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冶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24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冶炼
分类号: TS
页数: 2
页码: 320-321
摘要: 本节描述了郴州市采选、冶炼工业、采选、冶炼等。
关键词: 郴州市 工业 冶炼

内容

1958年,在“大跃进”的浪潮中,市境掀起“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大办钢铁”的热潮。市内兴办7家炼铁厂,数千人上阵,以铁矿石或砸锅为料,毁林为薪,用土炉土法炼铁,出铁率低,杂质多,亏损严重。同年,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在下湄桥兴办郴州电碳厂。郴县专区以工业试验所为基础,在石马洞兴办专区炼钢厂。1959年,7家炼铁厂、1家炼钢厂全部停办。同年,郴州市又在牙石桥头新建郴州炼铁厂,有职工400人,建2立方米土炉一座,以东坡铁矿石为原料炼铁,因燃料不足,于1960年停办。1961年,专区炼钢厂恢复,建成白云石车间、年产1万吨炼钢车间和轧钢车间各1个,1962年初试产,曾炼出钢锭和轧出部分钢材,但因亏损严重,于年底停办。
  1970年,全国计划会议提出:“地方应当建立小而全的工业体系”。是年10月,镇革委会在桂门岭再次兴建郴州铁厂,有职工300人,建成8立方米小高炉1座,购置拉管机3台,并在金银冲开办铁矿。1971~1979年,共生产生铁1162吨,铸铁管1800吨,完成产值69万元,亏损157万元。因地方财政无力负担,于1979年关闭。1985年,市氮肥厂改为市锑品冶炼厂,投资27.5万元,进行设备改造。1986年初,竣工投产,因锑砂原料紧缺,连续2年亏损47万元。1988年,该厂与郴州电业局联营,投资24万元,转产工业硅,当年扭亏为盈。1989年,生产工业硅725.4吨,锑锭42.7吨,完成产值196万元,利税33万元。同时,街道、乡镇冶炼企业兴起。至1989年,全市共有冶炼企业11家,产值1934万元。其中独立核算8家,职工1192人,固定资产净值1215万元,完成产值1796万元,利税566万元。
  冶炼企业中,以郴州碳素厂历史最久,经济效益较好。该厂建于1958年。当时,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根据郴州石墨资源丰富的特点,在下湄桥兴办电碳厂。1959年,下放郴州专区,迁址四普庄。1960年,简易投产。1961年,下放郴州市,与酒厂合并,更名郴州化工电碳厂。1966年,纳入国家计划,复名郴州电碳厂。1968年,由国家冶金工业部投资改造,更名郴州碳素厂。1958~1970年,国家共投资236万元,生产再生电极、电极糊、碳电刷和碳精棒等产品6058吨,完成销售收入289万元,利税57.67万元。1971年,收归省冶金工业厅管理后,又陆续投资728.9万元扩建,形成年产碳素制品7200吨的生产能力。1984年,该厂固定资产净值达到771万元,职工682人,生产碳素制品8023吨。1985年后,企业自主权扩大,活力增强,自筹资金2573万元,进行技术改造。1989年,该厂占地面积279亩,有各种机械设备24台(组),固定资产净值966万元;职工81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65人;形成年产碳素制品12000吨的生产能力,实际生产11156吨,约占全国碳素制品总产量的3%,占湖南省的90%。产品除内销外,还出口泰国、巴基斯坦、菲律宾、孟加拉、日本等国。销售收入1622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利税504万元。1985~1989年,5年实现利税2149万元,为前27年的8倍,等于国家总投资的2倍多。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