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市政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19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市政建设
分类号: TU984.264
页数: 11
页码: 262-272
摘要: 本章郴州市城市建设市政建设概括了街道、主干道、桥梁、供水、排水、市内交通、路灯、广场。
关键词: 城市建设 市政建设 郴州市

内容

民国时期,郴州城区街巷多为青石、麻石板路面,少数为泥结碎石路面或粘土结构。
  道路坑洼狭窄,唯中山东街、中山西街可通行汽车,其他街巷仅容人力车出入。街头夜间照明,仅悬三角玻璃油灯作路灯。污水排放也不成系统。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关区人民政府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拓宽路幅,改造路面,在主要街道安装路灯,初步改善了市政设施。建市后,市人民委员会于1960年7月组建市交通基建队(市政工程公司前身),负责市政设施的新建、维修和管理。60~70年代,先后新建和改建一批街巷道路,修建主要街道和污水排放系统,在小街小巷安装路灯。但由于资金拮据,加上管理比较混乱,市政建设的许多项目都不配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方针,增加市政建设投资。同时,在建设方法上采取成片配套建设的新型体制,使市政工程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市政设施发生显著变化。
  第一节 街道
  清代,郴州城区有街道15条,巷15条,路幅为1.5~4米。
  民国时期,粤汉铁路和湘粤、郴桂、郴资公路先后建成通车。城市街道由南向北延伸,先后兴建车站路、板子街、文前路、升平街、北湖路、半边街和火车站东西两侧小巷,路幅为1.5~4米。民国35年(1946),中山东街、中山西街由4米拓宽到14米。至1949年,城区有街巷46条,面积4.76万平方米。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致力于城市街道建设。50年代,将中山东街、中山西街的泥结碎石路面改建成水泥路面;将中山南街、中山北街、民主街、升平街的路幅由4米拓宽到14米;将和平路由泥土路改成泥结碎石路;并兴建国庆路。60~70年代中期,又先后兴建人民西路、东风路、橘井路、高山背路、劳动路、广场东路、广场西路、健康路,并将中山北街、国庆路、人民东路、北湖路等泥结碎石路改为沥青路。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兴建南塔路、兴隆街、飞虹路、七里大道,拓宽改建北湖路、解放路、国庆路北段、协作路北段以及工业大道。至1989年,建成区内已定名的街巷共97条,总长56.98公里,面积72.6万平方米,为1949年的15倍。其中主干道11条,总长25.5公里,面积47.35万平方米;次干道15条,总长10.33公里,面积15.68万平方米。
  一、主干道
  七里大道——工业大道
  位于城区西部,南北向,为国道107线(北京至深圳)的一段,连接城前岭郴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下湄桥工业区。以人民西路终点为界,往南至柏树下,称七里大道;往北至造锁公路交叉处,称工业大道。为1985~1989年,拓宽改建而成。七里大道长2520米,路幅规划60米,已建成车行道14米,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待建。工业大道长4320米。中段从国庆北路终点起,北至邓家湾,为三块板,路幅40米,车行道宽15米,非机动车道宽各4.5米,机动车道间与非机动车道间各设置绿化带2条,宽各2米。南北段均为一块板,路幅26米。沥青路面。1992年铺设9~15米的水泥路面。
  国庆南路——国庆北路
  纵贯城区中心,南起南塔路,北至工业大道。以人民路街心花坛为界,南称国庆南路,北称国庆北路。始建于1965年,1975年拓宽改造。全长3294米,路幅35.2米,车行道19.2米,人行道各8米。沥青路面。
  苏石路——苏仙路
  位于城区东部,以苏仙桥东端为界,东至石榴湾,称苏石路,始建于1965年,全长2600米,车行道9米;北至四普庄环城桥,称苏仙路,始建于1963年,全长3245米,车行道8米。沥青路面。
  燕泉路
  位于城区西南部,东起文化路口,西至七里大道,全长3032米。原为湘粤公路一段,1965年拓宽,并铺设沥青路面,车行道12米。1980年规划红线控制40米,1989年开始按规划红线拓宽,改为三块板,水泥路面。
  人民东路——人民西路
  横贯城区中心,东起苏仙桥,连接苏仙路、苏石路;西至七里大道和工业大道,全长2893米。以国庆路为界,分东路、西路,均为沥青路面。人民东路建于1951年,拆除东门和来鹤楼,建民主街和苏仙路,1962年,建文前路,共长1401米,路幅16~35米,车行道10~21米。人民西路建于1961年,1987年全线建成,共长1492米,路幅37米。路面为断面型式两块板,车行道各10米;中间设置绿化带1米,人行道各8米。
  同心路
  位于城区西部,为省级交通干道起点段。东起国庆北路,西至高壁渡槽,长2450米,车行道9~14米。1959年始建,1983年拓宽,并改碎石路面为沥青路面。
  飞虹路
  位于城中心区的东北部,是跨越京广铁路,沟通解放路和苏仙路的干道。东起白鹿桥,西至飞虹桥,1959年始建该路东段,1988年建成该路西段,全长1148米,路幅26米,车行道14米,人行道各6米。沥青路面。
  二、次干道
  中山东街——中山西街
  位于老城区中心地段,东起东街桥,西至燕泉路。以四牌楼为界,东称中山东街,西称中山西街。全长709米,路幅14米,车行道9米。民国35~37年(1946~1948),由4米拓宽为14米,为泥结碎石路面。1951年铺设水泥路面。
  中山南街——中山北街
  位于老城区,南起南塔岭麓,北至人民东路,以东西街接口处为界南称中山南街,北称中山北街。全长733米,路幅14米,车行道9米。50年代初,由4米拓宽到14米。1962年南街铺设水泥路面,1966年北街铺设沥青路面。1991~1992年两路再铺成水泥路面。
  文化路——北湖路——解放路
  位于城中心区,是纵贯城区南北通往火车站的主要街道。南起燕泉路,北至火车站。以人民东路和北湖桥为界,南称文化路,中称北湖路,北称解放路。1958年后,几经改建拓宽,降低坡度,铺设9米宽沥青路面。1983~1988年北湖路、解放路再次拓宽。全长1866米,路幅24米,车行道12米,人行道各6米。
  沥青路面。
  劳动路
  东起协作路,西至国庆北路。全长433米,车行道8米。1964年新建,1972年加宽,铺设沥青路面。
  升平路东起火车站广场,西接国庆北路。1951年撤除一条铁路,改建成公路。1979年拓宽改造。全长488米,路幅15米,车行道8米。沥青路面。
  健康路
  东起北湖路,西至国庆北路。1964年始建路基,1980年进行改造。全长470米,路幅22米,车行道10米,人行道各6米。沥青路面。
  橘井路
  南起东门口铁路立交桥下,北至自建里路。1955年始建成粘土路,1964年铺成碎石路,1974年铺一段沥青路面,1980年拓宽,全线建成沥青路面。全长1283米,路幅15米,车行道9米。
  南塔路
  东起裕后街,西至国庆南路。1983~1986年建成,全长654米,车行道7~9米。沥青路面。
  香花路
  北起国庆南路,南至香花垅。1962年建成,1984年拓宽,全长2680米,车行道7米。沥青路面。
  曹家坪路
  东起京广铁路边,西至东街桥。民国37年(1948)始建,为郴资公路一段,路宽6米。1981年拓宽,铺设沥青路面。全长1200米,车行道8米。
  东风路
  东起国庆南路,西至地区柴油机厂。1973年始建,全长918米,其中水泥路面420米,沥青路面498米,路幅19米,车行道8~10米。
  第二节 桥梁
  清末,郴州城区有桥12座,为石拱桥或木桥。其中跨燕泉河的有崇德桥、五通桥、陈家桥、黄泥桥、海棠桥、清淑桥、化龙桥。跨郴江的有牙石桥、苏仙桥。跨同心河的有同心桥、下湄桥。跨北湖水圳的有北湖桥。
  民国年间,兴建下湄桥、东街桥。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从1950年起,对原荷载力低的桥梁分期进行改建,并先后兴建桥梁24座。至1989年,建成区内共有桥梁35座。其中跨郴江的8座,跨燕泉河的9座,跨同心河的10座,跨北湖水圳的1座,跨公路、铁路的立交桥7座。
  苏仙桥
  位于城区东面,横跨郴江。始建于元末,为石墩木桥。明正德十年(1515),改建为5拱石墩桥。1964年,改建为公路桥,长70.5米,宽9米。1988年,再次改建成5孔钢筋混凝土桥,长90.8米,高9.2米,宽15米,车行道12米,人行道各1.5米。载重能力为汽20吨,挂100吨。
  白鹿桥
  位于风景区苏仙岭下,横跨郴江。1956年新建,初为木桥。1963年,改建成7孔混凝土公路桥。长51.5米,宽4米。因桥面狭窄,不便汽车往来,1987年扩建飞虹路时,在原桥上游100米处,又新建一座一孔双曲拱钢筋混凝土公路桥,长47.74米,高7.29米,宽22米,其中车行道14米。载重能力为汽20吨,挂100吨。
  环城桥
  位于四普庄,跨越郴江。建于1974年,为一孔双曲拱钢筋混凝土公路桥。
  长56米,高9米,宽8米。载重能力为汽15吨,挂80吨。
  同心桥
  位于城西,跨越同心河。建于1960年,为3孔石拱公路桥。长44.8米,宽7.1米。由于桥头弯急,桥面窄,事故多发。1983年,在原桥上游50米处,新建一座双曲钢筋混凝土拱桥。长49.04米,高8.8米,宽12米。载重能力为汽20吨,挂100吨。
  下湄桥
  跨同心河,始建于民国17年(1928),为3孔石拱桥,每孔跨径8.25米。
  民国24年,被毁。民国35年,修复为木板桥。1966年,改建成3孔片石拱桥。1986年扩建工业大道时,改建成2孔T型钢筋混凝土公路桥。长46米,高4.89米,宽40米,其中车行道28米。载重能力为汽20吨,挂100吨。
  北站桥
  位于官庄坪,横跨郴江。是连接火车货站与107国道的主要桥梁。建于1987年,为5孔钢筋混凝土平板公路桥。长101米,高7.5米,宽12.5米。载重能力为汽20吨,挂100吨。
  飞虹立交桥
  位于飞虹路,跨京广铁路。为5孔T型钢筋混凝土公路桥。始建于1986年,次年建成通车。长188.4米,高9米,宽22米,其中车行道14米。载重能力为汽20吨,挂100吨。
  东门口立交桥
  位于人民东路,跨京广铁路。始建于1986年1月,1988年10月竣工通车。桥全长543米,其中跨铁路主桥2孔,40米;引桥12孔,273米;引道230米。
  主桥墩为三圆柱式。桥高6.75米,宽15米,其中人行道各1.5米,用水泥预制块铺装。
  桥面为钢筋混凝土T型梁,沥青路面,纵坡3%。该桥载重能力为汽20吨,挂100吨。引桥南侧,设有两座宽2米人行道台梯,1989年在桥北侧加建一座人行天桥,以通向橘井路。
  石头坳立交桥
  位于城西,系横跨同心路的107国道公路桥。为钢筋混凝土T型桥。
  建于1986年,是市境第一座公路立交桥。长38米,高3.4米,宽20米,其中车行道14米。载重能力为汽20吨,挂100吨。
  第三节 供水
  民国时期,城区人民生活用水,主要汲之于井泉,也有取之于江河。民国25年(1936),郴州火车站给水所开始设机械提水,但仅供蒸汽机车使用。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生产生活用水量与日俱增。1958年,湖南省人民委员会拨专款36.37万元,在北湖兴建郴州第一个自来水厂。1959年3月1日,水厂竣工投产,日供水能力0.15万吨,远不能满足需要。1959年,省基本建设局委托中南给排水设计分院,对城区地下水源进行普查。普查区域:东起苏仙岭麓,南抵七里洞,西至骆仙岭,北达新桥,面积42平方公里。普查结果,该区域为地下富水区,日储量9.23万吨,其中涌泉4.2万吨。1960~1975年,市供水公司采取扩建北湖水厂,增铺供水管道等措施,将北湖水厂日供水量增至1.4万吨,供水管道增加到34公里。70年代初,城区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1973年5月,镇革委会委托湖南省地质局408队对城区地下水储量作第二次普查,区域与第一次相同,经过3年钻探、物探,查明龙泉塘、北湖、白鹿洞、温泉和金银冲5处为地下富水区。1976~1980年,市内先后投资104.15万元,兴建龙泉塘、白鹿洞(后移交中共郴州地委行政科)、温泉、金银冲4个水厂,日供水量增至3.04万吨。80年代初,市区北部受国营七一一矿坑道排水影响,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可采水量急剧减少。1981年3月,市人民政府委托湖南省地质局水文一队作第三次地下水普查。普查区域东起苏仙岭、王仙岭山脚,南到郴县新市上垄山,西至郴县宝峰、华塘,北抵许家洞,面积655.69平方公里,为一个水文地质单元。通过近3年的跑线钻探、物探及环境水文监测,查明本单元内有9处较集中的水源地,有6个富水块段,日采水量可达13.2万吨。1981~1987年,市人民政府累计拨款758.63万元,先后新建花根冲、海泉2个地下水厂和同心桥一个地表水厂,日供水能力增加到9.11万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难的问题,但水资源不足依然是制约郴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1986年,市人民政府委托湖南省建筑设计院和郴州地区卫生防疫站对郴州市供水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是年12月,2个单位分别提交《郴州市给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东江水质卫生学调查报告》,建议从东江引水入郴。经省、地、市有关部门和专家反复论证,湖南省计划委员会于1987年6月24日批准东江引水工程,并下达设计任务书。是年12月13日,湖南省建设委员会批准《东江引水工程初步设计》。整个工程设计日供水能力为20万吨,分两期进行,近期和远期各为10万吨。1988年元月,成立由地、市、县领导组成的东江引水工程指挥部。是年9月1日工程正式动工,1990年12月26日完成第一期工程。
  建成取水泵站一处(标高137.5米)、鸦市坪原水加压站一处(标高158米),香山坪净化厂一处,苏仙岭和南塔岭万吨高位水池2处(标高191米),铺设输、配水管道34.65公里,建筑总面积8686平方米,主机采用10千伏电源直接供电,共投资6000万元。
  1991年,全市建成自来水厂8个,供水主管道148公里,日供水能力达26.5万吨。
  第四节 排水
  清末、民国时期,城区没有排放污水的主渠道,仅赖从城中心通过的燕泉河(三川水)排污。街巷两侧的污水排放设施,多数为砖石砌的暗沟,宽度均在25公分以下,有的仅有土沟,有的连土沟都没有,污水顺路面坡度流向低处,一遇大雨,便积水成灾。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采取国家投资与单位集资相结合的方法,筹措资金,兴建污水排放系统。50年代初,兴建文化路、民主街、文前路的下水道,总长1540米。1958年,又对194条排水不畅的下水道进行整修,总长1.48万米。1963~1964年,兴建南干渠主道。1975~1976年,兴建国庆路南北两端下水道。至70年代末期,城区内污水排放系统已初具规模,但由于受当时经济条件和管理体制的影响,此时的下水道多沿地面坡度敷设,深度不够,且断面不一,有的地方出现两头大、中间小或下游小、上游大等不合理现象。80年代,城市建设步入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新阶段,下水道的改造与新建与改造旧城区,建设新城区同步进行,并兴建北干渠主道。至1989年,全市建成下水道总长52公里,有干渠2条,集水面积11平方公里,日排污水6.52万立方米。
  南干渠
  建于1963~1964年。该渠西南起燕泉路,东北至龙船头,汇燕泉路、和平路、文化路、中山西街、中山北街、中山南街、中山东街、龙骨井、龙船头等地污水,注入郴江。干渠全长1837米,起止高差2.78米,渠宽60~140厘米,高60~120厘米,总投资17.11万元,日排废水1.17万立方米。
  北干渠
  建于1984~1988年。全长2300米,总投资95万元。该渠以北湖涵洞为界,涵洞上段分南北两支渠,南支渠沿北湖公园南围墙,接万花冲排水渠。北支渠沿北湖西北端,接同心路下水道,两条支渠在北湖涵洞汇合,注入下段,纳国庆路、人民西路、健康路、北湖路、解放路沿途污水,汇入郴江。北湖涵洞以上支渠,宽1.5米,高1.4~1.8米,为片石砌墙,盖水泥预制空心板。北湖涵洞以下渠道,宽2~3米,高2.5米,片石墙,红砖拱,沟板坡度2‰,日排放污水5.35万立方米。
  第五节 市内交通
  清末至民国初期,市境客运工具仅有轿子。城内有轿行2家,多为官吏富商租乘。民国17年(1928),城区始有人力车。民国24年,曹金诗等人合伙开设人力车公司。至民国36年,人力车增至50辆。
  新中国成立后,轿行因无人乘坐而停业。人力车行在1956年加入搬运服务社,从事客货运输。1958年,人力车全部改成三轮脚踏车。1960年,市交通科将2部旧客车改装成公共汽车,在城内运行,因车况破旧,乘客不多,仅运行半年便停开。1971年,市内组建人民汽车站(公共汽车公司前身),购进广州牌公共汽车一辆,设营运线路2条,共13公里,均从燕泉路发车,一至火车站,一至新桥,票价为0.04~0.15元/人。1973年,市内公共汽车增至5辆,营运线路增至5条,总长45.2公里,年客运量增至100万人次。
  1978年,公共汽车发展到20辆,营运线路增至12条,计176.1公里,郊外线路延伸至郴县马头岭、街洞、栖凤渡、塘昌、陈家湾、白露塘、鸦市坪、雷溪坝等地。年客运量增至469.6万人次。80年代,随着经济改革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内客运量骤增,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且有的乘客对定时运行的公共汽车感到不满足,希望有较公共汽车更为灵活、更为方便的交通工具。1981年,市公共汽车公司组建出租车队,配有小车8辆,做到随喊随开。市内一些单位的专用大型客车,也开始投入社会运行。1984年,个体户出租车应运而生,并于1988年联合组成“市出租汽车公司”。1988年,市内出现摩托车出租载客营运。1989年,市内公共汽车增加至42辆,营运线路15条,计长220公里,年客运量达885.94万人次,年营运收入158.90万元。此外,尚有出租小汽车132辆,出租摩托280辆。
  第六节 路灯
  清末、民国时期,街巷夜间照明,仅悬三角玻璃油灯作路灯,由专人定时举火,油费由各保甲长负责摊派到户。民国37年(1948)夏,私营光华电灯公司建成发电,始在中山东街、中山西街、中山南街装有几盏白炽路灯。
  1951年冬,国营郴州电厂建成发电,由电厂负责在城区主要街道安装路灯。建市后,1963年成立路灯维修队,负责路灯的安装和维修。至1966年,城内各街巷全部安装路灯,但均为白炽灯,光亮度弱。1967年起,逐步将白炽灯改换成汞灯,灯壁也由原来一米弯杆改换成4米直杆。1982年后,苏仙路、国庆路、人民西路、燕泉路等主要街道的路灯,改换成钠灯,灯式也逐渐多样化。风景文化区安装弧型双挑灯、五火玉兰灯等,城区桥梁安装铅材型十字开三火灯、五火华灯、六火华灯等。北湖路、国庆路、解放路、飞虹路安装悬挑3米以上琵琶灯,欧型长短双挑灯。1989年,建成区内路灯线路总长31.32公里,安装路灯1008盏,功率151.81千瓦。
  第七节 广场
  民国时期,公共集会广场设在教场坪(今市第一中学体育场),为习武、集会两用,场内设有简易讲台。
  新中国成立初期,群众集会多用原飞机坪。建市后,市人民政府于1964年首辟火车站广场,面积为6400平方米。1968年,又在人民西路南侧建东风广场(原飞机坪一角),规划占地面积5.68万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期间,东风广场被一些单位陆续挤占,面积不断缩小。1984年,改建东风广场,收回被挤占面积1800平方米,实有面积3.44万平方米。广场四周筑砖柱金属栏杆,场内建有400米跑道和足球场,西面建主席台。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