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军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139
颗粒名称: 第七篇 军事
分类号: E296.93
页数: 19
页码: 199-217
摘要: 郴州市军事概括了机构、设施、兵役、驻军、民兵、兵事、人民防空。
关键词: 郴州市 军事 机构

内容

第七篇 军事
  郴州扼湘粤咽喉,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素为兵家注重。秦代,始皇帝嬴政派兵戍守岭南,大军经郴而发。西汉伏波将军路博德、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都兵起郴州。晚清,洪秀全率太平军北上,曾在郴扩军整休。民国初期,邬云升、李国柱等在郴城组织讨袁起义军。1928年,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指挥中心亦设在郴州城区。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飞机多次轰炸郴城。解放战争时期,桂系军阀白崇禧妄图将郴城作为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的据点。中国人民解放军视郴城为解放南粤的门户。
  新中国成立后,郴州市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大办民兵师”的号召,贯彻民兵工作组织、政治、军事“三落实”方针,坚持一年一度的民兵整组,加强民兵队伍建设。1969年3月,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开始全民性的人民防空工程建设。1971年8月,全国第二次人防会议将郴州镇列为全国人防重点城镇,防空工程建设掀起高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郴州市调整民兵组织,减少民兵数量,提高民兵素质。人防工程建设贯彻平战结合、开发利用的方针,不断提高战备、经济和社会效益。广大民兵在新的历史时期,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祖国,协同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章 机构 设施
  第一节 机构
  市人民武装部1950年,城关区设民兵中队部,隶属郴县民兵支队部。1951年8月,成立城关区人民武装部。1953年4月,改称城关镇人民武装部。1958年8月,改为郴县郴州市人民武装部,隶属郴州军分区。1960年2月,经广州军区批准,成立郴州市人民武装部。1963年5月,更名为郴州镇人民武装部,隶属关系和机构未变。1966年11月,人民武装部正式编入军队序列,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郴州镇人民武装部,下设军事组、政工组。1976年3月,组改科,并增设后勤科。1977年1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郴州市人民武装部。1986年5月,改称郴州市人民武装部,其性质和工作任务不变,实行地方和军队双重领导,工作人员改为地方建制。1988年,增设办公室,武装部定编22名。
  同时,设立基层人民武装部。1989年,市人民武装部在3个乡、1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共设9个人民武装部,在厂矿企业、事业单位设武装部19个,为二级机构。全市28个基层人民武装部共配专职部长、干事43名,兼职干部8名。
  市人民武装委员会1960年5月,成立市民兵工作领导小组,由中共郴州市委、市人委、市人民武装部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市委主要负责人任组长。1962年1月,改称市人民武装委员会(简称市武委会)。“文化大革命”期间,武委会活动中断。1979年,恢复市武委会,由主管民兵工作的市委副书记任主任,市革委主管民兵工作的副主任、市人武部政委、部长任副主任。1986年,市武委会主任改由市长担任。1988年,吸收部分驻市千人以上单位分管民兵工作的领导参加,市武委会成员扩大到28名。
  第二节 设施
  城墙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太守杨璆始筑郴州城墙,为防御性军事设施。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增筑子城。宋淳熙十六年(1189),太守丁逢始造城楼。明洪武二年(1369),筑新城(今行署、军分区四周)。城墙周长五百九十三丈三尺,高二丈五尺,厚一丈八尺。设东、南、西、北四城门,分别名为朝阳、迎薰、瞻极、仙桂门。城墙上设有重楼5座,楼中悬挂铁钟,供报时、报警之用。明景泰年间(1450~1456),千户高景春重修城墙。明正德七年(1512),千户胡勋增修城廓。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州赵恂因城北荒无人烟,农民起义军又屡次由此攻打城池,加之时有猛兽出没,于城北创筑外城,堵砌北门。东、南、西三门,均立月城。清嘉庆十六年(1811)前,曾多次修葺城墙。清末、民国时期,随着武器的不断进步,城墙的军事作用逐步变小,故年久失修,加之战乱破坏,至1949年已成残垣断壁。后,因城市建设被拆除。
  关隘清咸丰元年(1851),千总马金桂害怕太平军进攻郴州城,遂于城郊地势险要的雷榨桥(今雷大桥)、石头关(今石榴湾)、香花坳(今三里田村香花冲)、武昌关(今骆仙岭)、桂门岭、拨牛坪(今卜里坪)等处设立要隘,每处驻防兵5名。咸丰三年,总兵和春鉴于太平军在占领郴州城期间击退其反扑,故于株木山设立要隘,并派重兵驻防。
  演武场明代,直隶郴州州署建教场于城东门外(今市第一中学操场),为练兵演武场所。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知州范廷谋捐资建演武亭于教场北端(已毁)。清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在城郊五里堆、三里田、李家湾一带筑垒扎营,练兵演武。新中国成立后,建筑单位在这一带施工,挖出20多把刀矛、镖枪和一些铅弹子。
  碉堡民国23年(1934),郴县政府奉湖南省保安司令部关于修筑碉堡的命令,大肆征用民工,在燕泉、南塔、锁石桥、槐树下、安和等地和农村交通要道、险要地段修筑砖石结构碉堡200余座,企图“清剿”红军。11月,中央苏区红军长征途经郴州,湘南游击队为扫除红军长征障碍,配合主力部队在锁石桥、槐树下、安和等地炸毁碉堡10余座。
  机场民国23年4月,国民党政府为“围剿”井冈山红军,强征民工1.4万人,在郴州城郊修建郴县飞机场。机场东起坛同善社,西至竹叶冲,南起五里堆,北至北湖边。
  11月5日,两架飞机试航着陆成功。翌年,因财力不支,机场停修。民国28年,空军第六总站(设在衡阳)第五十四站(设在郴城),复征民工千余人,赶修成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750米的简陋机场。机场主要为单架次、中、小型过往飞机加油。民国29年12月,4架援华苏军SB单引擎轰炸机由广西南宁执行任务返航时,因导航失灵,与地面失去联系,被迫在郴县机场降落,当即被日机侦悉。次日凌晨,日军从广州派9架飞机袭击,苏军2架飞机起飞离去,2架中弹烧毁。民国32年初,有美制重型B—25双引擎轰炸机、重型C—47双引擎运输机经常在此降落加油。美军驻桂林空军第二路司令部联络人员认为,空军第五十四站位置重要,先后2次架弗里特飞机飞抵郴州考察,计划扩大机场。后因日军大举南侵,机场扩建未能实施。民国33年秋,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部迁驻郴城,所有军需物资均空运至郴。抗战后期,常有2架战斗机驻站。日军侵占衡阳后,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部由郴城迁往临武、蓝山。撤离前派工兵用地雷爆毁机场。民国34年,日军侵占郴城后,曾大肆抓夫,强迫百姓修复飞机场,并停落飞机一次,后遭到盟军轰炸而废。50年代中期,民航飞机为给北方运输救灾薯苗,曾在机场最后一次降落。建市后,机场由部队移交地方使用,改建为北湖公园、东风广场、街道和居民住宅区。
  射击场1977年4月,市人民武装部在李家湾租地105.58亩作战术射击场。1983年,根据军事训练需要,战术射击场改租用为征用,耗资4.8万元。经费由郴州军分区、郴州市人武部、郴县人武部三家负担,所有权属三家。
  训练基地1983年,为提高全市民兵军政训练水平,培养军队和地方两用人才,市人民政府拨款10万元,在市人武部院内建设民兵训练基地。基地设施较完备,一次可容纳80人学习、训练和生活。
  第二章 兵役
  第一节 募兵制
  清咸丰二年七月初三(1852年8月17日),太平军攻克郴州城后,屯兵郴城休整,扩充军队,在城内龙骨井天主教堂设募兵站,有1000多贫苦农民和城镇居民应募入伍。天王府还招募100名童子兵,作为天王洪秀全的卫队。清德宗载湉认为役政落后是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主因,遂于光绪三十年(1904)明令废弃世袭兵役制,实行募兵制。
  民国初年,仍沿袭清末募兵制。时军阀混战,各派军阀为扩充自己的实力,在各地竖旗募兵,到处招兵买马。为生活所迫,弃农当兵者较多。
  第二节 征兵制
  民国16年(1927),“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急切扩军“剿共”。但因违背民意,虐待士兵,募兵困难,便将募兵制改为“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征兵制度。民国22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兵役法》,规定“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独子免役,长子缓役”,但施行时间一再拖延,直至民国26年6月30日颁布“征兵令”后才开始实施。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征兵日趋频繁,配额不断增加。民国27~29年,郴县(含今郴州市)抽签实施征兵年额分别为2520名、2554名、2370名。至抗战胜利前,各年度征兵额为2500名左右。《兵役法》规定,年满18~45岁男子均应列入“壮丁册”,抽签中者服役。名为征兵,实为抓丁,服役者多为贫民子弟。市郊乡城前岭西冲口村民张宗泽虽是长子,同样被抓去当兵。地富豪绅子弟多以各种借口被列为“免役”、“缓役”册内。《兵役法》规定的“免役”、“缓役”,纯属欺人之谈,抗日战争胜利后,停止征兵一年。民国35年(1946)后,蒋介石集团积极发动内战,又恢复征兵。民国35、36、37年,湖南省政府根据南京国民政府下达的征兵年额,按人口统计征兵比例分别为1.4‰、1.5‰、2.7‰,郴县三年的征兵额分别为266名、258名、529名。许家洞马岭村何姓不足100户,被抓去当兵的达20户、20余人。市郊西冲口仅100多人口,民国36年一次被抓去当兵的达10多人。有的抓去又逃走,但不敢回家,流落他乡。许家洞村农民邓泽元被抓去当兵,死在前方,其妻邱尾仔为生活所迫上吊而死,小孩流落他乡。
  第三节 志愿兵役制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志愿兵役制。1928年2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攻克郴州城,发动湘南起义,城乡群众踊跃报名参军。在郴县板子楼修公路的杨得志带领25名修路工人一道参军,后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城内工人纠察队队员邓华带头参加工农革命军,后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初期,继续实行志愿兵役制。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至1953年朝鲜停战,郴州城区共有462名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第四节 义务兵役制
  1955年,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凡年满18~22周岁的公民,均有服兵役的义务和权利。1955~1959年,郴县(含今郴州市)共征义务兵1598人。建市后,征兵工作中始终注意贯彻“重在政治表现”的政策。非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适龄青年,只要本人历史清白,政治思想一贯表现好,均属征集之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坚持在体检、政审符合要求的前提下,优先批准先进民兵、在职国营职工、文化程度高和农村家庭劳动力充裕的适龄青年入伍,适当照顾年龄偏大的青年、烈士后代、部队子女和家庭有特殊困难的城镇待业青年。1988年起,改冬季征兵为春季征兵。为保质保量完成征集任务,征集前,对全市18~22岁的适龄青年进行摸底和兵役登记,从中筛选出第二年的预征对象,并做好巩固管理工作。对招工、调出、升学的预征对象,进行反馈,及时调整,补登适龄青年。1989年春,征集新兵184人,无一退兵,圆满完成任务。
  第五节 预备役登记
  预备役登记始于1955年。服预备役人员的登记始于1979年。1983年起,郴州市每年结合民兵整组,对退伍军人预备役人员登记一次,按18~28岁为第一类预备役、29~35岁为第二类预备役的规定,进行民兵编组,办理其出入、转队手续。服预备役人员的编入和退出也要办理手续。至1989年,全市办理预备役登记共有1880人,其中第一类预备役935人,第二类预备役945人。
  第三章 驻军
  第一节 清代驻军
  清代,设宜章营,负责宜章、郴州、永兴等地防务。嘉庆二十年(1815),共有兵503名。郴州设分防千总1员,率兵72名。其中驻城兵34名,城郊南卡塘、株木山各设兵5名,余为防水陆塘汛兵。咸丰元年(1851),千总马金桂率部驻守郴州城。翌年七月,洪秀全率太平军占领郴州城月余。提督向荣、总兵和春、知府江忠源领兵与太平军进行激战。咸丰五年(1855),广东天地会何禄率军占领郴城半年。王鑫、刘长佑、李辅朝等领湘军到郴镇压会军起义。光绪末期,有新军驻扎于郴。
  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军 民国3年(1914),汤芗铭湖南守备队驻守郴城。六月,李国柱等人在郴发动反袁武装起义,袁世凯派湘粤桂赣四省军队进行残酷镇压。民国5年,护国军湘南总司令望云亭派第五团罗先闿部至郴,宣布独立,反对汤芗铭。民国7年,护法军程潜、谭延闿先后率湘军驻扎于郴,与吴佩孚的北洋军对峙。此后,各路军阀不断过往郴城,强行征款纳粮。民国9年5月,桂军谭祖安部驻防郴州城区。接着,驻粤滇军第三师鲁子才旅、赣军混成团李明扬部同时开进郴城。9月,湘军第七司令部司令陈嘉佑率部驻郴。民国11年7月,陈嘉佑与粤境滇军朱培德勾结反对赵恒惕。赵派遣第二旅唐生智率部击败陈军,占领郴城。9月,郴县、永兴、宜章、资兴、汝城、桂东6县在郴城成立六县善后处,专门交涉军队的骚扰问题。民国12年3月,由陆军第一师第十团汪磊率部进驻郴城。8月,谭延闿与赵恒惕之间爆发武装冲突,汪磊宣布郴县等六县实行特别戒严,调驻宜章防务司令王得庆部驻郴。10月,桂军沈鸿英率部乘隙占领郴城。11月,谭延闿不敌赵恒惕的“护宪军”,从衡阳退至郴城。不久,被李品仙、何健、叶开鑫、刘建绪率领的“护宪军”四个旅赶出郴城。民国13年9月,唐生智任湘南善后督办,由李品仙部驻郴。
  民国15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叶挺率部北伐,途经郴城。7月底8月初,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程潜部和蒋介石率领的总司令部先后经过郴城。民国16年1月,陈铁侠部进驻郴城。5月初,广东农军1500余人和粤汉铁路总工会百余人到郴进行整编,成立广东农工军,北上讨蒋。陈铁侠部奉命收缴郴县工农赤卫队的200余支枪。此时,国民党派陆军第十五师王东原部进入郴州。民国17年1月,何键为阻止朱德、陈毅率领的湘南起义军北上,又派遣第十九师李觉部驻守郴州。2月4日,朱德、陈毅率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在郴城郊区打败王东原部,乘胜进入郴城。4月,国民党第十六军范石生部趁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转移时进驻郴城。民国19年6月,粤军蒋光鼐、蔡廷楷、李杨敬出兵至郴城,援助湘军击退桂军。民国20年9月,宁粤战争爆发,唐生智率部占领郴城。10月,国民党第二十八军第十五师王东原部汪之斌旅击败唐部,进驻郴城。翌年1月,改由侯鹏飞旅接防。民国22年5月,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张炎、谭启秀两纵队与粤军邓龙光师一部组成“闽粤抗日军”,北上抵郴,适遇《塘沽协定》签订,各部于6月回师闽粤,七兵逃散不少。民国23年8月,肖克、任弼时、王震率红六军团长征经过郴城南郊。民国28年,为防御日军飞机搔扰,驻湘炮兵第四十一团第七连一排和第四十二团第十连一排曾驻防郴城。民国33年,第九战区司令薛岳率第二十师驻郴。翌年1月,撤离郴城。接着,日本侵略军沦陷郴城。8月,郴城光复,薛岳仍率部驻郴。民国38年4月,白崇禧的桂系第九十三军退至郴城。10月5日向西逃窜。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驻军
  郴州军分区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六二师与湖南省军区派遣的251名干部,组成郴县军分区司、政机关。是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六五师奉命进驻郴州城区。遵照湖南省军区命令,郴县军分区司、政机关与第一六五师、湘南支队合并,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郴县军分区,共有指战员6249名。刘子奇任司令员,刘亚球兼政委,属湖南省军区建制,随后扩编6597名,合计12846名。军分区成立后,第一六五师直属第四九三团改为独立七团,驻良田、华塘等地;第一六五师直属第四九五团编入各县大队,取消团的番号。1952年5月,军分区整编,定员1000名(不含县、区人武部)。10月,与零陵、衡阳军分区合并为湘南军区。1954年7月,恢复郴县军分区。机关驻市人民东路。1960年3月,更名为郴州军分区,内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
  第十二步兵预备学校 1952年,湖南省军区干部文化速成学校,驻人民东路。1953年,改称湖南省军区军政干部学校。1954年10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四速成学校。1956年2月,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步兵学校。10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步兵预备学校,隶属湖南省军区,学制两年。1958年10月,撤销。
  广州军区大地测量队 1959年元月驻人民东路,隶属广州军区司令部作战部测绘处,1964年3月撤离。
  五四四二六部队 1965年7月驻郴州城区,隶属广州军区司令部。1979年2月,奉命派49名指战员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由于任务完成出色,有1个组和13名干部战士荣立集体和个人三等功。
  五四三一二部队 1966年2月,由中国人民公安部队郴州地区大队改编组成,驻五里堆,隶属郴州军分区。1982年10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郴州地区支队。
  四十七军一三九师×团 1967年1月23日,奉命到郴州镇“支左、支工、支农”和“军训、军管”(简称“三支两军”),驻东风路营地。1970年2月,结束“三支两军”工作,撤离郴州。
  五四四一五部队 1969年驻七里洞,隶属广州军区司令部。1986年9月,撤离。
  一六五部队 1969年11月驻骆仙岭,翌年5月迁人民东路营地,隶属广州军区后勤部。1987年11月,撤离。
  一九八医院 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〇一野战医院。1971年3月驻七里洞,属全军医院编制序列,隶属广州军区后勤部。1983年10月改编,设11个科室,有34名高、中级医务人员。该院主要担负郴州驻军指战员的保健医疗和战时收容任务。1979年3月,奉命派人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并接收一批伤员治疗。战后,受到上级表彰,荣立集体三等功。1987年10月,接管东风路原一六四部队营房,开设门诊部,为当地病人服务。
  五四四五六部队 1971年9月驻高壁,隶属广州军区政治部。
  一六四部队 1975年7月驻东风路,隶属广州军区后勤部。1987年10月,撤离。
  五四○三七部队汽车二营和司机训练队 1978年1月驻七里洞。1985年10月,撤离。司机训练队隶属广州军区五四○三七部队,后由衡阳十九分部代管,担负广州军区后勤部衡阳十九分部汽车司机的培训任务。
  五四四一二部队八十五分队 1978年1月驻七里洞,隶属广州军区柳州第二通讯总站。1985年10月,改属广州军区南岳第三通讯总站。
  五四○六六部队 1985年12月驻七里洞,隶属广州军区后勤部。
  市武警中队 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郴州市公安中队,组建于1977年冬,驻骆仙岭。
  1982年10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建制,受郴州地区武警支队和郴州市公安局双重领导。担负看守、押送、追捕犯人和维护社会治安等任务。
  郴州地区武警支队 组建于1982年10月,由担负内卫执勤任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郴州军分区独立营(营机关和3个连队)、郴州地区11个县(市)中队、4个防空哨、郴州地区公安处民警科、消防科及其所属18个中队(其中5个消防中队)组成,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省武装警察总队。机关和直属中队驻五里堆。
  第四章 地方武装
  第一节 地主武装
  团练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郴州知州为防止会党起事,邀集各乡豪绅“议定团练章程,严行保甲制度”,组织团练武装。清咸丰二年(1852)十二月,团练武装扩展到6个乡,组编49个团。其中城郊一带3个团,凤德乡(今安和乡)7个团。民国初,废除团练。
  警备队 民国3年(1914)成立土著小队,以维护地方治安、保护官绅利益为宗旨。
  正、副队长由地方推选2名所谓有名望的人担任,队兵从各乡镇户口的壮丁中选配。翌年冬,改为郴县警备队。民国16年10月,撤销。
  挨护团 民国16年10月,郴县挨户团总局成立,设北街崇义堂,县长徐之潘兼主任。民国18年4月,县长罗植乾兼主任,区清乡委员廖镜廷为副主任。设常备队6个,有官兵678名,枪386支。各区、乡(含今市区)设挨户团分局,主任由各区乡长兼任。
  按“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办法组编区乡挨户团守望队。县常备队由守望队抽选人员组成,服役三年,每年更换三分之一。后因经费困难,县常备队缩编为5个,每队枪兵90人。
  铲共义勇队 民国19年(1930)9月,县挨户团守望队改为铲共义勇队,共有5万余人。县设总队部,邵汉杰、廖锦成分别担任正、副总队长,下分若干支常备义勇队和临时搜剿队,每常备队配枪兵90名。区设支队部。城区支队有40人枪,队部设苏仙桥东沙洲,队长刘大贵。安善区(今许家洞镇)支队长张荣。
  保安大队 民国20年6月,由县挨户团常备队改编组成。廖镜廷任大队长,辖5个分队,有官兵559人。民国22年5月,郴、永、宜三县保安队合编为第五保安区第五团,团长李世英,有官兵1.3万人。乡镇设大队部,各有长短枪20支。
  保安司令部民国24年6月,郴县、宜章等10县为省第八保安区。区司令部设在原州署内(今行署院内),欧冠、胡凤璋分别任正、副司令。省拨3个保安团、1个独立营归区司令部指挥,主要任务是镇压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抗战初期,全省分4个保安区,湘南各县属第三保安区。区司令部设原州署,司令陆瑞荣。民国28年5月,肖文铎任司令。
  警备司令部 民国27年8月,设郴县警备司令部,隶属南京政府军政部,受湖南省政府主席监督指挥,陆瑞荣(中将)兼任司令。翌年4月,陆离职。5月,改由肖文铎(中将)兼任,杨振(上校)任参谋长。民国29年6月,杨去职,由李志峻(上校)继任。民国32年7月,李晋升副司令,王立强为主任参谋。司令部官兵由32人减至28人。
  自卫总队 民国36年11月,郴县成立自卫总队,由县长田俊杰兼总队长,武焕庭任总队副。总队部设北街崇义堂,下设参谋、督训、副官、军需、书记5室和自卫中队2个,有官兵249名。民国38年3月5日,升平镇(今市区)、安善乡(今许家洞镇)、吉凤乡(今安和乡)成立自卫大队,大队长分别为何宝贤、曹春山、周济堂,各有枪兵30名。6月,县总队长由周庚星接任。9~12月,除周率部分官兵投诚外,其余被歼。
  第二节 抗日武装
  抗日自卫团
  民国27年(1938)10月,为壮大抗日力量,郴县奉命成立抗日自卫团,县长张翰仪兼团长,首纶言为副团长。团部设北街崇义堂,下辖义壮常备队2个,每队有官兵180人。在城镇(今市区)、凤鸣乡(今安和乡)、四明乡(今许家洞镇)均成立抗日自卫大队。
  国民兵团
  民国29年2月,奉湖南省政府令,将县抗日自卫团改编为国民兵团,由县长刘树鹏兼团长,杨壁任副团长,团部设北街崇义堂。下辖常备队、后备队各1个,每队枪兵90名。在城镇、凤鸣乡、四明乡随后将抗日自卫大队改编为国民兵团自卫大队。
  第三节 汉奸武装
  民国34年1月,郴州沦陷,张财旺等一小撮民族败类投降日军,充当汉奸,拼凑伪保安团,张任团长,为日本侵略军筹款、筹粮、派夫,蹂躏郴州人民,罪恶深重。8月,日军投降后,伪保安团瓦解,张被揖拿归案,依照《惩治汉奸条例》判处死刑。
  第四节 人民武装
  农民自卫队 1926年10月成立,队长李才佳,队员约2万余人,有长短枪370支、梭镖1.68万支。主要任务是保护群众,打击地主豪绅。翌年3月,在农民自卫队的基础上,成立农民自卫军常备队,曾子彬任队长,520人枪。5月底,国民党右派掀起反共高潮,自卫军被迫解散。
  工人纠察队 1926年11月成立,队长梁少榜,有队员50余名,枪20余支。由县总工会直接领导。主要任务是维护城区秩序,打击敌人破坏活动。
  暴动队 1927年10月,中共湘南特委委员、郴县县委委员伍一仙在城区、凤鸣区(今安和乡)等地组建6个暴动队(又称暴动连)。万伦、李安梓分别任两区连长。后将6个暴动连编为1个暴动营,万伦任营长,伍一仙任党代表。
  赤色游击队 1927年12月,郴县暴动营改编为郴县赤色游击队。陈鹏任队长,肖光月任党代表。1928年2月2日,改为工农革命军独立连。7日,编入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七师。部分未编入的队员由曾子彬统领,在郴县一带坚持武装斗争。1930年,成立湘南游击大队,首任大队长高永平,继任者李鄂。翌年春,游击大队有长短枪200余支,机枪2挺。后遭湘粤两省国民党军队夹击,李鄂负重伤牺牲,队伍缩小。1933年春,李林任大队长,蒋月任政委,在五盖山等地活动。1934年4月,李宗保(后叛变)奉命率湘赣红军独立第四团至湘南,与湘南游击队联合组成湘南游击师,随后开往赣南。6月,李林率队重返湘南。8月,协助长征先行部队红六军团在郴州一带突围北上,后因叛徒出卖,李林部队损失严重。1935年,李林等重组湘粤边区赤色游击队,坚持斗争,队伍不断发展。1938年4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后,李林奉命率部130余人开赴安徽抗日前线,编为新四军军部特务营,李林任副营长。
  工农革命军 1928年2月4日,朱德、陈毅率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攻占郴州城。7日,帮助中共郴县县委、郴县苏维埃政府在原武装暴动队、赤色游击队、第一师独立连的基础上,组建郴县工农革命武装,编入中国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七师,全师干部战士6300余名,有步枪1700余支,大刀2000多把,梭标4900余把。师部设赵公祠,邓允庭任师长,夏明震任党代表(夏牺牲后由蔡协民继任),参谋长刘元至,下辖5个团。郴州城区的农民武装组成工农革命军独立团,万伦任团长,段横波任党代表。不久,湘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剿”。4月3日,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七师随陈毅上井冈山。中旬,与毛泽东部会合,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三团。第十一师副师长邓允庭兼任团长。
  湘南游击支队 1949年3月组建,刘亚球任司令员兼政委,李林任副司令员,在郴县、宜章、汝城、桂阳等地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斗争。解放前夕有3个大队、1个独立团、1个独立大队、1个文工团、2个政工队,共4900人。10月,进驻郴州,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六五师合并,组建郴县军分区。12月,湘南游击支队所属大队、独立团等编入郴、永、资、临、宜、桂(阳)、汝、桂(东)8个县大队。
  湘南游击司令部 1949年6月,由分散在湘南一带的游击队、武工队组成,谷子元任司令员兼政委,何大群任政治部主任,共300多人。解放前夕,发展到3899人。司令部下设南区、北区指挥所。南区指挥所肖昶任指挥员,李楚、黄俊如任政委,统率一、三、五大队。10月7日,南区指挥所及其所属部队解放郴州城区。尔后,湘南游击司令部奉命整编,分别编入县大队、公安大队和教导队,部分编入志愿军赴朝作战。
  第五章 民兵
  第一节 组织建设 1950年7月,郴县建立民兵支队部,区、乡分别建立大队部、中队部。城关区组建一个民兵大队,约200人,城东乡、城西乡、许家洞乡、安和乡各组建一个民兵中队,每中队约40人。1952年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兵组织暂行条例》,整顿民兵组织,建立郴县民兵基干团。按照“长年劳动,为人正派,历史清白,忠实可靠,积极勇敢,立场坚定,年龄适当(18至30岁)”的条件,坚持自愿原则,履行一定手续,吸收基干民兵。区、乡、村分别组建营、连、排;普通民兵以村编为营。1956年3月,根据中南军区指示,将团、营、连、排改为支队、中队、分队、小队,每分队民兵40~50人。
  1958年10月,响应毛泽东主席“大办民兵师”的号召,成立郴县民兵师。郴县郴州市编为第四团,侯清尧任团长,陈家盛任政委,辖3个营,有民兵1600人。市郊人民公社编为郴县民兵师军事团,有民兵1800人。国营七一一矿、三合煤矿(今许家洞煤矿)各编成师直属独立营。
  1960年初,郴州市在原民兵团建制和市属行政区划基础上,建立民兵师,辖14个团,共有民兵3.5万人。其中,板桥、马头岭、市郊、五岭、北湖、东波6个人民公社各成立1个团,团长、政委分别由公社主任、党委书记担任。1962年冬至翌年春,根据《民兵工作条例》,全面整顿民兵组织,突出抓民兵出入队、改选干部、完善制度。1963年秋,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把整顿民兵组织纳入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化大革命”前,坚持一年一度的民兵整组。
  “文化大革命”初期,民兵组织瘫痪。1969年珍宝岛保卫战后,根据战备形势需要,恢复、加强了民兵工作,组织建设逐步走上正规。1972年,郴州镇编为1个民兵师、14个民兵团、51个民兵营、202个民兵连,有民兵3.36万人。其中,基干民兵1.53万人,普通民兵1.83万人。1974年6月,成立镇民兵指挥部,下设分部。从厂矿抽调110名基干民兵组成5个小分队。除一机动小分队外,其余分驻五岭、北湖、高山背、下湄桥4个人口稠密区,负责战备值勤、护路、护线和维护社会治安。在当时公、检、法机关处于瘫痪的情况下,起到了一定作用。
  1979年初,取消市民兵指挥部,恢复民兵师建制,选派部分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充实各级民兵领导班子。全市编为2个师、13个团、67个营、271个连,共3.95万人,其中基干民兵2.1万人。1981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整顿民兵组织,撤销市民兵师、公社和市属单位民兵团建制,新编2个民兵团(其中1个基干民兵团)、45个营、69个连。民兵单位由124个缩减到42个,基干民兵单位由46个减到39个。民兵年龄改为18至35岁,其中基干民兵和女民兵为18~28岁。简化民兵组织形式,统称普通民兵和基干民兵组织。民兵数量由上年度4.3万人减少到1.68万人,其中基干民兵减至4237人。1985年,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打好基础,抓住重点”的16字方针,撤销民兵团建制,紧缩民兵编制。至1989年7月,全市有民兵营56个,民兵连89个,民兵1.4万人,其中基干民兵3192人。
  第二节 军政训练
  一、军事训练 50年代初,县、区武装部门利用冬季农闲,组织民兵干部训练步枪射击、投弹、站岗放哨、利用地形地物等基础军事科目。1958年,民兵训练实行分级负责制,民兵干部由市组织训练,基干民兵由公社组织训练,每年一次,时间为8~10天,训练科目为队列、射击、投弹、刺杀等。1964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展大比武活动的推动下,民兵训练出现高潮,全镇训练民兵5000名,其中技术兵2610名。训练科目增设侦察、防化、通讯、爆破。北街居委会民兵连坚持每天早晚和节假日进行军训,组织纪律性强,达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要求,荣获湖南省军区“民兵军训先进单位”称号。
  9月,全镇选派12名民兵参加湖南省第一届民兵运动会,北街居委会基干民兵彭基翠(女)获射击第二名。国营七一一矿基干民兵班长杨秀田在郴州地区步枪射击比赛中五发命中48环,名列第二。1964~1965年,彭、杨2人两次出席湖南省民兵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叶剑英、刘志坚、张宗逊、张平化等领导人接见,并合影留念。“文化大革命”初,民兵训练中断。1969年3月,恢复。1973~1980年,贯彻军委总参制定的军事训练纲要,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训练,增设打飞机、打空降、打坦克、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武器等训练科目,7年共训练民兵4.7万人次。1982年“八一”前夕,组织20个基干民兵连的代表150人,参加100米胸环靶精度射击、应用射击、徒手投弹比赛和100米小目标对抗表演,七四五一工厂基干连、地区水电设备厂基干排并列全市冠军。1987年5月,遵照“没有任务的地区和单位不再组织民兵训练”、“普通民兵平时不搞军事训练”的精神,缩小训练规模。1988年,严格执行《民兵训练大纲》,按“压缩规模,突出重点,改进方法,注重实效”的要求开展军训,全市民兵训练人数减少到141人,实行基地化、正规化训练,主要训练民兵干部和高炮、防化学武器等专业技术兵,要求选送年轻民兵参训,以延长兵员储备时间。8月,组织高炮民兵分队6个班、94人参加湖南省军区举行的实弹射击,成绩优秀,受到广州军区、湖南省军区通报表彰。
  二、政治教育
  50年代,城区民兵的政治教育,主要进行阶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民战争思想教育和民兵性质、任务教育。60年代初,结合国内外斗争形势,进行战备、革命传统教育,开展学习毛泽东著作、学习雷锋的活动,教育民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70年代,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民兵组织教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工作重点的转移,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共产主义理想与道德及革命人生观教育。
  1986年起,重点进行法制、国防观念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并采用多种形式宣传民兵中的好人好事。1987年,通过《中国民兵》杂志对基干民兵进行刊授教育,定期印发函授测验题,建立考核、评分、讲评、奖励等制度。9月,市人武部出席全国民兵刊授教育经验交流会,受到总参动员部、总政群工部的通报表彰。
  第三节 主要活动
  一、参军参战 维护社会治安 1949~1950年,城关区组织城乡民兵配合部队投入剿匪反霸、肃清反动武装残余势力的斗争。1950年冬至1953年夏,动员民兵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踊跃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50年代末至60年代,发动民兵积极报名参军。1979年,上级要求7天内全市农村征集基干民兵20名、复员退伍军人10名,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广大基干民兵、复员退伍军人表现出高度的政治热忱和爱国主义觉悟,2天内要求参战者达200多人。经体检、政审,顺利完成征集任务。
  在和平时期,民兵主动配合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文化大革命”初期,打、砸、抢严重,民兵主动担负起保护枪支弹药的任务,使全市民兵武器基本没有丢失。新中国建立以来至1983年,民兵参加巡逻、站岗放哨5.06万人次,守卫主要目标156个,其中桥梁20座,隧道5个。1989年2~5月,在整顿社会治安、交通秩序,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中,配合公安部门抓获赌博175起,612人次,缴获赌资2.83万元;抓获卖淫嫖娼22起;抓获盗窃104起,193人;破获刑事案件48起,62人;查处治安案件52起,47人;对稳定社会治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抢险救灾
  1959年3月,市内连降暴雨,京广铁路郴州站至梁家湾路段山坡塌滑十余方,泥石堆没轨道,其中一块石头近一吨重,横卧轨道中间。沿线检查的市郊人民公社长冲铺大队民兵营长何泽耀发现后,立即组织人员奋力排险,从而使16次特快列车安全通过,避免了一起翻车事故。当年,何被评为省民兵模范。1960年5月,出席全国英模会议,受到中央军委表彰,获奖“56”式半自动步枪一支、子弹100发,还同与会代表一起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0年7月,久旱无雨,郴州市抽调6门高炮、12名民兵高炮手分赴桂阳、耒阳、宜章等地参加人工降雨,缓解了上述地区的旱情。1984年6月16日下午,国营七一一矿井下80米中段穿脉,突然涌出大量热水。基干民兵朱金龙发现井下还有2名工人未撤出,立即冒险下井抢救。
  因高温缺氧壮烈牺牲。
  抗旱排涝
  1959~1984年4月,全市民兵参加抗旱排涝1078次,5.55万人次,抢救群众54人,牲畜46头,物资2983件,粮食173吨,农作物面积7.46万亩,挽回经济损失795万元。
  扑火护林
  1959~1984年4月,组织民兵扑灭山火108次,投入民兵7281人次,挽回经济损失7396万元。参加护林100人,护卫面积10万亩。
  植树造林
  1959~1984年4月,参加植树活动60次,植树406万株,造林面积1.35万亩,育幼林400亩,办苗圃20个,投入民兵12.2万人次。
  兴修水利 1966年,组织民兵参加文革水库(今仙岭水库)工程建设,投工253.2万个,完成土石方160万立方米。1979年,兴修长437米、高52米的高壁渡槽,土石方基本由民兵完成。继而参加8座小型水库,1856口山平塘的修建工程。至1984年3月,共投入5.2万人次,劳动工日350万个,完成土石方783.7万立方米。
  修建公路 1959年,组织城区800民兵义务修建国庆路,投工2.5万个,完成土石方5万立方米。1975年,义务参加拓宽国庆路工程。1985年,为拓宽改造107国道,组织民兵1915人担负21公里长的施工前期工程,共投入劳动工日20余万个。
  三、以劳养武
  1988年起,市各级人武部门开展以劳养武活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兴办经济实体。市人武部与广东增城县仙村镇和市郊乡城前岭村合资兴办年产4.4万吨的郴郊水泥厂,总投资250万元。1990年底投产,经济效益显著,减轻了市人民政府的财政负担,为军训工作提供了经费。
  第六章 兵事
  第一节 天地会起义 清咸丰二年(1852)三月,为反抗清王朝的严酷统治,郴州工人刘代伟与廖杨星、肖榜仁等组织天地会,在杨柳铺竖旗起义。知州胡礼箴,派人偷袭,将肖榜仁等捕获下狱。
  刘代伟为营救会友,于十四日晚率会众乘雨攻入郴城,杀死胡礼箴,救出肖榜仁等。后退至永兴县油榨墟伺机再次起义。湖广总督程矞采闻讯后即从衡阳调兵镇压,会同宜章贡生刘茂亭、郴州武举陈步元等率领的地方团勇,围攻油榨墟。刘代伟等70余人被俘牺牲。天地会余部后加入太平军,被编入土营。翌年十二月,郴州另一支天地会首领邱昌道,会同王大才、黄中环等,率会军千余,屯聚兴宁(今资兴市)三都,伺机攻打郴城。
  始因会军不备失利,后英勇还击,打死团绅喻德拉,俘获武监生喻云会。会军声势大震,乘胜攻打郴州城和永兴县城,队伍发展到数千人。咸丰四年初,湖南巡抚骆秉章调湘军干将罗泽南率兵500入郴镇压未遂。年底,湘军猛扑油榨墟会军营地,会军失利,撤向兴宁。后来,邱昌道在周源山(今资兴三都附近)被知州戚天保捕获杀害。咸丰五年五月初,广东天地会首领何禄率会军数千人由粤北入湘南。三日,会同乐昌县天地会首领邓象部逼进郴城,与清军周金城、李辅朝战于草鞋岭。五月三十日,广东会军在万岁桥营地因戒备不严,被清军王葆生部所袭,损失较大。后何禄部在五里亭与王葆生部作战时,佯装败退,诱敌至良田,另分兵千余袭击郴州城。当王葆生引军回城援救时,何禄出兵追击,打败王部,攻破郴城,杀死团练头目杨孝达。时兴宁焦三、郴州王大才、许月桂等率数千人加入何部。七月,广东另一支会军驰援到郴,会军发展到数万人。十一月,知州戚天保联合湘军统领王鑫、李辅朝和江西补用知府刘长佑等围攻郴城。茶陵县、桂阳州等地亦先后陷落。何禄会军势孤援绝,于十一月二十六日被迫放弃郴城,取道桂阳州、临武、宜章,回师广东连州。沿途屡遭清军追击,伤亡惨重。清同治四年,何禄在宜章万安寺被害。
  第二节 太平军攻占郴州城
  清咸丰二年(1852)六月底七月初,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连克湘南数县后,挥师进军郴州城。清军在鼎冠坳布防阻拦。太平军先头部队在郴州会党配合下,绕道安和墟,聚众七里洞,分两路夹攻郴城:一路从五里堆、三里田、李家湾、燕泉路入开元寺;一路从皂角树、南塔岭、山川塘入陈家坪。七月三日(公历8月17日)占领郴州城,击毙知州孙恩保。洪秀全率部入城后,派西王肖朝贵率部往桂阳州,阻击清总兵和春、知县江忠源的尾随部队,斩杀了千总马金桂、把总银光等,清军大败,巩固了郴州阵地。月底,钦差大臣赛尚阿、湖广总督程矞采令和春、江忠源督兵万余反扑株木山的太平军,企图夺回郴州城。洪秀全命东王杨秀清指挥迎战,命守军退出株木山,诱敌深入,待机围歼。
  杨秀清兵分两路,一路出东门,过苏仙桥,经白鹿洞、四普庄、拦门石、卜里坪、新桥,到营盘洞;另一路出西门,过北湖桥,经马家坪、桂门岭、下湄桥、铜坑湖、曾家,会师营盘洞。然后,夹击株木山,杀得清兵溃不成军,尸横遍野。八月十一日,洪秀全率太平军挥师北上挺进长沙。
  第三节 反袁起义
  民国初,袁世凯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强烈反对。民国3年,李国柱奉孙中山命,从日本潜回郴州,组织讨袁。在李的策动下,湖南督都汤芗铭所属守备队第二十营营长邬云升决意讨袁,处决了另一营营长晏子高,2营合并,宣布起义。6月28日,守备队占据重要机关,拘捕并斩杀郴县知事、厘金局长等20余人。正式竖旗为“湖南讨袁军”。
  李国柱任讨袁军总司令,邬云升、陈校经分别任讨袁第一路、第二路军司令。湘南镇守使赵春霆调集桂阳、嘉禾驻军围攻。两支军队到郴后,随即与李联合讨袁。不到半月,讨袁军先后占领郴县、宜章、永兴、耒阳、桂阳、临武、嘉禾等县。粤桂边境革命党人也闻风而动,反袁斗争震动全国。袁世凯急令湘、粤、桂、赣4省兵力镇压,伍祥祯等沿湘江而上,龙济光派兵由粤连州、乐昌入湘,陆荣廷派重兵由桂入湘,三路合围。讨袁军奋战近两个月,终因势孤援绝而失败,二千余人遇害。李国柱被迫逃往国外。
  第四节 湘南起义军占领郴州城
  1928年初,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在宜章拉开序幕,随即于2月2日向郴州城进发。4日拂晓,攻占折岭,进攻大铺桥,击毙国民党守军陆军第十五师营长周澜,俘敌600余人,缴枪600余支。残敌向郴城龟缩。城防守敌国民党陆军第十五师王东原部守备营见大势已去,弃城逃窜。朱、陈部队势如破竹,迅速攻入郴城,驻扎在第七联合中学、城隍庙等处。起义总指挥部设北街考棚,朱、陈为正、副总指挥。为扩大湘南起义战果,朱、陈随即帮助调整中共郴县县委组织,建立苏维埃政权,组建工农革命军,扩充革命武装力量。10日,挥师北上,攻打永兴、耒阳。不久,蒋介石调集湘粤军阀几个师夹击湘南。4月初,陈毅率在郴县的工农革命军、农军主动撤离,向井冈山作战略转移。
  第五节 工农红军攻打郴州城
  1928年7月中旬,朱德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二十九团攻打酃县、茶陵。部队到达酃县后,以湘南籍农军为主的第二十九团要求打回湘南老家。在省委代表杜修经和省委派往边区的特委书记杨开明的支持下,部队于17日向郴州进发。24日,先击溃郴州守敌一个团。红军继续进攻,又击溃敌军一部,占领郴州。红军进城后,打开监狱,救出100余名革命群众。当日晚,驻栖凤渡的国民党军范石生部向郴州反扑。因力量悬殊,红军无力固守,撤出郴城,其中第二十九团大部溃散,其余随第二十八团从东波、瑶岭取道宜章、汝城,向桂东撤退。8月18日,占领桂东县城。23日,与毛泽东率领前来接应的部队会合。
  第六节 日军侵占郴州城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队飞机多次空袭郴州城,民众损失惨重。民国27年(1938)8月29日,日机9架首次轰炸郴城,中山西街五通庙、田家巷一带炸毁房屋14栋,炸死15人,炸伤4人。10月18日,日机再次轰炸,毁房84栋。民国30年9月23日,日机第三次轰炸,全城炸毁房屋45栋,炸死31人,炸伤94人。11月13日,日机在飞机场、火车站一带炸死5人,炸伤1人。民国32年10月19日,日机再次轰炸火车站,毁房2栋,死伤5人。民国34年,日军飞机为配合地面部队进攻郴城,更加紧轰炸。1月14日,炸毁房8栋,炸死8人,炸伤5人。22日,日机空袭郴城,炸毁中山西街一带房屋30余栋,数百日军逼近许家洞,驻守郴城的国民党薛岳部第九十九军急速向东撤退,湖南省第三区专员公署警备司令部向宜章里田撤退,郴县政府及在城镇镇公所撤向大奎上,县党部撤向凤鸣乡,郴城仅留下少量部队和警察。24日晨,日机轮番轰郴城,中山西街一带火光冲天,日军从北、西、南三面围攻郴城。下午日军地面部队才攻入汽车站一带。25日晨,守城军与日军展开巷战,南关上一带战火横飞。上午,一部日军占领东坡岭,守城军被迫东撤。郴城沦陷后,日本侵略军组织以陈晴洲、廖镜廷为正副会长的汉奸组织“复兴委员会”,还拼凑以张财旺为首的伪保安团武装。日军六八师团司令官高亭率兵万余侵入郴属各县,在白鹿洞肖家大屋设司令部,在苏仙岭脚庵设战斗指挥所。将主要兵力部署在郴资、郴宜公路一带。在郴城惠爱医院设警备司令部,有正规军300人、宪兵200人以及伪保安团300人,“维持”城内秩序。日伪军在郴城推行伪币,纳粮派款,抢掳财物,奸淫妇女,大肆抓夫,并强迫老百姓修复公路、铁路、飞机场以及碉堡、工事。
  郴州城乡人民为反抗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蹂躏,组织抗日自卫队,开展游击战。4月初,薛岳部第五十九师一个团袭击汽车站一带的日军,遭日伪重兵反扑而撤退。此后,盟军飞机多次轰炸城内日军驻地。日军遂增派一个团把守郴城,分驻郊区。5月2日,2000余日伪军在汉奸张财旺等带领下,袭击大奎上郴县政府驻地。县政府伤亡50余人,被迫迁往郴宜边境。同时,日军派兵袭击驻凤鸣乡的县党部,县党部闻讯迁住永宁乡。8月15日,日军宣布投降。19日,驻郴日军北撤,汉奸头目也仓皇逃到衡阳。郴城四周日本残军仍陆续退至城内,更加疯狂地抢劫奸淫,掳掠许多妇女北去。25日,湘警二大队才趁势开进郴城,郴城光复。廖镜廷、张财旺等汉奸先后被缉拿归案。日军侵占期间,郴城居民伤亡200余人,毁房400多栋,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万元(时价)。
  第七节 解放郴州城
  1949年4月,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突破后,华中“剿总”白崇禧的第九十三军窜至郴城,勾结湖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谢声益,妄图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在火车站月台货房囤积大批军火。为粉碎其阴谋和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中共郴城地下党支部遵照中共湖南工委、湘南工委指示,于4月14日炸毁了这批军火。10月初,人民解放军迅速南下,4日解放永兴,盘踞在郴的白崇禧军残部纷纷向嘉禾、蓝山方向逃窜。6日,郴县县长周庚星率主任秘书曾昭彩、警察局长朱济民、升平镇镇长何保贤等200余人逃往塘昌铺。次日凌晨,部署在城郊的湘南游击队,由南区指挥所指挥员肖昶、政委李楚、黄俊如率第一、第三、第五大队及直属中队600余人向郴城进发。部队到白水后,组成3支突击队,兵分三路发起攻击。李楚率第一突击队沿城边从后路包抄苏仙桥,缴获敌新式步枪8支、子弹数百发。白崇禧部五六百人在火车站正准备实施爆炸破坏计划,李楚部迅速向火车站挺进。敌害怕被困,惊慌向西溃退。
  李楚部占领了火车站,截获火车头20辆,客货车箱200个。肖昶率第二突击队经曹家坪过牙石桥,进城区中心,缴获敌重机枪4挺、吉普车2辆和大量子弹,占领县政府、专员公署。肖一平率第三突击队经骆仙岭、五里堆,占领汽车站,随即转向中山西街,缴获敌小钢炮4门,占领军需物资仓库1座,弹药仓库2座。同日,湘南支队郴县游击队及直属武工队也突入郴城。城防守敌误以为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先头部队到达,乱放几枪便仓皇向桂阳方向逃窜。8日,市民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热烈庆贺郴州城解放。随之,郴县人民办事处在郴州城成立。20日,郴县人民办事处派肖昶、廖中瑞、肖一平等武装人员,携带《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和郴州城民主人士陈九韶的规劝信,前往塘昌铺敦促周庚星等人投降。周在中共政策的感召和形势的震慑下,表示无条件投诚,并随即向下属下达投诚命令。翌日,周率国民党郴县党政军全体人员携步枪301支,手枪27支,轻机枪2挺,冲锋枪2支,手榴弹4箱,子弹1万余发,向郴县人民办事处投诚。
  第七章 人民防空
  民国27年(1938)4月,湖南省防空司令部在郴设立郴宜防空指挥部。翌年9月,以郴县为中心增配防空监视队9个、哨所44个。民国29年9月,在郴城设立郴县情报分所。至民国33年5月裁撤。
  于1970年3月郴县郴州镇战备人民防空办公室成立。翌年11月,又镇人民防空领导小组成立,由镇委书记任组长。1973年,镇战备人民防空办公室更名为镇人民防空办公室。10月,组建人民防空专业队,分设抢险抢修、医疗救护、消防、防化学武器、通信、运输、治安7个专业队,共3827人。1984年3月,市人民防空领导小组更名为市人民防空委员会,由市委一名副书记任主任。1986年4月,改由市长兼任。人民防空专业队按“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和适应需要”的精神进行全面整顿,编为5个连、19个排、60个班,共824人。实行一兵一职,与民兵分开组建。
  第一节 人防设施
  一、工程建设
  防空哨民国27年(1938),为掌握日机入侵动向,郴县奉湖南省政府令在北湖岭、南塔岭设立防空监视队哨。民国33年5月,撤除。新中国成立后,在李子园设防空哨,后被撤除。1971年,设防空哨4处,防原子武器观察哨1处。
  防空洞抗日战争时期,郴州屡遭日机轰炸,因无防空设施,损失惨重。民国27年10月,郴县政府在建设里修建一座20多平方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防空洞,用于防空指挥。1969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镇革命委员会组织市民挖防空壕。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多为孤洞独巷,施工质量不一,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1971年8月,第二次全国人防工作会议将郴州镇列为全国人防重点城镇之一。翌年起,根据城区地形特点,规划为9个片,采取专业队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办法构筑钢筋混凝土结构防空洞。共掘进被复人防工事有效面积7229平方米,使用钢筋近700吨,水泥3000吨,耗资142万元。至1978年,市民共捞河沙5673立方米,拣红砖43万块,采片石1.59万立方米,烧石灰197吨,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资金,加快了工程进度。在工程建设中,各级党、政、军领导极为重视。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黄荣海、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寇吾先多次至郴视察。军分区和地、市领导常深入工地参加劳动。市服务公司抽出5%以上青壮年职工,组织16人的专业施工队伍,坚持挖洞10年,完成7处、1700平方米的人防工事,人均面积5.6平方米,被评为国家、省、地、市人防工作先进单位。郴州铁路工务段青工欧咸荣坚持6年挖洞,负伤不下火线,多次被评为人防建设先进工作者,光荣出席全国第三次人防工作会议。1978年10月后,根据“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的方针,工程建设转移到加固改造、口部处理及伪装房施工,坚持改造一个,完善、使用一个。市人防指挥部通信工程和干道,由市人防办组织修建;单位的人防工程,由各单位组织修建。至1989年,全市人防工程有效面积达9.78万立方米,按人平1平方米计算,可隐蔽近10万人。各工程质量较好,适用,隐蔽,出入方便,符合“打、走、藏、消”的要求,多次受到上级表彰。
  防空通信始于70年代。以有线通讯为主,运动、简易通讯为辅,形成网络,由市人防办公室控制指挥。为保障通讯顺畅,市人防办公室设值班室,装有50门磁石电话总机,对地、市有关部门装有专线专机,配专人昼夜值班,遇有紧急情况可及时传呼。1972年4月至1985年8月,在市区的4个高地、高层建筑物上装设4台电动警报器,音响覆盖面达全城区的70%。在紧急情况下,还可通过有线广播发放信号。
  二、工程利用
  1976年12月,市服务公司利用人防工程冬暖夏凉的特点开设地下旅社、澡堂、照相部暗室、制冰车间、冷饮室等,年营业额21万元。尔后,全市逐步扩大利用范围。至1989年,开发有食用菌培植、动物养殖、饮食、副食、冷饮、旅店、商店、澡堂、会议室和水果保鲜等项目,利用面积3.6万平方米,累计产值1016.58万元,实现利税399.49万元。全市常年在地下室工作的人员达300余人,其中,安置待业者173人,不仅发挥经济效益,而且加强人防工事的维护管理。
  第二节 人防活动
  防空教育 70年代后,市内运用图片、橱窗、电教片等宣传工具,经常对市民进行以《人民防空条例》为主要内容的防空教育。1985年起,先后在解放路、人民东路、市人防办院内开办宣传栏,宣传防空知识、人防战备的重要性和人防战线的好人好事。1985年,配合教育部门在市第一中学、铁路子弟中学8个初中班进行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武器(简称“三防”)基本知识教育的试点,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市第一中学防原子武器班期终考试平均在90分以上,1985年被省人防办公室评为“三防”常识教育训练先进单位。1989年8月,成立市人防新闻报道领导小组,有特约业余通讯员10名。至年底,出宣传刊物4期,在省人防报刊上发表新闻报道10篇。
  防空演习 共举行过2次。1973年10月31日19时至20时30分,按计划进行防空演习。预备警报信号鸣放后5分钟内,全城灯火熄灭。绝大部分市民能迅速离开住宅,进洞隐蔽。各影剧院10分钟内观众能全部疏散。街上基本无闲散行人和车辆行驶。1977年3月26日14时零2分至15时55分,以实战演习为目标,组织各种专业队伍1229人,抽调各种车辆72部。警报鸣放后,各专业队伍按规定地点、时间进入战斗岗位,155人的治安队10分钟进入各大街小巷、交通路口戒严。市第一中学操场设置的“敌机”空袭起火堆起火后,消防队9分钟跑完1.5公里路程,3分钟扑灭烈火。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