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田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26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田水利
分类号: F327
页数: 3
页码: 349-350
摘要: 本节描述了郴州市农田水利、水利建设、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等。
关键词: 郴州市 工业 农田水利

内容

一、水利建设
  蓄水工程清末、民国时期,市境有山塘150口。1952年,城关区人民政府成立塘坝工程委员会,组织农民修塘筑坝。至1957年,除对原有的塘坝进行全面整修外,还新建山塘75口,小Ⅱ型水库1座。1958年“大跃进”中,全镇动员4000多劳动力兴修水利,兴建山塘120口,小11型水库4座。从1965年起,水利建设的重点转向骨干水库的建设上。至1978年,先后新建中型水库1座,小Ⅰ型水库2座,小Ⅱ型水库2座。1989年,全市共有蓄水工程1879处,其中山塘1869口,水库10座;总蓄水量达2440万立方米,占蓄、引、提总水量的58.23%;灌溉面积2.53万亩,占灌溉总面积的71.07%。市内最大蓄水工程仙岭水库,于1966年10月动工,1970年建成。工程总投资45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56万元。该水库是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养鱼的中型水库。水库集雨面积为12.98平方公里;总库容1329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136万立方米;灌区总面积78.1平方公里,灌溉市郊、郴江、安和及郴县小溪等4个乡,以及地区林科所、市园艺场等单位的田土1.17万亩,占全市蓄水工程灌溉面积的46.25%。
  引水工程1949年前,市境有铜壶栏、王仙桥、雷大桥、温泉口、陷池塘、海泉等河坝及泉井引水工程110处。河坝多为柴草坝或堆石坝,经不住洪水的冲击。1960年开始,市水利部门配合社、队将较大的河坝改建成浆砌石坝或钢筋水泥坝,并新建一批河坝。但部分泉井,因城市建设和矿山开采先后被埋没或断流。1989年,全市共有引水工程398处,引水量为440万立方米,占蓄、引、提总水量的10.5%。
  提水工程1949年前,农民沿用传统的筒车、吊桶、龙骨水车等工具提水抗旱,费力大,工效低。1950年后,随着国家电力工业的发展,逐渐以机电提水代替原始工具提水。1957~1962年,三里田、潘家湾、黄禾田等生产队先后兴建机电排灌站7处。到70年代末,全市共建机电排灌站109处,提水灌田6086亩。80年代初,三里田、龙门池等蔬菜大队又新建喷灌工程。1989年,全市共有提水工程163处,安装提水设备184台(件),总提水量1310万立方米,占蓄、引、提总水量的31.27%,控制灌溉面积1.97万亩(含塘、坝灌溉重复面积)。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