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副食品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27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副食品生产
分类号: F327
页数: 5
页码: 358-360
摘要: 本章描述了郴州市副食品生产禽类以家庭散养为主,数量少,仅零星上市;畜类以生猪为主,上市量虽比禽类多,但也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水产、瓜果甚少。建市后,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郊区为城市服务”的方针,重视副食品生产。60~70年代,陆续兴建一批专业鸡场、猪场、渔场和瓜果基地。80年代,养鸡、养猪、养鱼、种植水果的专业户、重点户不断涌现,副食品供应货源充足。1989年,全市共上市活鸡40万只,出栏生猪3.96万头,水产725吨,果用瓜3589吨,柑桔等水果590吨。
关键词: 郴州市 副食品 生产

内容

建市前,市境副食品生产不发达,禽类以家庭散养为主,数量少,仅零星上市;畜类以生猪为主,上市量虽比禽类多,但也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水产、瓜果甚少。建市后,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郊区为城市服务”的方针,重视副食品生产。60~70年代,陆续兴建一批专业鸡场、猪场、渔场和瓜果基地。80年代,养鸡、养猪、养鱼、种植水果的专业户、重点户不断涌现,副食品供应货源充足。1989年,全市共上市活鸡40万只,出栏生猪3.96万头,水产725吨,果用瓜3589吨,柑桔等水果590吨。
  第一节禽蛋
  养禽是郊区农民主要副业之一。鸡居首位,鸭、鹅次之。
  鸡新中国成立至80年代初,郊区养鸡业经历了三个阶段。1950~1971年,为家庭散养阶段。一般农户年养鸡3~5只,多则十几只,以自食为主,很少上市,市场供应紧张。1972~1979年,为集约化养鸡试验示范阶段。期间,全市引进适于大群笼养的白洛克优良鸡种,农技部门组织千余人北上南下学习外地养鸡经验,市政府和社队共投资130万元兴办大队养鸡场,并在三里田鸡场兴建一栋年孵化30万只鸡苗的电孵房,实行自繁自养。在饲养方法上,各鸡场普遍推行集约化笼养,并采用混合饲料喂养,以及接种新城疫苗预防鸡瘟,使肉鸡出笼率提高,出笼时间缩短,育成一只1.5公斤重的鸡,由以往的一年左右,缩短到四个月,从而结束了“斤鸡斗米”的历史。1979年,全市养鸡量上升到13.6万只。80年代后,为集约化养鸡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由于肉鸡市场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促进养鸡业的大发展,养鸡专业场、专业户大量涌现,养鸡量剧增。
  1983年,全市共有集体养鸡场、养鸡专业户、重点户118个,饲养量达50万只,出笼35万只,可为每户城市居民提供活鸡5只,居全省之首。市肉联厂鸡场采用全价颗粒饲料饲养AA鸡,40日龄,每只重达1.5~2公斤,料肉比2∶1。市郊铜坑湖村养鸡专业户曹显亮,年养鸡2.35万只,产值25.18万元,盈利2.5万元。一些专业户所养的来航鸡,每只母鸡年产蛋300枚以上。1989年,全市共养鸡44万只,出笼40万只,产蛋100万公斤,可为每户城市居民提供活鸡6.2只。
  鸭1978年前,郊区农民每年养鸭2000只左右,以麻鸭为主,在中秋节前后上市。
  1978年后,市场菜鸭销售日旺,农民养鸭渐增。1980年,全市共养鸭6655只。1982年开始,采用混合饲料喂养,改放养为圈养。1985年,引进狄高旱鸭与樱桃谷鸭试养成功,解决菜鸭旱养问题。1987年,一些个体摊贩在市内设立新鲜鸭肉销售点,疏通菜鸭的销售渠道,促进养鸭业的发展。1989年,全市养鸭5.5万只,其中市饲料厂养鸭3000只,日产鲜蛋150公斤。
  鹅1984年前,有少数农户饲养鹅,每户约2~3只,以本地白鹅为主,也有少数狮头鹅,全市饲养量仅200只左右。1985年,广东烤鹅技术传入郴州,一些个体户新设烤鹅摊点,食鹅者日渐增多,饲养量逐年增加。1989年,全市共养鹅5500只。
  第二节畜产
  郴州市家畜饲养,以猪为大宗,牛、羊、兔次之。
  生猪1949年前,市境农户多数饲养生猪,每户每年饲养1~3头,以蔬菜、红薯藤、野草为饲料,煮潲喂养。育成一头50~80公斤重的毛猪,需时一年左右。新中国成立后,养猪业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1950~1958年,仍沿袭传统的饲养方法,以家庭熟食饲养为主。1959~1961年人民公社化初期,取消社员家庭饲养,队队办集体猪场,专人饲养。由于仍沿袭传统的饲养方法,又缺乏集体饲养的经验,多数失败。市郊公社兴办的铜坑湖曾家“万头猪场”,1960年3月购进仔猪3200头,到12月先后死亡2880头,育成率仅占总数的10%。1961年,全市猪场共养猪1.23万头,出栏仅3813头。1962年,贯彻“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方针,养猪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是年,全市共养猪1.63万头。70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各社队又掀起大办集体猪场的热潮,推广糖化饲料和发酵饲料喂养,因质量低劣,多数猪场因亏损严重而先后倒闭。这一时期,市场的肉食供应仍靠社员私人养猪。1983年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生产大发展,激发农户家庭养猪的积极性,全市涌现养猪专业户和重点户65户,超千头猪场5个。市人民政府投资兴办饲料加工厂,推行配(混)合饲料和生饲料喂养。至1989年,全市生猪饲养量达6.92万头,出栏3.96万头。市饲料公司瘦肉型猪场,饲养“大约×丹麦长白×杜洛克”三元杂交猪,瘦肉率达58~62%,远销苏联、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牛民国时期,政府禁止滥杀耕牛,但防疫不力,牛瘟普遍流行,耕牛死亡较多,1949年,城关区仅存牛210头。1950年,人民政府采用中村三系牛瘟兔化弱毒种苗防治牛瘟。
  至1955年,牛瘟在境内完全消失。同时,政府大力提倡养牛、护牛,牛的繁殖增多。1965年,全镇达到2761头。1977年,又增加到3152头。品种以湘南黄牛为主,水牛次之。80年代,开放牛肉市场,养牛成为山区农民的致富门路,饲养者更多。1989年,全市共有牛5147头。郴江乡白鹿洞村民李世旺充分利用当地草场,年养牛23头,纯收入达4000多元。
  羊市境居民食羊肉者甚少,故饲养不多。1961年,为饲养最多年份,仅112只。1989年,全市仅饲养89只,品种以混杂种山羊为主。
  兔历来以饲养本地月月兔为主,成年兔体重1.5~2.5公斤。因兔爱挖洞,有损房屋,饲养量少,1949年为300只。新中国成立后,郊区副食品生产确立“以菜肉为主”的指导思想,1962年,发展到5187只,因饲养技术不过关,死亡率高,1963年,减至1500只。1975年,再减到97只。1980年,为适应对外贸易需要,高壁、铜坑湖、海泉、长冲铺等大队及市油茶林场兴办集体兔场5个,饲养安哥拉长毛兔2560只,产毛65公斤。
  1981年,高壁兔场又引进西德优质长毛兔种,因兔毛价格暴跌,饲养技术差,死亡甚多,兔场被迫停办。1989年,全市仅存兔500只。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