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震 地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02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地震 地陷
分类号: P315.2+2
页数: 2
页码: 50-51
摘要: 本节介绍了郴州各县志记载从公元前179年到公元1900年,郴州地区发生3级以上地震45次以及市境塌陷分布情况。
关键词: 郴州市 地震 地震运动

内容

一、地震
  据郴州各县志记载,从公元前179年到公元1900年,郴州地区发生3级以上地震45次,其中波及市境有3次。即:
  唐大历十三年(778)八月,郴州“黄岭”(今下湄桥——陷池溏一带)地震,压死数百人,震级为5~5.5级。
  明正德十二年(1517)三月,郴州西北发生3级地震,其声如雷,野鸡皆鸣。
  明崇祯十三年(1640)冬某夜,郴州地震,卧者坠地。同时,宜章、资兴、永兴、桂阳皆地震,自南而北,声如雷。国家地震局广东地震大队于1976年11月推测为5级地震。
  据湘南地震站观察记载,20世纪70年代以来,郴州地区又发生1~3.5级地震16次,其中波及郴州市的有5次。
  1973年4月3日,郴县、宜章发生3.5级地震。
  1974年8月25日,郴县西部发生1.1级地震。
  1974年8月31日,郴县西部发生1.2级地震。
  1982年2月25日,江西省龙南发生地震,波及市境。
  1987年8月2日,江西省寻邬发生地震波及市境,凡三楼以上普遍感到地动,有的家具被移动,电灯摆动。
  二、塌陷
  塌陷发生情况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构造运动的活跃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市境塌陷时有发生,且日趋严重。1976~1981年,共发生塌陷22次。1982~1987年,共发生塌陷125次。仅1987年上半年,白鹿洞(地委机关)、飞虹路(郴师附小)、梁家湾(市一造纸厂)、郴州卷烟厂扩建工地等处,就发生10余次塌陷。塌陷造成房屋开裂或倒塌,公路变形,塘水消失,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余万元。损失较大的地区和单位有:北门岭地区农业局整栋办公楼、修配车间和一栋宿舍因地面塌陷开裂,而被迫拆除;健康路市立医院,建成不到3年的门诊大楼因地面塌陷开裂而被迫重修;飞虹路郴师附小教学楼因地面塌陷开裂,学校被迫停课;三里田因地面塌陷,造成10余间房屋开裂倒塌,10余户村民被迫迁居。
  塌陷平面形态规模 单个塌陷点平面形态多为圆形,断面为漏斗形,直径一般为2~5米,最大可达34米,深度一般小于直径,最深达21米,有的潭内积水。如人民西路郴州卷烟厂扩建工程处,1982年4月塌陷直径34米,深21米,后积水成潭。白鹿洞地委大门东侧1986年12月一陷坑,直径约6米,深约1.5米,后积水成潭。由两个以上的塌陷点组成的塌陷区,其规模不等,一般方圆200米,大者长达2000米,宽500米,如龙泉塘塌陷区。
  塌陷分布规律 市境塌陷的分布具有成群分带的规律,与地质的构造密切相关。一是成群分布在地下水降落漏斗区之内,尤其是抽水井附近。如龙泉塘降落漏斗区,在长2000米、宽500米的范围内,近10年来已发生16处塌陷。北湖降落漏斗区,在长1150米、宽400米的范围内,近年来水位明显下降,发生3处塌陷。二是成群成带分布在溶洞发育、地下水丰富的北东向断裂带上。主要是欧冲~陷池溏~七一一矿北北东向断裂地下水带上和石盖塘~龙泉塘~北湖北北东向断裂地下水带上,前者有金银冲、花根冲、新桥等塌陷区,后者有三里田、北湖等塌陷区。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