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28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经济作物
分类号: S56
页数: 2
页码: 365-366
摘要: 本文描述了郴州市经济作物、油料、棉麻、黄麻、烟叶、茶叶、甘蔗等发展。
关键词: 郴州市 农业 经济作物

内容

一、油料
  花生清至民国时期,市境已有花生种植。1949年,面积为57.2亩。1952年,郊区农民引进六十粒等早熟品种,拓荒栽培。1969年,郊区农林场套种花生,全镇种植面积增至511亩,总产28.8吨。70年代,主要抓粮食生产,花生种植面积减少。1978年,仅种91亩。1983年,市农业局引进粤油551~116良种,在市郊乡海泉村湖波江小组进行花生~稻轮作示范6.81亩,获亩产235.5公斤的好收成,其中用地膜覆盖试种0.12亩,亩产高达306公斤。1984年,在许家洞镇清泉村扩大示范种植100亩,亩产213公斤。1989年,全市共种植花生1300亩,总产143.18吨。
  油菜民国时期,已有少量种植。1956年,引进胜利油菜新品种试种。至1965年,全镇共种979亩,平均亩产产菜籽30.4公斤,总产29.7吨,折算菜油8.9吨。因市境盛产茶油,市民不习惯食菜油,加上价格便宜,农民不愿种,面积逐渐减少,至1969年停种。1978年,推广油~稻~稻栽培制度,恢复冬种油菜,并引进湘油5号、4030两个新品种,共种植300亩。1983年,再次停种。
  二、棉麻
  棉花市境历来有少量棉花种植,农民自产自用。1963年,市郊公社下湄桥大队四生产队连片种植6亩,亩产皮棉16.5公斤。1966年,全镇发展到2622亩,亩产22.5公斤。后因扩种蔬菜,种棉面积减少。1973年,种植1191亩。1978年,停种。
  黄麻为解决郴州黄麻纺织厂对黄麻原料的需求,1965年市郊公社曾在部分生产队试种黄麻95亩,亩产62公斤。1966年,扩种到315亩,亩产减至49公斤。因产量低,价格便宜,1967年停种。
  三、烟叶
  市境烟草有晒烟(俗名土烟)和烤烟2种。新中国成立前,单种晒烟。以五里堆、杨家坪等地的晒烟最好,叶片宽大,质地优良,清代被列为贡品。民国时期,畅销广东、天津、上海等地。1957年,种植152亩,总产7.52吨。1960年,种植460亩,总产19.1
  吨。以后转向烤烟生产,晒烟种植逐渐减少。至1989年,仅有零星种植,品种为“笼统杆”。
  1958年,境内试种烤烟4亩,总产100公斤。1965年,扩种到1589亩,总产112吨。
  后因菜地种植面积扩大,烤烟种植面积减少。1970年,仅种323亩,总产11.6吨。1989年,种476亩,总产62吨。
  四、茶叶
  清至民国初期,市境产茶,有茶庄20余家,所产青茶、粗茶、茶片大部分销往广东乃至印度、荷兰、日本等国。城东宁家湾、堆上、梨树山均有人工栽培和野生茶园,年产茶叶1500~2000公斤。后因战事频繁,茶园荒芜,面积减少,至1949年,仅存茶园17亩,产茶1000公斤左右。50年代,由于只注重粮食生产,忽视经济作物,到1960年,全市茶园面积仅剩8亩。1965年后,茶园又陆续扩展。1966年,为133亩。1989年,增至210亩,产茶6吨。
  五、甘蔗
  1958年,市境试种甘蔗300亩,总产610吨。1960年,发展到580亩。后因菜地面积扩大,甘蔗种植面积减少,但亩产有所提高。1969年,种293亩。1974年,再次减至200亩。1976年,停种。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