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济效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17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经济效益
分类号: F127.64
页数: 4
页码: 231-234
摘要: 本节郴州市经济综述经济发展概况经济效益记述了1957~1989年,全市固定资产总投资9.25亿元,平均每年2801万元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郴州市 经济发展 经济效益

内容

1957~1989年,全市固定资产总投资9.25亿元,平均每年2801万元。其中,1957~1962年2493万元,平均每年415.5万元;1963~1977年9194万元,平均每年613万元;1978~1989年80801万元,平均每年6733.4万元。33年中,共完成工农业总产值69.31亿元,平均每年2.10亿元。其中,1957~1962年1.13亿元,平均每年1886.94万元;1963~1977年12.34亿元,平均每年8824.55万元;1978~1989年55.84亿元,平均每年46535.4万元。共完成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1.41亿元,平均每年9518.85万元。
  其中,1957~1962年1.34亿元,平均每年2231.47万元;1963~1977年5.95亿元,平均每年3969.67万元;1978~1989年24.12亿元,平均每年20099万元。共上缴税金29.36亿元,利润0.53亿元(不含驻市工商企业上缴利润),税利合计29.89亿元,平均每年9056万元。投入与产出之比为1∶3.2。其中,上缴省和中央财政税金19.59亿元,上缴市财政税金9.77亿元,利润0.53亿元。上缴省和中央财政税金为市财政税利的1.9倍。
  一、工业经济效益
  1957~1989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01亿元,占同期全市固定资产总投资的65%,平均每年1821.21万元。33年中,共完成工业产值66.77亿元,平均每年2.023亿元。
  上缴税金23.13亿元,实现利润4.37亿元(税利均含驻市工业企业,下同),税利合计27.49亿元,平均每年8331.6万元(含卷烟税利,下同)。投入与产出之比为1∶4.57。
  1957~1962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501.88万元,占同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491.85万元的60.27%,平均每年250.31万元。工业企业由1957年的40个增加到1960年的118个。经过调整,1962年为98个,比1957年增加58个。其中,国营工业企业由1957年的12个,增加到1962年的40个,增加28个。是市内工业第一个大发展时期。6年中,共完成工业产值10811.24万元,平均每年1801.27万元。上缴税金4329.43万元,平均每年721.57万元。每百元产值提供税金40.05元。实现利润641.85万元,平均每年106.98万元,产值利润率为5.94%。期间,1958~1960年,由于工业盲目“以钢为纲”,搞生产“大跃进”,虽然工业年产值由1957年的333万元,上升到1962年的230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957年的882元(以产值计算,下同),上升到1962年的3504元,但经济效益呈下降趋势。1962年,工业企业每百元产值提供的税金由1957年的93.80元下降到35.50元,产值利润率由1957年的8.34%下降到5.88%,每百元产值占用的定额流动资金由1957年的15.06元上升到28.67元,每百元固定资产提供的产值由1957年的457元,下降到172元。
  1963~1977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7027.60万元,占同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9193.93万元的76.4%,平均每年468.50万元。1977年,工业企业增加到147个,比1962年增加49个。其中,国营工业企业46个,比1962年增加18个。是市内第二个工业大发展时期。15年中,共完成工业产值12.31亿元,平均每年8209万元,比前6年平均年工业产值增长3.56倍。上缴税金3.7561亿元,平均每年2504万元,比前6年平均年税金增长2.47倍。实现利润4598万元,平均每年306.53万元,比前6年平均年实现利润增长1.87倍。1977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上升到11149元。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经济效益不佳。15年中,每百元产值提供的税金平均为30.50元,比前6年平均百元产值税金少9.55元,下降23.85%。产值利润率平均为3.73%,比前6年平均产值利润率少2.21%,下降37.2%。每百元产值占用的定额流动资金,最少的1963年为18.39元,最多的1970年达32.45元。每百元固定资产提供的产值,最多的1972年为210元,最少的1968年为119元。
  1978~1989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16亿元,占同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8.08亿元的63.8%,占1957~1989年工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85.77%,平均每年4295.92万元。
  1989年,工业企业增加到626个,比1977年增加479个。其中,国营企业增加到66个,比1977年增加20个。是市内工业第三个大发展时期。12年中,共完成工业产值54.26亿元,平均每年4.52亿元,比前15年平均年工业产值增长4.5倍。上缴税金18.94亿元,平均每年1.58亿元,比前15年平均年税金增长5.3倍。实现利润3.84亿元,平均每年3203万元,比前15年平均年实现利润增长9.45倍。期间,由于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一起上和搞活国营、集体企业的一系列政策,加快工业技术改造和街道、乡镇企业发展步伐,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89年,全员劳动生产率逐渐提高到19522元,比1977年提高75.1%。12年中,每百元产值提供的税金,平均为34.90元,比前15年平均增加4.40元,增长14.43%。产值利润率平均为7.08%,比前15年平均多3.35%,增长89.81%。每百元产值占用的定额流动资金,最少的1980年为21.64元,最多的1989年为50.60元。每百元固定资产提供的工业产值,最多的1978年为181元,最少的1989年为131元。
  二、商业经济效益
  1957~1989年,国营、供销商业固定资产投资7057.97万元,占同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7.63%。加上同期市财政安排的简易建筑费805万元,对商业的投入共计7862.97万元。33年中,共完成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1.41亿元(含驻市商业企业)。上缴营业税、增殖税、所得税等税金5.54亿元,平均每年1679.42万元。上缴利润1249万元(不含驻市商业企业),平均每年37.85万元。税利合计5.67亿元。投入与产出之比为1∶7.2。
  1959年,市国营、供销商业利润始列入市财政收入,亏损由市财政退库拨补。1961~1963年,商业企业、商办工业企业利润改缴省财政,只有饮食、服务业利润缴市财政。
  1964年后,商业企业、商办工业利润又恢复交市财政。1959~1979年,市商业局系统共上缴市财政利润1762.86万元,平均每年85万元。1980年后,市肉食水产公司猪肉进销价格倒挂,市蔬菜公司鲜菜销价低于进价,连年亏损,市商业局系统盈利无法弥补这两项亏损,由市财政退库补拨。1980~1989年,市商业局系统共计亏损618.2万元(市财政净退库数)。历年盈亏相抵,1959~1989年,市商业局系统盈利1103.96万元。
  1959~1989年,市粮食行业长期为政策性损亏,其亏损额由省财政拨补。1961~1989年,市物质局系统盈利15.2万元。1965~1985年,市供销社系统盈利152.2万元。
  1986年,市供销社恢复集体商业性质后,盈利不再上交市财政。1985年后,先后新组建的市外贸、烟草2个行业,其盈亏自负,未予统计。
  商业的各项税金,包括地区驻市商业和市属商业,大部分直接上缴省和中央财政,少部分留市财政。
  三、农业经济效益
  1957~1989年,农业、林业、水利固定资产投资1819万元,占同期全市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97%。加上同期市财政支援农村乡镇款、拨补农业企业亏损,以及化肥、种子差价补贴款等681万元,用于农业的投资共计2500万元,平均每年75.76万元,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1950~1989年,全市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共1092.5万元,农民投工728.1万个,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型水库10座,山平塘1869口,引水工程398处,提水工程163处。总蓄引提水量增加到419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1万亩,增加到3.56万亩,增长2.56倍。其中,旱涝保收面积由1949年的0.293万亩,增加到1989年的2.93万亩,比1949年增加2.637万亩,增长9倍,占1989年耕地面积的74.36%。
  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由于水利条件逐渐改善,复种指数提高,加之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使用,农牧渔业产量逐渐上升。1957~1989年,按各个时期市辖实际郊区面积统计,全市共生产粮食28.75万吨,平均每年生产粮食8711吨。粮食平均亩产由1957年的173.3公斤,提高到1989年的490公斤,增长1.83倍。共生产蔬菜64.1万吨,平均每年19424吨。蔬菜平均亩产由1957年的2050公斤,提高到1989年的6153公斤,增长2倍。生猪饲养量共84.33万头,平均每年25554头。年饲养量由1965年的21130头,增加到1989年的69168头,增长2.27倍。水产品产量共计7522吨,平均每年228吨。年水产品产量由1957年的38吨,增加到1989年的725吨。茶油产量共5121.5吨,平均每年155.2吨。年茶油产量由1957年的19吨,增加到1989年的222吨(主要是辖区面积的扩大)。共完成农业产值2.5458亿元,平均每年771.45万元。郊区每个农民平均年纯收入,由1957年的56.9元,提高到1989年的661元,增长10.6倍。
  为国家作出贡献。1957~1989年,共上缴国家农业税、农林土特产税和耕地占用税等621万元,平均每年18.82万元。1959~1989年,共上缴国家征购粮85856吨,平均每年2770吨。共缴国家征购茶油3465.4吨,平均每年111.79吨。共上市蔬菜58.34万吨,平均每年17676吨。生猪出栏37.82万头,平均每年11461头。共供应城市家禽300.1万只,平均每年9.11万只。其中1983年35万只,1989年上升到44万只。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