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育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28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育林
分类号: S56
页数: 3
页码: 365-366
摘要: 本节介绍了郴州市育林、以及育苗、造林、封山育林、病虫害防治等。
关键词: 郴州市 粮食 经济作物

内容

1965年前,市境造林所需苗木,一靠外购,二靠挖、掰野生树苗。1965年,先后建立杉木林基地和社队林场,开始育苗,但不能自给,仍需从外地购进部分树苗。1981年,开辟市油茶林场(今龙门池村和白鹿洞村)育苗点,育苗45亩,产杉、柏、梓、泡桐、红果大包油茶等苗木230万株,苗木基本达标、自给。1982~1984年,苗木产量达到141.61万株,满足了全市造林的需要。1985年,市林业局在与社队林场签订育苗合同的同时,还直接租田177亩育苗,产苗木634.52万株。1989年,全市苗木自给有余。
  二、造林
  清至民国时期,政府虽曾提倡植树造林,但无具体措施,收效甚微。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林业生产,每年有计划地部署个人、集体、国营林场造林,并动员机关、学校、厂矿、部队、居民义务植树造林。1954~1955年,城关镇曾2次动员居民、农民、工人、机关干部4万余人次在白鹿洞、刘仙岭、桂门岭、唐家山等山头,义务植树0.2万亩。1962年3月,创办国营郴州林场(今苏仙岭林场),经营面积1.06万亩。1965年,郴州专署副专员陈祖仁亲临郴州镇指挥造林,镇人委投资34.03万元组织实施,多次动员群众上山义务造林。至1976年,苏仙岭林场共增造风景林900亩,山上山下一片葱茏,美化了郴州的旅游点。同时,先后创办万花冲、南塔、北湖等11个林场。1974年,又建社队林场35个,经营面积达0.9万亩,造林0.85万亩。
  1983年后,在开展全民义务植树造林的同时,积极推行个人承包集体荒山造林。许家洞镇黄草村村民李世福,市郊乡卜里坪村村民陈忠春先后承包集体荒山20余亩造林。
  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市有34.3%的林场承包给个人经营。1984年,又先后有许家洞镇的袁可之,市郊乡的谷孝之和安和乡的李进孝等人在自留山、责任山和承包的集体荒山上办起家庭林场,面积共1300亩。1985年,安和乡林场实行合股办场,按股投资分红。是年,建立速生林基地6个,营造以杉木林为主的森林面积1.17万亩。1955~1989年,全市共造人工林9万亩。其中1980~1989年共造林2.87万亩,保存率为61.3%,速生丰产林保存率达92.5%。
  全市共有油茶林面积13.87万亩。为使油茶稳产高产,市人民政府投资,并采取粮食补助的办法动员农民垦复油茶林。1972~1978年,全市共垦复油茶林9万亩,补助原粮指标145吨。1980~1989年,市人民政府投资5.72万元,完成垦复22.74万亩次。
  1965~1989年,全市共产茶油5362.4吨,平均每年214.5吨。
  三、封山育林
  清至民国时期,各地订有封山育林的乡规民约,禁止人畜进山践踏林木。1958年大炼钢铁时,伐薪烧炭,古树、成林大片被砍伐,造成不少荒山秃岭。1959年后,虽强调封山育林,但收效不大。至1979年,全市仍有荒山3.45万亩。1980年起,强化封山育林措施,加强林政管理,封山育林面积2.16万亩。1980~1989年,新造幼林封禁和抚育3.3万亩,占应封抚面积的58.3%。
  四、病虫害防治
  据1981年普查,全市有森林病虫害26种,其中病害10种,虫害16种。病害以杉木黄化病、杉松立枯病为主,油茶炭疽病次之。虫害以马尾松毛虫为主,杉木皱鞘双天牛、竹蝗次之。
  1980~1989年,松毛虫危害松树面积3.23万亩,占全市松林面积79.2%,成灾面积1.51万亩。其中尤以1980年危害最严重,虫害面积达1.6万亩,成灾1.43万亩,虫口密度为每株150~300条。虫害发生后,林业部门积极地进行了防治。1980年,采用喷洒化学药物防治0.39万亩,白僵菌防治0.06万亩,有效率达90%;发动群众捕捉松毛虫和采摘虫茧0.3万公斤,控制了松毛虫的蔓延。是年,苏仙岭林场有0.06万亩杉树感染杉木黄化病,市人民政府投资20多万元,租用飞机施喷草木灰、生石灰,辅以药剂防治,挽救了全场杉木林。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