社队和农民个人购买机动车辆,从事运输业务,社、队畜力运输逐渐减少,机动车运输迅速增加。1980年起,集体的运输车辆实行承包经营,费用包干、定额上交,集体收入增加,承包者得利甚多,农民购买机动车辆的积极性高涨。至1989年,全市农村共有运输汽车262辆,拖拉机505台,从业者870人,总收入1407万元,在乡镇企业五大行业中占第二位,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门路。
  四、种植养殖企业
  1958年,人民公社办“万头猪场”,生产队公共食堂办“百头猪场”,将农民私养和集体养的生猪集中饲养。由于管理不善,饲养粗放,生猪长得慢,死亡率高。1960年市郊公社万头猪场,购进仔猪3200头,不久即死亡2880头。至1961年,集体猪场难以为继,全部解散。集体养殖企业仅存渔场大队,有水面500余亩,年产鲜鱼12.5万公斤。
  1964年,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渔场大队第一、三生产队,配合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竹叶冲(万花冲)、刘仙岭、南塔岭、北湖岭开荒590亩,种植果树3万余株和一部分风景林。1968年,安和公社兴办公社林场,组织千人上山开荒4245亩,种植杉树40万株。到1974年,社队林果场增至28家,专业队伍315人,其中林场12家,造林面积4256亩;果场16家,面积1256亩,种植柑桔8万多株。
  1975年,为缓解市民吃鸡难、吃肉难的问题,镇委书记马静波亲自带领商业、财政、农业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帮助郴江公社三里田大队办起集体养鸡场和猪场。其中养鸡场成为当时省内外有名的大型半机械化养鸡场,长春电影制片厂到此拍摄彩色科教片,在全国推广。其他社队鸡场也陆续兴办。1977年,集体猪场再度发展到212家,饲养生猪5068头,有饲养员466人,实现收入60.9万元。但集体猪场效益低,难以巩固。到1980年,只剩下43家。鸡场却越办越兴旺。1982年,集体鸡场增至22家,从业者165人,年饲养量达20万只,出栏18万只,为城市居民每户提供平价鸡4只,肉鸡自给率居全省城市之首。
  1982年后,集体种、养企业先后建立经营责任制,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除安和乡林场和郴江乡同心桥、三里田、七里洞、龙门池4个村办果场继续坚持集体经营外,其他林场、果场、猪场、鸡场、鱼场实行经营承包制。承包的林果场面积共1.5万亩,承包年限,林场为20~30年,果场、养殖场为3~5年。市人民政府还采取新建、扩建饲料厂,发放贴息贷款,组织科技人员帮助推广先进饲养方法等措施,扶持乡镇种养企业,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种养企业办得较好的是三里田鸡场。该场为三里田村办企业,1975年动工兴建,1976年投产。总投资130万元,其中国家扶持12万元,自筹118万元。占地200余亩,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生产设备较为先进,从饲料烘干、粉碎、提升、配料、搅拌、喂料、除粪,全过程实现机械化;孵化、保温电气化;供水自流化。每年为市场提供肉鸡和良种小鸡各18万羽左右,生猪200多头。1985年,实行经营承包后,产值、利润逐年增加。
  1988年,共36人,总收入124万元,纯利润15万元,比1985年分别增长180%和169%。
  五、建筑企业
  市郊农民历来无从事建筑业的习惯,城市和农村建房,多为外地工程队承包。直到1979年,郴江公社引进城市建筑队退休工人和外地建筑人才,组建一个62人的建筑工程队,承担公社机关办公楼、宿舍、招待所和服务大楼、针织厂的基建任务。开始无机械设备,凭着“一把砖刀两只手,肩挑人抬上高楼”的干劲,3年完成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经市建委质监站验收为合格工程,累计完成产值38万元,税利2万元。此后,陆续添置提升机、绞车、震动泵、搅拌机等施工机械设备8台,钢管手脚架30吨。培养工程技术人员8人。1986年,经审定为四级建筑企业,可承担六层楼房的建筑施工。此后,市郊、安和、许家洞3个乡镇和一些村先后成立建筑工程队或房屋维修队,以承建乡村民房和农村学校为主,但规模不大,技术力量不强,开工不足。1989年,全市共有乡村建筑企业24家,从业者159人,收入253万元,利税18.9万元,上交管理费3.6万元。
  第三节 经营管理
  一、供销
  供销网络 乡镇企业从萌芽至70年代初,一直是就地取材,就地销售。后,随着发展步伐加快,经营范围拓宽,产、供、销矛盾日益突出。为了促进社队企业发展,1978年,市革委会决定将市矿产品公司划归市社队企业局领导,易名为市工矿贸易公司,主要为社队企业销售金属矿产品。1980年,市社队企业局成立供销和建安建材2个公司。供销公司有职工14人,经营范围主要是为社队企业采购原材料和设备,销售产品,搜集信息。建安建材公司,有职工21人,除经营社队企业建筑材料的购销外,还负责社队建筑队施工质检工作。郴江、市郊和安和3个公社也相继成立社队企业供销经理部。1984年,乡镇企业局又成立物资公司。至1989年,市工矿贸易公司累计共收购矿石15万吨,支付货款2500万元;供销公司为乡镇企业采购原材料2255吨,机械设备26台(件),销售产品384万元,采集信息1256条。建安建材公司共创利润93.4万元。物资公司2名职工借1000元资金,租一间办公室起家,以经营计划外钢材和乡镇企业产品为主,1985年完成销售收入93万元。1989年该公司职工增加到12人,完成销售收入1147万元,盈利32.5万元,人均创利2.7万元。1987年以来,连续三年被省农业银行评为特级信誉单位,省、市人民政府授予“重合同、守信用”先进企业。经理唐放心,1987~1989年分别被省、地、市和国家农业部授予优秀供销员称号。
  供销渠道 1978年前,社队企业的原材料未纳入国家计划,产品由供销合作社、工矿贸易公司、肉食水产公司等归口销售。1978年起,国家分配少量钢材、木材、楠竹、煤炭、水泥等原材料。1984年,取销对乡镇企业原材料的计划供应。1985年,又取销对乡镇企业产品的收购计划。自此,乡镇企业的供销全部靠市场调节。1987~1989年,全市乡镇企业从市场采购原煤9500吨,钢材3000吨,生铁1500吨,水泥10000吨,木材1500立方米,纸张600吨,化纤20吨。产品销售由采购员带样品直接找用户签订购销合同,在城市设门市部,举办订货会,组织供销人员下乡等形式推销。
  二、财务管理
  1980年前,社队企业的财务,分别由公社、大队统一核算、统一记账、统收统付,企业没有财务自主权。1981年,贯彻国家农牧渔业部、财政部颁发的《农村人民公社社办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社办企业和规模较大的队办企业,实行独立核算,自立账户,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盈利上交的财务管理制度。并规定:凡长期使用的物资,价值在200元以上的为固定资产,年均按6~9.6%提取折旧费。此外,还按一定比例提取大修基金、福利基金和职工教育经费。国家减免的税金,按实提留,作为国家扶持基金入账,专款专用。公社、大队对企业一般都实行目标管理,年初定好劳力、产值、利税、工资、上交、奖罚等经济指标,年终兑现。加强财务管理后,经济效益有所提高。1989年,乡村两级集体企业共实现利润151万元,实交税金78万元,分别为1980年的3倍和8倍。
  三、劳动管理
  用工制度 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主要是农民。1980年前,实行推荐制。年初由企业将要增加人员的计划上报公社,然后公社将需增人员名额分到大队,大队再加上队办企业的名额,统一分到生产队,不需考试和体检,但必须是出身好的。1981年后,逐步推行用工招考制,凡企业需新增人员,在辖区内张榜招收,通过文化考试,身体检查,择优录用。也有采用带资来劳的办法,凡愿到企业务工者,带1000元左右资金,无息交企业使用3~5年,过期不还者,按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息。企业管理人员由乡政府和村委会在村组干部中选用。对特困企业则实行张榜招聘厂长、经理,选贤举能。
  劳动工资 1980年前,社队企业普遍实行工分制。企业人员由企业评定底分,男劳力最高每天10分,女劳力最高8分。年终按照盈利中的分配比例和总工日,计算出工分值,由企业按劳力实际工日的工分值拨到生产队,由生产队按统一日值进行分配。另外,企业人员按实际工日,每天补助4~6角伙食费。这种分配办法,使家在穷队的企业人员,纵然劳动好、技术强、贡献大,其收入却低于劳力弱、技术差、贡献小的在富队分配的人员,同工不同酬,影响务工人员积极性。1980年,改工分制为工资制,其形式有计件工资、比例分成、大包干、固定工资加奖励等。1989年,乡办企业人均年工资1870元,比1980年增长3.5倍。
  人员培训 1980年后,市、乡分别采取多种形式,培训企业人员。市乡镇企业委员会除每年举办一次统计、会计培训班外,还组织部分会计参加广播电视学校的会计班学习,取得中专毕业学历。乡镇除举办短训班外,还采取送出去学,请进来教的办法,培训生产人员。1980年,郴江公社从回乡知识青年中选派54人赴浙江海宁县、江苏常熟市、上海奉贤县的有关乡镇企业顶岗学习尼龙衣、裤、袜、帽编织和纸箱制作技术,以他们为骨干,新建年产值80万元的针织厂和年产值50万元的纸箱厂。到1989年,经省、地、市、乡四级培训的乡镇企业管理人员和机台工共462人次。任职的会计都取得合格证,其中有13人被评定为助理会计师,12人为会计员。管理人员中有1人被评定为经济师,5人为助理经济师。
  劳动保护 1980年起,乡办企业按规定提取福利基金,用于职工劳动保护。具体办法由乡镇按企业自行规定。郴江乡规定,凡在乡办企业从事高温、高空、有害气体和有毒工种的,因工死亡或伤残的,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保健费或抚恤金、丧葬补助费;企业办设立医务室,供企业人员免费看病;企业另发给每人每月包干医药费2元。工作服、手套等劳保用品,按工种需要和企业的经济情况由企业自定。正常辞退人员,按在企业工龄每年发一个月基本工资。到1989年,全市乡镇企业共提取福利基金347.3万元。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