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机构 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14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机构 设施
分类号: E296.93
页数: 3
页码: 199-201
摘要: 本章郴州市军事机构设施概括了市人民武装部、市人民武装委员会、城墙、关隘、演武场、碉堡、机场、射击场、训练基地。
关键词: 郴州市 军事 机构

内容

第一节 机构
  市人民武装部1950年,城关区设民兵中队部,隶属郴县民兵支队部。1951年8月,成立城关区人民武装部。1953年4月,改称城关镇人民武装部。1958年8月,改为郴县郴州市人民武装部,隶属郴州军分区。1960年2月,经广州军区批准,成立郴州市人民武装部。1963年5月,更名为郴州镇人民武装部,隶属关系和机构未变。1966年11月,人民武装部正式编入军队序列,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郴州镇人民武装部,下设军事组、政工组。1976年3月,组改科,并增设后勤科。1977年1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郴州市人民武装部。1986年5月,改称郴州市人民武装部,其性质和工作任务不变,实行地方和军队双重领导,工作人员改为地方建制。1988年,增设办公室,武装部定编22名。
  同时,设立基层人民武装部。1989年,市人民武装部在3个乡、1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共设9个人民武装部,在厂矿企业、事业单位设武装部19个,为二级机构。全市28个基层人民武装部共配专职部长、干事43名,兼职干部8名。
  市人民武装委员会1960年5月,成立市民兵工作领导小组,由中共郴州市委、市人委、市人民武装部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市委主要负责人任组长。1962年1月,改称市人民武装委员会(简称市武委会)。“文化大革命”期间,武委会活动中断。1979年,恢复市武委会,由主管民兵工作的市委副书记任主任,市革委主管民兵工作的副主任、市人武部政委、部长任副主任。1986年,市武委会主任改由市长担任。1988年,吸收部分驻市千人以上单位分管民兵工作的领导参加,市武委会成员扩大到28名。
  第二节 设施
  城墙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太守杨璆始筑郴州城墙,为防御性军事设施。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增筑子城。宋淳熙十六年(1189),太守丁逢始造城楼。明洪武二年(1369),筑新城(今行署、军分区四周)。城墙周长五百九十三丈三尺,高二丈五尺,厚一丈八尺。设东、南、西、北四城门,分别名为朝阳、迎薰、瞻极、仙桂门。城墙上设有重楼5座,楼中悬挂铁钟,供报时、报警之用。明景泰年间(1450~1456),千户高景春重修城墙。明正德七年(1512),千户胡勋增修城廓。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州赵恂因城北荒无人烟,农民起义军又屡次由此攻打城池,加之时有猛兽出没,于城北创筑外城,堵砌北门。东、南、西三门,均立月城。清嘉庆十六年(1811)前,曾多次修葺城墙。清末、民国时期,随着武器的不断进步,城墙的军事作用逐步变小,故年久失修,加之战乱破坏,至1949年已成残垣断壁。后,因城市建设被拆除。
  关隘清咸丰元年(1851),千总马金桂害怕太平军进攻郴州城,遂于城郊地势险要的雷榨桥(今雷大桥)、石头关(今石榴湾)、香花坳(今三里田村香花冲)、武昌关(今骆仙岭)、桂门岭、拨牛坪(今卜里坪)等处设立要隘,每处驻防兵5名。咸丰三年,总兵和春鉴于太平军在占领郴州城期间击退其反扑,故于株木山设立要隘,并派重兵驻防。
  演武场明代,直隶郴州州署建教场于城东门外(今市第一中学操场),为练兵演武场所。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知州范廷谋捐资建演武亭于教场北端(已毁)。清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在城郊五里堆、三里田、李家湾一带筑垒扎营,练兵演武。新中国成立后,建筑单位在这一带施工,挖出20多把刀矛、镖枪和一些铅弹子。
  碉堡民国23年(1934),郴县政府奉湖南省保安司令部关于修筑碉堡的命令,大肆征用民工,在燕泉、南塔、锁石桥、槐树下、安和等地和农村交通要道、险要地段修筑砖石结构碉堡200余座,企图“清剿”红军。11月,中央苏区红军长征途经郴州,湘南游击队为扫除红军长征障碍,配合主力部队在锁石桥、槐树下、安和等地炸毁碉堡10余座。
  机场民国23年4月,国民党政府为“围剿”井冈山红军,强征民工1.4万人,在郴州城郊修建郴县飞机场。机场东起坛同善社,西至竹叶冲,南起五里堆,北至北湖边。
  11月5日,两架飞机试航着陆成功。翌年,因财力不支,机场停修。民国28年,空军第六总站(设在衡阳)第五十四站(设在郴城),复征民工千余人,赶修成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750米的简陋机场。机场主要为单架次、中、小型过往飞机加油。民国29年12月,4架援华苏军SB单引擎轰炸机由广西南宁执行任务返航时,因导航失灵,与地面失去联系,被迫在郴县机场降落,当即被日机侦悉。次日凌晨,日军从广州派9架飞机袭击,苏军2架飞机起飞离去,2架中弹烧毁。民国32年初,有美制重型B—25双引擎轰炸机、重型C—47双引擎运输机经常在此降落加油。美军驻桂林空军第二路司令部联络人员认为,空军第五十四站位置重要,先后2次架弗里特飞机飞抵郴州考察,计划扩大机场。后因日军大举南侵,机场扩建未能实施。民国33年秋,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部迁驻郴城,所有军需物资均空运至郴。抗战后期,常有2架战斗机驻站。日军侵占衡阳后,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部由郴城迁往临武、蓝山。撤离前派工兵用地雷爆毁机场。民国34年,日军侵占郴城后,曾大肆抓夫,强迫百姓修复飞机场,并停落飞机一次,后遭到盟军轰炸而废。50年代中期,民航飞机为给北方运输救灾薯苗,曾在机场最后一次降落。建市后,机场由部队移交地方使用,改建为北湖公园、东风广场、街道和居民住宅区。
  射击场1977年4月,市人民武装部在李家湾租地105.58亩作战术射击场。1983年,根据军事训练需要,战术射击场改租用为征用,耗资4.8万元。经费由郴州军分区、郴州市人武部、郴县人武部三家负担,所有权属三家。
  训练基地1983年,为提高全市民兵军政训练水平,培养军队和地方两用人才,市人民政府拨款10万元,在市人武部院内建设民兵训练基地。基地设施较完备,一次可容纳80人学习、训练和生活。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