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菜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27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菜地
分类号: F327
页数: 2
页码: 354-355
摘要: 本节描述了郴州市1949年菜地、面积、建设生产和派买制度等。
关键词: 郴州市 生产 菜地

内容

一、面积
  1949年,市境有常年菜地543亩。1958年,城关镇将环城大队辟为蔬菜专业大队,常年菜地增至825亩,蔬菜生产开始纳入国家计划,实行指令性生产和派购制度。1959年起,城市建设速度加快,人口增多。1960年,市人民委员会将七里洞、高壁、下湄桥、铜坑湖、官庄坪、天堂、许家洞等7个生产大队的部分粮食生产队改为蔬菜专业生产队,菜地面积增至4200亩。1962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压缩城市人口。市人委会决定七里洞、高壁、铜坑湖、官庄坪和天堂等5个大队的蔬菜生产队及龙门池的孔家洞生产队恢复粮食生产,全市蔬菜地减至2235亩。1965~1975年,近郊渔场大队和三里田大队的桐梓坪、燕泉生产队,下湄桥大队的章家、胡家、杨家生产队的土地,先后被城市建设征用,菜地面积进一步减少,蔬菜供求矛盾日益突出。1976年,镇革委会又将官庄坪大队4个生产队,重新定为蔬菜生产专业队,全镇菜地面积达4396亩。1977~1983年间,白鹿洞、官庄坪2个大队的大部分菜地被征为城市和铁路建设用地,为弥补减少的菜地面积,市人民政府又先后将七里洞、同心桥2村辟为专业蔬菜基地。1989年,全市常年菜地达到4439亩,城市人口人均0.026亩。在扩大常年菜地的同时,从1982年起,对郊区部分粮食生产队采取合同形式建立二线蔬菜生产地。1989年,全市共有二线蔬菜地1280亩。
  二、建设
  50年代,市境菜农为改善生产条件,自筹资金,兴建塘坝,安装排灌设备,解决部分菜地的排灌问题。1959年后,政府先后投资657.63万元,对不平整及地下水位偏高、排灌不畅的龙门池、白鹿洞、渔场、三里田、下湄桥、官庄坪、许家洞、七里洞等8个蔬菜生产大队的土地进行以平整为主的田园化建设,共完成土石方40.2万立方米,修筑田间大道2.32万米,桥梁6座,片石水泥结构干渠2.52万米,排灌沟5.16万米,安装排灌机械203台。
  至70年代末,全市建成旱涝保收蔬菜地2800亩,占蔬菜地总面积的63%。同时,市政府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投资120.4万元,在常年菜地上兴建固定式的喷灌工程。至
  1983年,建成喷灌菜地3353.46亩,占常年菜地总面积的91.44%,曾闻名全省。1984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各户种的蔬菜品种、需水时间不同,喷灌工程被废弃。至
  1989年,全市菜地建设总投资达778万元,成为全省菜地建设最好的城市之一。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