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产力状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26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生产力状况
分类号: F327
页数: 6
页码: 348-353
摘要: 本章介绍了生产力状况、耕地、劳动力、面积、质地、等发展。
关键词: 郴州市 生产力 地方

内容

第一节 耕地劳动力
  一、耕地
  面积1949年11月,市境郊区仅辖城东、城西2个乡,只有耕地9657亩,其中水田7243亩,旱土2414亩。1959年,郴州市建立,辖市郊、板桥、马头岭3个农村公社,耕地面积扩大到12.4万亩,其中水田9.92万亩,旱土2.48万亩。1961年5月,板桥、马头岭2个公社及市郊公社的一部分生产大队划归郴县,全市耕地面积减少为2.85万亩,其中水田1.95万亩,旱土0.9万亩。以后,郊区规模几经调整。至1965年,全市耕地面积上升到3.73万亩。1984年4月,郴县安和公社划入。抵消1966~1989年城市基建用地后,至1989年,全市共有耕地面积3.94万亩,其中水田2.97万亩,旱土0.9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90%,旱涝保收面积达74.37%。
  质地全市现有耕地分为4个等级:一级地以壤土为主。土种为黄沙泥、红沙泥、河潮泥、黄泥田、熟菜园土。主要分布于郴江及其支流两岸,面积2.12万亩,其中水田1.8万亩,旱土(主要为菜地)0.32万亩。二级地土壤过沙过粘,过酸过碱。土种为浅黄泥、黄夹泥、河沙泥、黄泥菜园土、河沙菜园土。主要分布于岭谷间的冲垄田土,面积1.17万亩,其中水田0.87万亩,旱土0.3万亩。三级地以渗育性、沼泽性土质为主。分布于低洼、沼泽地带,面积0.4万亩,其中水田0.3万亩,旱土0.1万亩。四级地土层浅薄,质地结构差,主要是山坡旱土,面积为0.25万亩。
  二、劳动力
  总量1949年,城关郊区总人口为4723人,内有农业劳动力2988人,其中男1498人,女1490人。1959年郴州市建立,郊区扩大,农业劳动力增至2.51万人,其中男1.26万人,女1.25万人。1961年5月,郊区缩小,农业劳动力减至7706人。以后,郊区几经调整,人口增加。1989年,全市共有农业劳动力25110人,其中男12264人,女12846人。
  素质1949年,郊区农业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59.8%,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7.5%,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7%。嗣后,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扫盲教育的开展,劳动力文化素质逐渐发生变化。1959年,全市农业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1.8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16.92%,高中、大专文化程度的占1.5%,而文盲半文盲下降到39.73%。1989年,全市农业劳动力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7.5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9.45%,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34%,文盲半文盲下降到14.65%。
  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水平不断提高。1989年,全市农业劳动力中,有水稻种植技术骨干700人,蔬菜栽培技术骨干120人,禽畜饲养技术骨干150人,水产养殖技术骨干120人,林业技术骨干25人,其他技术骨干80人。上述技术骨干占农业总劳动力的4.76%。
  从业结构20世纪50~70年代,郊区农业劳动力主要从事粮食和蔬菜生产,极少部分从事林、牧、副、渔业生产。进入80年代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劳动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富余劳动力向工业、运输、建筑、商业等行业转移,从业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1989年,全市农业劳动力中,从事种植业的19014人,占75.72%;从事林业的385人,占1.53%;从事养殖畜牧业的1248人,占4.97%;从事副业的322人,占1.28%;从事渔业的718人,占2.86%;从事农村工业的695人,占2.77%;从事建筑业的100人,占0.4%;从事运输业的882人,占3.51%;从事商业、饮食、服务业的595人,占2.37%;从事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的87人,占0.35%;从事农技、金融业的5人,占0.02%;从事乡镇经营管理的29人,占0.12%;其它1030人,占4.1%。
  第二节 农田水利
  一、水利建设
  蓄水工程清末、民国时期,市境有山塘150口。1952年,城关区人民政府成立塘坝工程委员会,组织农民修塘筑坝。至1957年,除对原有的塘坝进行全面整修外,还新建山塘75口,小Ⅱ型水库1座。1958年“大跃进”中,全镇动员4000多劳动力兴修水利,兴建山塘120口,小11型水库4座。从1965年起,水利建设的重点转向骨干水库的建设上。至1978年,先后新建中型水库1座,小Ⅰ型水库2座,小Ⅱ型水库2座。1989年,全市共有蓄水工程1879处,其中山塘1869口,水库10座;总蓄水量达2440万立方米,占蓄、引、提总水量的58.23%;灌溉面积2.53万亩,占灌溉总面积的71.07%。市内最大蓄水工程仙岭水库,于1966年10月动工,1970年建成。工程总投资45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56万元。该水库是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养鱼的中型水库。水库集雨面积为12.98平方公里;总库容1329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136万立方米;灌区总面积78.1平方公里,灌溉市郊、郴江、安和及郴县小溪等4个乡,以及地区林科所、市园艺场等单位的田土1.17万亩,占全市蓄水工程灌溉面积的46.25%。
  引水工程1949年前,市境有铜壶栏、王仙桥、雷大桥、温泉口、陷池塘、海泉等河坝及泉井引水工程110处。河坝多为柴草坝或堆石坝,经不住洪水的冲击。1960年开始,市水利部门配合社、队将较大的河坝改建成浆砌石坝或钢筋水泥坝,并新建一批河坝。但部分泉井,因城市建设和矿山开采先后被埋没或断流。1989年,全市共有引水工程398处,引水量为440万立方米,占蓄、引、提总水量的10.5%。
  提水工程1949年前,农民沿用传统的筒车、吊桶、龙骨水车等工具提水抗旱,费力大,工效低。1950年后,随着国家电力工业的发展,逐渐以机电提水代替原始工具提水。1957~1962年,三里田、潘家湾、黄禾田等生产队先后兴建机电排灌站7处。到70年代末,全市共建机电排灌站109处,提水灌田6086亩。80年代初,三里田、龙门池等蔬菜大队又新建喷灌工程。1989年,全市共有提水工程163处,安装提水设备184台(件),总提水量1310万立方米,占蓄、引、提总水量的31.27%,控制灌溉面积1.97万亩(含塘、坝灌溉重复面积)。
  二、水利管理
  工程管理1949年前,市境水利工程由受益户自己维护管理,或由水利工程会田组织雇人维护。1949年后,各级人民政府于每年冬季发动群众维修塘坝,对较大工程,在资金、物资等方面给予扶助,水利部门派人负责技术指导。仙岭、铁坑等骨干水库由水利部门建立专门机构负责维护,一般水利工程由各公社(乡)、大队(村)维护管理。1972年,仙岭水库大坝坝后出现严重渗漏。1973年冬,镇革委会动员4000多个劳力在坝内坡加筑“防渗壳”。在坝后加筑反倒滤层及500立方米的堆石体。1975年,又改百年一遇的洪水设计为“75.8”型洪水设计,在大坝坝顶增建0.5米高的防浪墙,大坝左岸新建非常溢洪道。1983~1984年,先后2次对大坝进行黄泥帷幕灌浆,以防止大坝沉陷、移位和渗漏,同时建立观察实测点,随时掌握大坝的情况,这一作法受到湖南省水利厅的赞赏。1983年,省水利厅在仙岭水库举办全省土坝灌浆和大坝观测技术培训班,进行现场观摩学习。铁坑水库原是一座“病”库,1984年划归郴州市后,先后2次对水库大坝进行帷幕灌浆,改进和加固溢洪道。1985~1989年,国家用于全市水库的维修保养费达20.7万元,从而保证水利工程的除险保安。
  用水管理1949年前,水利工程的用水权与所有权基本一致,谁建谁有,按投资投劳分水供应。有的建立坝会、圳会,订立乡规民约,防止偷水。但天旱之年,争水纠纷不断。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用水权随土地归农业合作社管理。合作社固定看水员,实行“一把锄头”放水。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对水利实行分级管理。即生产队以内的水利,由生产队固定专人看管;跨生产队的,由生产大队固定人看管;跨生产大队的,由公社统一管理;跨公社的,由市统一管理,统一调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各村组采取定灌溉面积、定水量、定水费、定管水员的“四定”管理办法。看水员则实行定人、定地段、定面积、定报酬、定奖罚的“五定”制度,从而保证了合理用水。
  综合经营1956年前,市境水利工程,由农民利用水头落差安装油榨,建立作坊,加工农副产品。农业合作化后,水利工程归集体经营管理,或利用水面养鱼,或以水轮泵作动力,安装机械设备,开展碾米、磨粉、榨油、发电等综合经营。至1976年,全镇水利综合利用收入,每年为3~5万元。1978年开始,全面开展水利综合经营。仙岭水库建起招待所,开辟旅游服务,办编织厂、林场等,年产值达20~40万元。1989年,市、乡2级水利综合经营产值达71.9万元。水利综合经营的收入,主要用于水利设施的配套、维修养护,实行“以水养水”。
  第三节 农业机具
  一、推广运用耕种机具1958~1966年,全市先后推广新式步犁、改良犁、孝感犁、铁页蒲滚等耕作机具,除孝感犁因本地黄牛拉力不足不适应外,其它几种均得到普及。1972年,市郊公社高壁大队第二生产队购进一台动力插秧机,全队80%的稻田使用机插。至1978年全市有插秧机19台,机动蒲滚船82条,拖拉机168台。1978年后,因杂交水稻根系发达不易分秧,插秧机停止使用。1983年后,拖拉机大部分承包和转售给农户,基本成了运输工具。尔后,又引进水田耕整机,1989年发展到25台,耕田1279亩。
  排灌机具1957年,环城乡三里田村在龙泉塘安装一台25马力的煤气抽水机,灌田100亩。1959~1963年,联盟三队、长冲铺、黄禾田等生产队购回电动抽水机抽水灌田。
  1965年,渔场大队第五生产队首先利用水泵抽水浇灌菜地。1964~1966年,市水利部门与有关社队在郴江、同心河兴建一批水轮泵站,抽水灌溉两岸稻田,白鹿洞、下湄桥、许家洞等大队引进移动式人工降雨机灌溉蔬菜地。至1979年,全市共有人工降雨机26台。
  1980~1982年,市水利部门和社队联合投资120.04万元,在蔬菜队和市园艺场兴建固定式喷灌工程,解决4376.76亩菜地和700亩柑桔地的灌溉问题。至1982年,市郊农村有各种排灌机械831台(套),灌溉能力近1万亩。1983年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大型排灌机械被废弃,适合农户个体使用的3~5马力的小型柴油机得到发展。
  1989年,全市共有排灌机具337台(套)。
  植保机具1953年,郊区开始推广小型轻便的单管喷雾器、手摇喷粉器、肩负式压缩喷雾器。1970年起,又推广高效背负式机动弥雾喷粉器、担架式喷雾机和黑光灯诱蛾杀虫。1978年后,动力喷雾机和黑光灯逐渐减少,小型半自动背负式手摇喷雾器增加。
  1989年,全市有各种植保机具5847部。
  脱粒机具1963年,郊区普遍推广水稻矮杆品种,人工脱粒困难,“737”型人力打稻机很快在全市推广。1972年,镇工业部门在人力打稻机上安装0.8~1.0千瓦电动机,小巧轻便,使用良好,很受农民欢迎。到1981年,电动打稻机增至223台。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电动打稻机减少,人力打稻机增多。至1989年,全市共有人力打稻机3177部,电动打稻机18部。
  运输机具1957年,郊区开始使用木轮板车作短途运输。1958~1959年,水利建设工地出现独轮车、土火车和空中索道运土石方。1963年,农村始有拖拉机运输。1974年,始出现汽车运输。1989年,全市农村拥有各种汽车262辆,小四轮农用柴油机运输车180辆,拖拉机505辆,胶轮板车1084部,基本实现运输机械化。
  加工机具1957年,龙门池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来鱼滩建立全镇第一座以碾米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厂,日碾米1500公斤。此后,有条件的其它社队也纷纷建起加工厂。至1965年,共有大队加工厂16个,加工机械80台,经营碾米、榨油、磨粉、打浆、压面、轧花、制茶等。1970年后,各大队都办起加工厂,方便了农村生产生活。1983年始,农户个体加工作坊应运而生。至1989年,全市农村共有农副产品加工设备499台,遍布各个村、组。
  畜牧渔业机具1964年,郊区,社队开始使用青饲料打浆机和切草机。1966年,推广干饲料粉碎机。1975年,市郊公社三里田大队兴办一座机械化养鸡场,饲料加工、添料、清粪、小鸡孵化等实现机械化,成为湖南省农村首家机械化养鸡场。1976年,郴江公社渔场大队孔家塘生产队首次引进一台鱼池增氧机。至1984年,全市共有增氧机19台。1987年,仙岭水库引进“QBK-981型”膨化颗粒饲料机,发展网箱养鱼。
  二、经营管理 管理机构1962年,市农林水利局设立机电排灌管理站。1967年,成立镇农业机械化办公室。1971~1978年,许家洞、市郊、郴江3个公社也相应成立农机管理站,配备专职农机管理人员,负责本公社的农机管理。1984年5月,市农机办公室改为市农机安全监理站和农机管理站,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归口市冶金机械局,1986年9月,归口市农业局。
  机务管理建市后,市人民政府在每年春耕、秋收、抗旱及冬休期,组织市属及驻市工厂的技术人员下乡帮助检修农业机械。1964~1976年,农机部门对农业机械实行周期性保养制度,组织定期检查维修。1977~1981年,组织全市拖拉机手开展拖拉机保养升级竞赛,使机车完好率保持在85%以上。1981年,还对32台农用大型轮式拖拉机的柴油滤芯、机油滤芯、空气滤芯和离合器间隙、制动器间隙、转向器间隙进行检查和修复。是年,湖南省农机局曾向全省推广这一经验。1982年后,农村个体修理户应运而生。
  市农机部门按照标准对个体修理人员进行三级工考核发证和对修理点进行等级审核发证工作,不符合要求的予以取缔。1989年,全市10个农机修理点都悬挂省统一制作的“农业机械维修点”标志牌,实行挂牌营业。
  安全管理1984~1989年,市农机部门每年均配合公安、交通部门对农用汽车和拖拉机进行技术检测,核发证照,年检年审。同时,举办机手培训班。至1989年,共办拖拉机手培训班32期,培训机手1352人次;内燃机手培训班8期,培训机手232人次;动力插秧机手培训班3期,培训机手50人。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