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17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经济结构
分类号: F127.64
页数: 5
页码: 226-230
摘要: 本节郴州市经济综述经济结构概括了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
关键词: 郴州市 经济发展 经济结构

内容

一、所有制结构
  清末、民国时期,市境仅邮电、铁路、公路运输、银行等少数行业为国有经济,其他均为私有制经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于50年代初在境内兴办一批国营工商企业,并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农民、手工业者劳动群众个体所有的私有制经济,基本转变成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公有制经济;将私营工商业者所有的资本主义经济,基本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居于绝对优势。1957年,境内工业总产值中,国营和集体工业占94.9%;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营和集体商业占81.04%。1958年以后,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境内经济结构进一步趋向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至1978年,农业大部为集体经济,国营农业所占比重较小;工业生产也全部国营、集体化;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营和集体商业占95.6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鼓励多种经济成分一齐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经济、外商独资企业逐步发展。1989年,全市工业企业626家,其中全民和集体工业企业184家,占29.39%;有职工41933人,全民职工占76.76%;实现工业总产值81862万元,国营占85.35%。全市共有商业网点5433个,国营和集体商业网点仅占18.44%;共有从业人员19768人,国营和集体商业职工占67.61%;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商业所占比重下降到55.61%,私营及其他商业占44.39%。
  二、产业结构
  农轻重结构 清末,市境经济以农业为主,仅有少量手工业。民国时期,手工业有较大发展,现代机器工业开始出现,工业(含手工业,下同)产值逐步超过农业产值。1949年,城关区工农业总产值84万元,其中农业占40.48%,轻工业占53.57%,重工业占5.95%。1950年起,郴县专区和郴县人民政府陆续在城区兴办电厂、大米厂、针棉织染厂、酒厂等地方国营工业,并鼓励私营工业的发展。1954~1956年,又逐步实现对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业生产有较大发展。1957年,城关镇工农业总产值375万元,其中农业比重缩小到11.2%,轻工业上升到74.4%,重工业上升到14.4%。建市后,市委、市人民政府把发展地方工业作为工作重点,工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郊区几经变动,范围虽有扩大,农业生产也不断得到发展,但农业产值在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仍呈下降趋势。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3371万元,其中农业占9.23%,轻工业占62.24%,重工业占28.53%。此后,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进一步缩小。1978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20292万元,其中农业占4.18%,轻工业占69.53%,重工业占26.2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调整了产业结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但工业的发展速度更快,农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继续缩小。1989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83774万元,其中农业仅占2.28%,轻工业占62.42%,重工业占35.3%。
  一、二、三产业结构 清末,市境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很小。民国时期,公路、铁路先后开通,现代运输业兴起,郴州城成为湘南物资集散中心之一,商业相对兴旺,第三产业上升为主导地位,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因郊区范围狭小,居第三位。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致力于发展地方工业,特别是建市后,市委、市人民政府一直把发展地方工业作为振兴郴州经济的主攻方向。第二产业逐步上升为国民经济的主体,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仍然很小。1978年,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占75.9%,第三产业占18.9%,第一产业占5.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改革开放政策,第三产业受到重视,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上升。198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占72.7%,第三产业占23.9%,第一产业仅占3.4%。
  三、投资结构
  1959~1989年,全市累计固定资产投资9.2亿元。资金投向为:工业59747.11万元,占投资总额(以下同)的64.90%;文教卫生科研体育8041.82万元,占8.73%;商业7057.97万元,占7.67%;交通邮电3857.14万元,占4.19%;农、林、水利1818.86万元,占1.98%;城市建设及其它11533.23万元,占12.53%。按隶属关系分:中央部属单位1.72亿元,占18.7%;省属单位0.92亿元,占10%;地属单位2.97亿元,占32.28%;市属单位3.59亿元,占39.02%。各个时期投资侧重点有所不同。
  1959~1962年,累计投资2052.78万元。兴办碳素厂、通用机械厂、水泥厂、火柴厂、农药厂等一批工业企业,并建成供水公司;修建国庆路(长2202米),将人民东路由泥结碎石路面改为沥青路面。按隶属关系分:中央部属单位11.83万元,占0.57%;省属单位44.09万元,占2.15%;地属单位1120.57万元,占54.5%;市属单位876.29万元,占42.69%。按行业分:工业1168.21万元,占总投资的56.91%;农、林、水利15.04万元,占0.73%;商业贸易102.37万元,占4.99%;交通运输邮电87.86万元,占4.
  28%;文教卫生科研体育等289.24万元,占14.09%;城市建设及其它390.06万元,占19%。
  1963~1977年,累计投资9193.93万元。资金投向重点仍在工业部门。新建和扩建麻纺厂、棉纺厂、筑路机械厂、卷烟厂、柴油机厂、国营七一一矿、七四二九工厂、七四五一工厂等一批骨干企业。并新建服务大楼、北湖商场、北湖公园、东风广场;修成南干渠1837米;先后将中山北街、国庆路、解放路改泥结碎石路面为沥青路面;新建人民西路、橘井路、同心路、协作路、苏仙路等。按隶属关系分:中央部属单位674.88万元,占7.3%;省属单位837.13万元,占9.1%;地属单位5819.63万元,占63.3%;市属单位1862.29万元,占20.3%。按行业分:工业7027.6万元,占76.4%;农、林、水利341.39万元,占3.7%,比前期有较大幅度上升;商业贸易653.1万元,占7.1%;交通运输邮电375.62万元,占4.1%;文教卫生科研体育等318.85万元,占3.5%;城市建设及其它477.37万元,占5.2%。
  1978~1989年,累计投资80801.42万元,为建市31年累计投资额的87.83%。其
  中中央部属单位16523万元,占总投资的20.45%;省属单位8363万元,占10.35%;地属单位22799.92万元,占28.22%;市属单位33115.5万元,占40.98%。中央部属和省属单位投资所占比重由前期的16.4%上升到30.8%。按行业分:工业51551.3万元,占63.8%;农、林、水利1454.43万元,占1.8%;交通运输邮电3393.66万元,占4.2%;商业贸易6302.5万元,占7.8%;文教卫生科研体育等7433.73万元,占9.2%;城市建设及其它10665.8万元,占13.2%。这期间对卷烟厂、化肥厂、棉纺厂、麻纺厂、玻璃厂、电机厂、轴承厂等企业进行扩建改建,新建罐头厂、浓缩饲料厂等一批企业。城市建设方面,新修七里大道、南塔路、飞虹路,拓宽改建北湖路、解放路和国庆路北段;新建东门口、飞虹路铁路立交桥和郴桂公路立交桥;修建北干渠2300米;实施东江引水工程;兴建国家排球训练基地、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商业大厦、罗家井综合市场及火车站等规模较大的城市基础设施。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