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建筑施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21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建筑施工
分类号: F407.9
页数: 3
页码: 286-288
摘要: 本节郴州市城市建设建筑业建筑施工概括了主体结构、基础工程、屋面工程、机械施工。
关键词: 郴州市 建筑施工 建筑业

内容

一、主体结构
  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区的房屋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1956年,兴建西街百货商店,开始采用砖石、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1964年,兴建北湖商场,部分主体结构首次采用框架结构。以后,市青少年宫、市农贸中心、市粮贸中心、地区防疫站检验大楼、郴州体育训练基地运动员宿舍以及商业大厦等大跨度、高层次的建筑,都采用框架结构。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在进行郴州卷烟厂厂房、黄麻纺织厂锯齿形车间及宿舍、地区棉纺厂厂房建筑时,先后采用合成式装配和大板结构。
  二、基础工程
  市境工程地质复杂,有粘土层、坡积、残积层,以及洼地淤泥地带。50年代的民用建筑,最高不过4层,荷载不大,天然地基便可满足要求,基础施工多采用人工开挖的作法。随着城市建筑物趋向高层发展,对基础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970年,地区工程公司曹剑三工程师,开始对爆扩挤土砂桩加固弱土地基进行试验,并在该公司新建的宿舍施工试验中获得成功。1977年后,该项成果在卷烟厂、影剧院等基础工程中被广泛采用,并在1978年获全省科技成果奖。1985年,兴建商业大厦,由于勘察失误,使19层高的主体工程正座落在基岩断层上下交接的破碎带。为安全可靠,改变原设计,采用混凝土钻孔桩基础技术,使钻孔桩直插下盘可靠的白云质灰岩上,保证了该大厦高层部分顺利施工。
  三、屋面工程
  20世纪50年代初,市境房屋屋面施工,仍以双坡屋面为主,使用木屋架盖青瓦,少数建筑用红平瓦排水,隔热保温采用木质泥条粉刷天棚。60年代初,市内开始使用钢性防水平顶屋面,用架空板保温隔热,四周用檐构集成落水,落水管直通地面。70年代后,新型结构的屋面施工技术广泛应用。1974年,郴州卫校学生宿舍使用砼预制大瓦屋面。
  1980年兴建的体育基地排球训练馆,第一次采用钢网架屋面新技术,网架跨度35×45米,高度2.5米,架弦焊接尺寸3.535米,钢板的焊接由两块带企口的钢板对插焊成。采用塑板吊顶天棚保温隔热,防水坡度3%,屋面荷载:中间125公斤/米,周围258公斤/米,由32根砼柱支撑,搭满堂红钢架并装就位,使用效果良好。此外,大型预应力槽板屋面亦为大型工业厂房广泛使用。
  四、机械施工
  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市境建筑施工均采用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60年代初,开始使用机械施工。1960年,专区工程公司在专署招待所工地地面施工,首次使用磨石机。
  1964年,郴州建筑公司在北湖商场施工,使用0.5吨平台吊提运材料。70年代后,随着建筑物向高层发展,大量建筑材料仍采用木竹搭设的长坡道人力运输已不相适应。1974年,兴建地区公路总段办公大楼时,首次采用大型塔式轮胎吊(吊运量6吨,吊高21米,吊运直径16米)吊装大型预制构件等材料。1979年,兴建郴州剧院,由于施工场地所限,机械设备不能进入现场,加之周围房屋密集,“扒杆”也无法拉线定位,致使24米跨度的钢屋架不能及时吊装,施工单位郴州建筑公司首次应用钢屋架组装起吊滑行施工技术,顺利完成了吊装。进入80年代,市内主要施工企业的垂直运输、混凝土搅拌、震动、夯实、筛沙、砂浆合制、木工及钢筋制作等工序,均使用了机械操作。一些单位还相继使用8至25吨汽车吊、80吨/米塔吊、轨道式塔吊等大型施工机械。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