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计划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18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计划管理
分类号: F127.64
页数: 5
页码: 238-242
摘要: 本节郴州市经济综述经济综合管理计划管理概括了计划编制与执行、国民经济调整、经济技术协作。
关键词: 计划管理 经济发展 综合管理

内容

1949年以前,市境生产资料属个人所有,经济活动靠价值规律、供求关系自发调节。
  新中国建立后,生产资料逐步实行公有制。国家和地方集中人力、财力、物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国民经济逐步纳入计划管理轨道。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计划管理采取直接计划与间接计划相结合、以中央集中管理为主的分级管理体制。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以后,各种经济建设全部纳入计划,单一的指令性计划逐步取代直接计划与间接计划相结合的体制,且依靠行政手段加以实施。这种计划体制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1978年以后,逐步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计划管理体制。1985年,开始进行计划体制改革,由指令性计划为主改为以指导性计划为主,扩大市场调节范围;由短期计划为主改为以中长期计划为主。至1989年,市内仅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土地征用、人口出生和4种工业产品下达指令性计划,其余均为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计划工作从定指标、列项目、分配投资为主,逐步向侧重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转变。
  工作重点转向中、长期计划,年度计划适当简化,开始重视经济信息和预测,以提高计划的科学性。
  一、计划编制与执行
  长期计划的编制与执行
  1964年10月,编制《郴县郴州镇1964~1970年郊区生产规划》,提出力争在七年内使郊区面貌有一个比较彻底的变化。具体内容包括农业生产、农田基本建设、土地、多种经营和计划生育规划。后由于郊区变动频繁,对规划的执行情况无法检查。1966年后,由于“文化大革命”对经济工作的干扰破坏,长期计划的编制中断。
  1987年3月至1988年元月,编制《郴州市1986~2000年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规划报告》。提出到20世纪末,市属经济产业结构基本合理,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科学技术较为进步,综合效益良好,城市设施基本齐全,吸收、辐射功能较强,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主要经济指标有:至2000年,社会总产值达到24.84亿元,平均每年增长9.45%;国民生产总值13.2亿元,平均每年增长9.95%;国民收入10.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9.38%;工农业总产值19.4亿元,平均每年增长9.36%。此规划正在实施中。
  中期计划的编制与执行 1978年,编制“第五个五年计划”后三年计划(1978~1980年)。此计划以国务院提出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宏伟设想(即十年规划和二十三年设想)以及湖南“十年建成工业省”的要求为编制依据,提出到1980年把郴州市“建设成为初具规模的工业小城市”。
  1981年编制“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提出五年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8.6%,实际执行结果是平均每年增长10.79%。计划的43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26种达到计划要求,完成率为60%;另有17种产品产量未完成计划。
  1985年,编制“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主要计划的执行情况见下表。
  所计划的38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23种产品的产量达到计划,占60%;尚有15种未完成计划。
  1989年,着手编制“八·五”计划(1991~1995),按照上级计划部门的要求,翌年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付诸实施。
  短期计划的编制与执行 短期计划即年度计划,每年编制一次。198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包括:
  生产建设计划——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业、城乡建设、经济效益等;
  流通计划——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流通、对外贸易等;分配、消费和积累计划——固定资产投资、物资分配、财政收支、信贷、劳动工资、居民收入和消费、物价等;
  社会发展计划——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人口、环境保护、旅游及社会秩序等。
  年度计划的执行情况都要在计划期末检查,并在下年度的计划报告中公布执行结果。
  二、国民经济调整
  60年代初期,根据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农、轻、重之间,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之间,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工业调整,一是关、停、并、撤一批“大跃进”期间盲目建立起来的企业,如钢厂、铁厂等;二是适当调整轻重工业的比重。1960年,轻、重工业之比为59.65∶40.35。1962年,调整到69.52∶30.48,轻工业的比重明显提高。2年间,轻工产品日用陶瓷、日用玻璃、机制纸、火柴、雨伞、木制家具等,其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如日用陶瓷增长158%,机制纸增长167%,火柴增长4倍。而冶金工业产品钢锭、生铁、锰粉,机械工业产品电动机、金属切削机床、化学工业产品农药,以及建筑材料工业产品水泥、红砖等,其产量则大幅度下降。基本建设因大幅度压缩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有所减少。基建投资总额,1960年为930.8万元,1962年压缩到148.8万元,减少84%;1962~1965年累计投资725.34万元,仅为1960年的77.93%。投资项目多为见效快的小型项目。基本建设的调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力、物力紧张状况,使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逐步趋于合理。农业方面的调整,主要是纠正“大跃进”的偏差,完善人民公社管理体制,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集体经济。
  十年“文化大革命”,使重大经济比例关系失调,出现高速度、低效益、高积累、低消费的畸形发展。
  1980年前后,根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又一次进行国民经济调整。
  工业继续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轻工、纺织产品及机械工业用品。其
  中一些主要产品的发展情况见下表:
  基本建设调整的主要内容是进一步压缩投资规模,调整投资方向。1980年投资为1895万元,1981年压缩到1107万元,下降41.58%;1982年为1941万元,仅比1980年增长2.43%。投资方向转向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和住宅等方面的建设,对楼、堂、馆、所等非生产性建设实行压缩政策,一般不予立项。
  农业上的调整,一是扩大生产队的自主权,放宽对社员自留地和家庭工副业的限制,开放集市贸易;二是调整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由单一农业向综合农业发展,内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三、经济技术协作
  1986年,为搞活企业,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协作,市委、市人民政府颁布20条优惠政策,其核心是优惠“客体”,壮大“主体”,并提出“东引南出”的战略方针(引进上海、青岛等地的技术,抓住广东、福建的资金和商品窗口)。1986年9月,成立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具体组织对外协作和内部协调工作。至1989年10月,郴州市与全国15个省(区)、市的25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有5家企业参加经济联合集团。
  引进技术人才240多人次,资金580多万元,改造项目90多个,新增产品42个,新增产值6000多万元,新增税利1200多万元。协作、联合形式有产品扩散型、技术引进型、联合经营型、聘请承包型、厂所(校)挂钩型、中外合资型和工农商联络型等。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