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气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02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气候
分类号: P468.264
页数: 7
页码: 56-62
摘要: 本章介绍了郴州市气候特征、气候要素、灾害性天气等。
关键词: 郴州市 气候

内容

第一节 气候特征
  市境处于东亚季风区内,受季风环流影响,大陆度为54,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按气候学以候平均气温衡量,春季一般从3月初开始,5月中旬进入夏季,10月初入秋,11月下旬至翌年2月底为冬季。夏季长约138天,冬季长约95天,春、秋两季分别为76和56天,且春季升温慢,秋季降温快。
  四季气候特点是:春温多变日照少,夏热前涝后多旱,初秋湿热晚秋凉,冬有霜雪严寒短。
  春季(3~5月) 为冬、夏季风转变交替的过渡时期,天气变化复杂,晴雨、冷暖变化无常。雨多风大,偶有冰雹,阴雨长,日照少,并时有“春寒”。降水量占全年的37%。
  夏季(6~8月) 春末夏初,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受暖湿气流影响,进入雨季。6月底至7月初,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由雨季进入盛夏旱季。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31%。
  秋季(9~11月) 初秋,副热带高压减弱南退,市境再度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多热降雨。9月中、下旬,受南下冷空气影响,日平均气温逐渐下降到22℃以下,出现阴雨绵绵的天气。降水量占全年的17%。
  冬季(12~2月) 受大陆气团控制,进入寒冷季节,但严寒期短,当强寒潮入侵时,也可出现雨雪或冰冻天气,降水量占全年的15%。
  第二节 气候要素
  一、日照
  太阳辐射 据1954~1988年资料统计,市内平均年太阳总辐射为7550瓦/平方厘米。一年中以7月太阳辐射最多,平均为1116瓦/平方厘米。1月最少,平均为377瓦/平方厘米,年振幅为739瓦/平方厘米。各季总辐射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春季又比秋季少。
  日照时数和百分率 年日照时数平均为1568.6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36%。
  云量和晴阴日数 受南岭山地影响,云量较多。全年平均总云量为7.6(成),平均低云量为5.4(成)。一年中以2~6月云量最多,平均总云量在8(成)以上。7月云量最少,平均为6.7(成)。全年晴天日数平均为27.6天,而阴天日数则有207.3天。
  二、温度
  平均气温 据郴州地区气象局1952~1988年资料(以下同,并简称历年),市境年平均气温为17.8℃。全年除冬季(12~2月)各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外,其余9个月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5~9月各月平均气温大于20℃。7月最热,平均气温29.3℃。
  1月最冷,平均气温5.9℃。平均气温年较差为23.4℃。
  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 市境出现极端最高气温为41.3℃(1953年8月12日),历年日最高气温达40℃以上的日数共3天。全年日最高气温≥35℃的日数平均为32.2天,主要出现在7、8月。
  极端最低气温为-9.0℃(1955年1月11日),历年日最低气温<-5℃的日数共出现26天。日最低气温<0℃的初、终日期平均分别为12月13日、2月12日。最早初日为11月19日(1979年);最迟终日为3月14日(1957年)。全年最低气温<0℃的日数平均为17.2天。
  气温日较差与年际变化 各月气温平均日较差7.2~9.8℃。以盛夏初秋气温日较差最大,冬末春初最小。全年气温平均日较差为8.6℃。年平均气温年际变化范围为17.2
  ~18.6℃,振幅为1.4℃,平均距平为0.3℃。
  各界限温度与积温 郴州市历年各界限温度初、终日期及其积温如下表。
  地温 历年年平均地面温度为20.3℃。全年以1月地温最低,为7.4℃;7月最高,为34.4℃。地面年平均最高温度为34.6℃,以7月最高,为56.2℃。极端最高温度为72.7℃(1984年7月29日)。历年最高温度超过70℃的日数共14天,出现在6~8月。
  地面年平均最低温度为13.7℃,以1月最低,为2.1℃。地面极端最低温度为-9.5℃(1961年1月18日)。最低温度小于-9℃,出现在1~2月;小于0℃可出现在10~4月。
  霜日 无霜日 历年平均初、终霜日分别为12月7日和2月18日。初霜日最早出现在10月26日(1980年),终霜日最迟在4月6日(1969年)。有霜期内平均霜日为16.5天,最多年霜日有35天(1975年)。无霜期平均为290天,历年无霜期最长为358天(1953年),最短为232天(1969年)。
  三、降水
  年降水量 市境历年年降水量平均1466.5毫米,年降水日平均为181.1天。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最多年达2247.6毫米(1975年),最少年仅901.6毫米(1958年)。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平均为16%。
  月降水量 全年降水量分配不均匀。5、6月最多,月平均分别为206.8毫米和202.7毫米;12月最少,平均为53.9毫米。
  季降水量与雨日 1~3月降水量310.1毫米,降水日51.6天,分别占全年的21%和28%。4~6月降水量604.7毫米,降水日53.4天,分别占全年的41%和29%。7~9月降水量334.1毫米,降水日37.0天,分别占全年的28%和20%。10~12月降水量217.5毫米,降水日39.2天,分别占全年的15%和22%。
  日最大降水量 市境一日最大降水量达180.0毫米(1954年6月9日)。日降水量≥100毫米的日数共14天,主要出现在5~8月。日降水量≥50毫米的日数除2月没有出现外,其它各月均有出现,而多在5~8月。
  降雪 年平均降雪6.4天。降雪的平均初日为12月30日,平均终日为2月21日。最早初雪日在11月22日(1977年),最晚终雪日在3月13日(1957年)。37年中,除1974、1980、1981年外,其他年度均有降雪发生,降雪的频率为90%。降雪天数最多的是1963年和1976年,各为15天。
  历年平均积雪天数为4天。积雪的平均初日为12月15日,平均终日为1月30日。最早初日为11月29日(1987年),最迟终日为3月1日(1986年)。出现积雪的频率为76%,约4年3遇。最大积雪深度为20厘米(1975年12月14日)。
  四、湿度和蒸发
  湿度 市境历年年平均绝对湿度为17.6百帕(hpa)。一年中平均绝对湿度以8月最大,为27.8hpa;1月最小,为7.8hpa。冬季月平均绝对湿度为8.5hpa,春季为17.0hpa,夏季为27.1hpa,秋季为17.9hpa。历年最大绝对湿度为36.5hpa(1953年6月28日和1987年6月28日)。历年最小绝对湿度为2.1hpa(1973年12月24日和1981年12月11日)。
  历年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以2月最大,为85%;7月最小为69%。各季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冬季83%,春季82%,夏季74%,秋季81%。历年最小相对湿度为7%(1963年1月28日)。
  蒸发 历年平均年蒸发量为1526.77毫米(mm),最多年达1989.8mm(1963年),最少为1135.0mm(1953年)。各季蒸发量相差较大,冬季月平均蒸发量为48.4mm,春季月平均为114.5mm,夏季月平均为241.3mm,秋季月平均为104.6mm。一年中7月蒸发量最大,平均为303.9mm;1月最小,平均为45.3mm。历年最大月蒸发量为423.1mm(1983年7月),最小月仅15.2mm(1954年1月)。
  五、气压和风
  气压 市境历年年平均气压为993.7百帕(hpa)。一年中夏季气压低,冬季气压高。月平均气压最低在7月,为983hpa;最高在1月,为1003hpa。极端最高气压为1021.4hpa(1955年1月10日);极端最低气压为967.9hpa(1969年7月29日)。
  风 6~8月多偏南风(包括东南风和西南风),频率在30~57%,以7月偏南风频率最大。其余各月偏北风(包括东北风和西北风)频率为33~585,以1月偏北风频率最大。偏东风和偏西风在各月中出现频率均较小,在5%以下。
  全年平均风速为1.6米/秒。其中以9、10月的平均风速最小,7月平均风速最大。据观测资料,历年1~7月出现最大风速的风向多偏南风,其频率在62~89%之间;8~9月最大风速的风向多偏东风,其频率分别是39%和32%;10~12月最大风速的风向多偏北风,其频率分别是65%、54%和68%。4~9月最大风速的风向常有偏西风出现,其频率约11%。
  全年出现17米/秒以上的大风日数平均约3天。不少年份无大风日,但1957年大风日最多,达14天。出现大风机率最多的月份是4、7月,平均大风日分别为0.8和0.6天,分别占全年大风总天数的30%和22%。
  第三节 灾害性天气
  一、低温
  倒春寒 每年开春后,在气温回升过程中,北方冷空气进入郴州,滞留在南岭北麓,形成连续阴雨低温天气,使旬平均气温低于该旬准平均值2℃以上,影响早稻播种育秧。1952~1989年,出现倒春寒共19年,计25次,平均0.66次/年,最多2次/年,出现在3、4月。3月下旬,4月上、中、下旬发生频率分别为44%、24%、20%、12%。
  五月低温 5月上旬日平均气温等于或小于15℃的日数连续3天以上和5月中旬日平均气温等于或小于20℃的日数连续5天以上称5月低温,影响水稻分叶和幼穗分化。1952~1989年,共出现12年,平均三年一遇。主要在5月上、中旬,一般维持4至6天,最多10天(1956年5月10~19日)。5月1~5日、13~17日、20~23日,频率分别为24%、24%、10%。
  九月寒 俗称寒露风。指秋分至寒露前后连续3天以上出现日平均气温等于或小于20℃的低温阴雨天气,影响晚稻抽穗扬花。一般出现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占79%。9月中、下旬,10月上、中旬,出现的频率分别为3%、31%、48%、14%。
  二、干旱
  市境历来多旱。据历史资料记载,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郴州大旱,江流几绝。民国23年(1934),郴州久旱不雨,成灾严重。新中国成立后,干旱仍连年不断。据郴州地区气象局1952~1988年资料统计,37年中,市境便有35年发生了程度不同的旱灾,十年九年半遇。其中小旱(连续20~39天降水量小于30毫米)十年四遇;中旱(连续40~60天降水量小于40毫米)十年三遇;大旱(连续76天以上降水量小于50毫米)十年二年半遇。按季节分,夏旱十年八遇,以1984年6月3日至7月31日持续59天未雨为最久;秋旱十年七遇,以1974年8月15日至10月19日持续66天未雨为最久;夏秋连旱十年六遇,以1986年7月14日至10月25日持续103天未雨为最久。
  三、火南风与高温天气
  1952~1988年,火南风出现56次,90%在6月下旬和7月下旬,个别出现在6月上旬(1956年),唯1966年没有出现。最久连续19天(1964年7月6~24日),10天以上的有10次,80%以上在10天以下。6月上、中、下旬,7月上、中、下旬,出现频率分别为3%、21%、31%、76%、79%、62%。
  高温天气出现在6月下旬至9月上旬,7、8月份最多,年均32天,最多68天(1963年)。连续2~4天的98次,频率为61;5~9天的45次,频率为28;长于10天的18次(其中1963年8月13日至9月5日,长达24天),频率为11。平均初日为6月19日,最早初日5月20日。
  四、暴雨 洪涝
  市境受华南静止锋的影响,春末、夏初雨量比较集中,常发生大到暴雨。1952~1988年,37年有36年(除1966)降了暴雨(日降水量50毫米以上),且一年内多次发生,年均约3次,最多年份达6次。大暴雨(日降水量100毫米以上)发生12次,十年三遇;特大暴雨(日降水量150毫米以上)发生2次,二十年一遇;洪涝19次,二年一遇。一般发生在6月份,最早出现在4月,最迟出现在8月。1983年5月23至25日,全市连降大暴雨,日降水量105.7毫米,郴江河水猛涨,使郴州至槐树下一带铁路被淹,路基冲坏。市内街道积水,车辆受阻,兴隆街附近部分单位围墙倒塌,仓库积水,物资发霉变质,直接经济损失5.7万元。
  五、冰冻 冰雹
  冰冻 市境冰冻,以轻度为主,中等次之,严重冰冻很少发生。1952~1988年,有27年出现冰冻,约十年七遇。平均持续时间为5.5天,持续7天以上的严重冰冻出现6年,约六年一遇。其中1954年12月28日至1955年1月7日,持续冰冻11天为最长。冰冻出现最早时间为11月29日(1987年),最晚为3月14日(1957年)。电线结冰最大直径为47毫米,最大重量212克/米(均为1972年2月8日)。
  冰雹 1952~1988年,市境出现冰雹的年份有14年,为十年四遇。最多的为1959年,2月19日、22日连续发生二次。其余13年每年一次。每次持续时间不足半天。冰雹出现在1~6月,以2月最多,3月次之。最大直径可达2厘米(1956年)。1981年3月29日,安和乡与郴县小溪乡五个村降雹,最大的如鸡蛋。损失谷种2.67万公斤,马铃薯180亩,草籽4000亩,倒房8间,油菜、小麦均损失很大。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