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环境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205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环境卫生
分类号: R127
页数: 3
页码: 280-282
摘要: 本章郴州市城市建设环境卫生概括了环卫设施、环境保洁。
关键词: 郴州市 环境卫生 城市建设

内容

民国时期,市境无管理环境卫生的专门机构,卫生状况很差。民国37年(1948),郴县政府虽提出“市容整理实施办法”,但因财力枯竭,未付诸实施。
  1953年5月,城关镇设立街道清扫组,配备15名职工,负责街道环境卫生的清扫和管理。1955年,又将清扫组扩建为卫生队,并决定由地方财政拨款,固定经费来源。建市后,原卫生队改为市环境卫生管理处,人员列入国家正式编制,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经过1959~1989年三十年的建设,环卫事业有很大发展。至1989年,职工增加到236人,年经费支出增加到120.73万元,有各种机动车辆19台,非机动车辆32台。其他环卫设施也逐臻完善。
  第一节 环卫设施
  一、临街卫生设施 民国时期,城区街道两旁无任何卫生设施。新中国成立后,临街卫生设施建设逐步加强。1959年,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购置一批木质果皮纸屑箱及痰盂,安放在中山东街至火车站一带街道的人行道。1979年,又在人民路、国庆路等主要街道,新置100个混凝土结构果皮纸屑箱。80年代,环境卫生管理处自行设计并铸造一批铁质动物造型果皮纸屑箱临街安置。至1989年,全城共安置370个。
  二、垃圾销纳设施
  50~60年代,城内多在人行道旁以砖筑垃圾池或放置木质垃圾箱接纳垃圾,远不能满足居民倾倒垃圾的需要,且转运装卸亦甚困难。70年代末期,环境卫生管理处在北湖桥、中山南街两地征地1亩,兴建2处垃圾中转站,接纳市内零散生活垃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倒垃圾难的问题,但转运装卸依然困难。1981年后,陆续购进金属垃圾箱(桶)163个,叉车箱83个,多功能车桶20个,临街放置。同时,在骆仙岭、下湄桥、江西岭的山谷地段,征地56.23亩,建立垃圾销纳场3处,接纳处理城区生活垃圾。
  三、运输设施
  民国时期,城区内清运垃圾粪便,全靠人力肩挑。50年代,始制作一批木轮车。60年代,木轮车为胶轮车所替代,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卫工人的体力劳动。1973年,购进小四轮拖拉机1台,环境卫生管理处始有机动运输工具。1975~1978年,又先后调进嘎斯车1辆,购进手扶拖拉机3台和旧翻斗车1辆。80年代,机动运输设施有进一步发展。至1989年,共有各种机动车19辆,其中翻斗车3辆、吸粪车2辆、洒水车1辆、叉车3辆、平板车1辆。此外,尚有非机动车32台。
  第二节 环境保洁
  一、环境清扫
  民国时期,城区由各保筹资,雇用4名清道夫,负责中山东、西、南、北街及裕后街的街道清扫,面积约8000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设置环境卫生专业机构,配备清扫环境的专职人员,负责街巷道路(含人行道)的清扫。50年代初期,城关区成立一支15人的清扫组,清扫范围扩大到河街、干城街、扎上街、和平路、沟东街、沟西街、升平路、火车站等主要街巷。建市后,随着环境卫生专业队伍的日益扩大,清扫范围亦逐步扩大到城区的全部街巷,并普遍实行“清晨一大扫,下午一保洁”的清扫制度。至1989年,环境卫生管理处投入街道清扫的职工达86人,清扫面积27.58万平方米。城内各机关、厂矿、学校、企事业单位,从50年代初期起,也都建立了“一日一小扫、一周一中扫、一月一大扫,节前必须扫”的环境卫生清扫制度。80年代,还全面推广落实以“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四自一联”(自扫门前脏、自种门前树、自修门前路、自治门前乱、联合治理环境卫生)为主要内容的卫生岗位责任制。
  二、垃圾处理
  民国时期,城区垃圾多倾倒于郴江和燕泉河畔。新中国成立后,市内垃圾处理,随着垃圾运输工具的3次变革,经历3个发展阶段。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清运垃圾主要靠肩挑和木轮车运送。垃圾无法运出城外,主要用于城内填坑补洼。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环境卫生管理处购进30辆胶轮车,城内垃圾开始往近郊运送,由菜农果农筛选后,用作蔬菜和果树施肥。1973年,开始使用机动运输工具运送垃圾,为垃圾的外运和处理创造了条件。1980年始,先后建立3处垃圾销纳场,对全市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年处理量7.2万吨。
  三、厕所管理
  民国时期,城区除少数机关、学校设有公共厕所外,其余的均为私人厕所,且有不少系露天粪缸,河街两旁还有许多吊楼厕所,严重污染环境和水源。新中国成立初,卫生部门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取缔河街两旁的吊楼厕所,对露天粪缸也有步骤地进行改造。建市初,由市财政拨款,委托居委会陆续兴建一批简易公共厕所,但这种厕所不防蝇、不防蛆,粪便也达不到无害化的要求。70年代以后,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对这批厕所相继进行改造或重建,并新建一批公共厕所。改建和新建的厕所,都在蹲位的下端设有防蝇、防蛆隔板,建立三级化粪池,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至1989年,全市共建有公共厕所53座,蹲位761个,建筑面积3063平方米。全部公共厕所都安装电灯和水管,并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打扫和冲洗,高温季节,还定时喷酒灭蝇、灭蛆药物。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