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环境状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20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环境状况
分类号: X-49
页数: 2
页码: 282-283
摘要: 本节郴州市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环境状况概括了水体、大气、噪音。
关键词: 郴州市 环境保护 环境状况

内容

一、水体
  郴江 1949年前,郴江是城区市民和郊区农民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郴江成为接纳城区生产生活废水的重要场所,污染日趋严重。居民反映“40年代可以淘米洗菜,50年代还可浣衣洗带60年代水质开始变坏,70~80年代鱼虾深受其害”。1979~1989年,市环保监测站对郴江上游的石榴湾(对照断面)、中游的梁家湾(污染断面)、下游的许家洞(消长断面)3个断面进行常规监测,主要监测项目有酸碱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酚、氰化物、汞、砷、镉、铅、氟等11个项目。监测数据表明,石榴湾断面属轻度污染,梁家湾、许家洞2个断面属重度污染,被列为全省90年代综合整治的8条河流之一。
  同心河 同心桥以上水质较好,基本符合国家规定饮用水质标准。但近年来,个别水质指标有恶化趋势,砷化物从痕迹升至0.02~0.04毫克/升,已接近0.05毫克/升警戒标准。同心桥以下,因受郴州冻肉厂及下湄桥工业区的影响,污染较重,大肠杆菌指数达23800个/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7932倍。
  北湖 有水面12.47公顷,素有“北湖水月”美称,为市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源地之一。据1982~1984年取样监测,砷、铅和挥发性酚都超过国家标准,其中砷检出率77%,超标率60%,最高含量0.35毫克/升;铅超标率39%,最高含量0.2毫克/升。
  二、大气
  郴州市大气环境质量呈驼峰形变化。20世纪50年代,质量较好。60年代,开始趋向恶化。70年代,污染严重。80年代,恶化趋势基本遏止,质量逐步有所改善。1989年在全省15个城市大气质量综合评价中,居第9位。
  市内污染大气的主要物质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据市环境监测站1984年对市区大气的监测,全年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达2130吨,氮氧化物930吨。以工业区污染最为严重,市中心区次之。是年,市环境监测站选择4个不同类型地区进行监测,其污染情况为:
  下湄桥点(工业区) 二氧化硫超标率为50%,最高值为每标立方米0.62毫克,超标4.1倍;总悬浮微粒超标率为50%,最高值为每标立方米0.63毫克,超标2.1倍。
  市中心点(人民路与国庆路交口处) 二氧化硫超标率为11%,最高值为每标立方米0.24毫克,超标1.6倍;氮氧化物超标率为55%,最高值为每标立方米0.17毫克,超标1.7倍;总悬浮微粒超标率40%,最高值为每标立方米0.74毫克,超标2.47倍。
  龙骨井点(居民区) 二氧化硫超标率为10%,最高值为每标立方米0.24毫克,超标1.6倍;氮氧化物未超过标准;总悬浮微粒超标率37%,最高值为每标立方米1.59毫克,超标5.3倍。
  苏仙岭点(清洁区 )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均未超过标准。总悬浮微粒超标率10%,最高值为每标立方米0.32毫克,超标1倍。
  三、噪音
  1983年5月,地区环境监测站对市区进行环境噪音监测,据114个监测点的统计分析,全市噪音平均底值为53.4(分贝),平均峰值为65.3(分贝),平均等效声级62.9(分贝),有102个监测点等效声级超过国家规定标准,超标率为70.8%。其中交通干线道路两侧超标率为91.4%,居民文教区超标率为82.6%,一类混合区超标率为31%,二类混合区超标率为82.6%,工业集中区超标率为37%。是年,市环境监测站首次对市区交通噪音进行监测。被测交通干线长20.95公里,32个路段,平均路面宽12.94米,平均车流量200辆/小时,平均峰值78(分贝),最高值达92(分贝),平均等效声级为76(分贝)。等效声级超过国家标准(70分贝)的街道达18.15公里,占被测路段的86.6%,尤以国庆路、协作路、人民路、联盟路等9个路段超标严重。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