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27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生产
分类号: F327
页数: 3
页码: 355-357
摘要: 本节描述了郴州市蔬菜生产的、种植制度、技术推广、病虫防治等。
关键词: 郴州市 蔬菜 生产

内容

一、种植制度
  1949年前,蔬菜种植由菜农自行安排,主要为夏冬两大季,初春初秋两小季,品种单一,形成明显的淡旺生产矛盾和周年供应的青黄不接。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建市后,蔬菜生产纳入国家计划,实行指令性生产和蔬菜派购,社、队按计划进行生产。市政府在安排蔬菜生产计划时,根据各大队的自然环境和市场需求量,分别把春、夏、秋、冬,早、中、迟熟及粗、细、香菜的搭配种植计划下达各队,并把完成计划与菜农口粮供应及肥料指标挂勾。农技部门积极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指导菜农进行轮种、套种和复种,提高复种率。蔬菜复种指数由50年代的250%提高到80年代的397%;蔬菜亩产由1949年的2946公斤提高到1989年的6153公斤,增长1.09倍。原来只限于春、秋种植的品种,也改变为可提前或推后种植。
  二、技术推广
  1949年前,菜农种植蔬菜,沿用传统的方法,品种自育自繁,很少引进和交换。1954年,蔬菜生产合作社成立后,开始引进、优化和培育新品种。至1958年,培育66个地方优良品种。1959年后,市人民政府把推广先进蔬菜生产技术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和蔬菜技术推广站,先后试验推广冷床育苗、温床育苗、塑料棚电热育苗、假植、逆时栽培、间混套作、深沟高畦、地膜覆盖等栽培技术,还陆续引进甘兰、蕃茄、花椰菜、平菇、洋葱、生菜等新菜种,使早、中、迟熟品种逐渐衔接,春、夏、秋、冬四季栽培。尤其是1978年开始的蔬菜“杂交一代”组合的研究应用,不仅使蔬菜种类实现早、中、迟熟配套,而且比一般常规品种增产10~15%以上。1989年,“杂交一代”新组合的种植面积,已占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的80%。主要有大白菜山东四号、鲁白一号、鲁白六号、沈阳快菜、青杂三号、青杂五号,蕃茄早丰、早魁,辣椒湘研一至六号,黄瓜津研四至七号等。1959~1989年,全市先后引进新技术15项,新品种106个,较好地满足了城市居民的需要。
  三、病虫防治
  1959年前,蔬菜地面积小,种植分散,病虫难以蔓延,危害较轻。菜农一般采用人工捕捉或用黄藤根浸汁、烟杆浸液或用石灰水等土药土法防治。1959年后,菜地面积扩大且连片种植,复种指数提高,加之对外地调菜引种缺乏严格检疫,导致蔬菜病虫害日渐严重。据1985年农业区划调查,全市蔬菜虫害有40余种,其中危害最大,发生频繁的有菜青虫、小菜蛾、小地老虎、豆夹螟、菜螟、斜纹夜蛾、烟青虫、蚜虫、黄守瓜、二十八星瓢虫等10种;病害有64种,其中危害大,发生频繁的有十字花科软腐病、病毒病、霜霉病、瓜类枯萎病、炭疽病、黄瓜霜霉病、茄科病毒病、蕃茄青枯病、辣椒白娟病、茄子黄萎病、豆类锈病等11种。一般年份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占蔬菜总量的10%左右。
  1986~1988年,全市大白菜病毒病、软腐病流行,造成的损失占当年大白菜总产的60%,致使秋冬供菜严重不足。
  50年代,农技部门推广使用滴滴涕、敌百虫等杀虫剂防治病虫害;60年代,推广使用波尔多液等保护剂。70年代后,使用托布津、多菌灵等杀虫剂。施化学农药成为最主要的病虫害防治手段。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