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供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19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供水
分类号: TU991
页数: 2
页码: 269-270
摘要: 本节郴州市城市建设市政建设供水概括了生活用水、配水管道、供水管道、日供水量等的介绍。
关键词: 城市建设 供水 郴州市

内容

民国时期,城区人民生活用水,主要汲之于井泉,也有取之于江河。民国25年(1936),郴州火车站给水所开始设机械提水,但仅供蒸汽机车使用。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生产生活用水量与日俱增。1958年,湖南省人民委员会拨专款36.37万元,在北湖兴建郴州第一个自来水厂。1959年3月1日,水厂竣工投产,日供水能力0.15万吨,远不能满足需要。1959年,省基本建设局委托中南给排水设计分院,对城区地下水源进行普查。普查区域:东起苏仙岭麓,南抵七里洞,西至骆仙岭,北达新桥,面积42平方公里。普查结果,该区域为地下富水区,日储量9.23万吨,其中涌泉4.2万吨。1960~1975年,市供水公司采取扩建北湖水厂,增铺供水管道等措施,将北湖水厂日供水量增至1.4万吨,供水管道增加到34公里。70年代初,城区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1973年5月,镇革委会委托湖南省地质局408队对城区地下水储量作第二次普查,区域与第一次相同,经过3年钻探、物探,查明龙泉塘、北湖、白鹿洞、温泉和金银冲5处为地下富水区。1976~1980年,市内先后投资104.15万元,兴建龙泉塘、白鹿洞(后移交中共郴州地委行政科)、温泉、金银冲4个水厂,日供水量增至3.04万吨。80年代初,市区北部受国营七一一矿坑道排水影响,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可采水量急剧减少。1981年3月,市人民政府委托湖南省地质局水文一队作第三次地下水普查。普查区域东起苏仙岭、王仙岭山脚,南到郴县新市上垄山,西至郴县宝峰、华塘,北抵许家洞,面积655.69平方公里,为一个水文地质单元。通过近3年的跑线钻探、物探及环境水文监测,查明本单元内有9处较集中的水源地,有6个富水块段,日采水量可达13.2万吨。1981~1987年,市人民政府累计拨款758.63万元,先后新建花根冲、海泉2个地下水厂和同心桥一个地表水厂,日供水能力增加到9.11万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难的问题,但水资源不足依然是制约郴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1986年,市人民政府委托湖南省建筑设计院和郴州地区卫生防疫站对郴州市供水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是年12月,2个单位分别提交《郴州市给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东江水质卫生学调查报告》,建议从东江引水入郴。经省、地、市有关部门和专家反复论证,湖南省计划委员会于1987年6月24日批准东江引水工程,并下达设计任务书。是年12月13日,湖南省建设委员会批准《东江引水工程初步设计》。整个工程设计日供水能力为20万吨,分两期进行,近期和远期各为10万吨。1988年元月,成立由地、市、县领导组成的东江引水工程指挥部。是年9月1日工程正式动工,1990年12月26日完成第一期工程。
  建成取水泵站一处(标高137.5米)、鸦市坪原水加压站一处(标高158米),香山坪净化厂一处,苏仙岭和南塔岭万吨高位水池2处(标高191米),铺设输、配水管道34.65公里,建筑总面积8686平方米,主机采用10千伏电源直接供电,共投资6000万元。
  1991年,全市建成自来水厂8个,供水主管道148公里,日供水能力达26.5万吨。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