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01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地质
分类号: P562.64
页数: 7
页码: 47-53
摘要: 本节介绍了郴州市的地质、地层、地理构造、岩浆岩、地震、低陷以及地质特征等情况。
关键词: 地质 区域地质 郴州市

内容

第一节 地层
  郴州市境出露的地层有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第四系。分布面积达26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6.4%,沉积总厚度达2317米。
  一、泥盆系
  泥盆系是市境最古老的地层。只见上统锡矿山组,出露于王仙岭西南侧围子湾一带。面积约0.4平方公里。上部为粉砂岩和粉砂质页岩,下部分为粉砂质灰岩、泥灰岩和钙质粉砂岩、砂质页岩互层。厚度大于46米。
  二、石炭系
  石炭系是市境分布最广泛的地层之一,出露面积约为全市面积的二分之一。由浅海相碳酸盐岩和滨海相碎屑岩所组成,沉积厚度大于900米。分下、中、上三统。下统下部是岩关阶,岩性为灰岩、云灰岩、泥质灰岩,中夹有一层厚度30米至45米的粉砂岩和钙质页岩;上部是大塘阶,岩性为灰岩、泥质灰岩、云灰岩和白云岩,中夹一层厚40米左右的含煤砂页岩(测水组)。中上统为浅海相碳酸盐岩,下部以巨厚层白云岩、云灰岩为主,偶夹不稳定的同生角砾状白云岩;上部为厚层灰岩、白云岩,产蜒类化石。
  三、二叠系
  二叠系广泛分布于市境,出露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五分之二,仅次于石炭系。由一套浅海相碳酸盐沉积和海湾相含铁锰硅质碎屑沉积所组成。沉积厚度大于333米。分上、下两统。下统下部是栖霞组,岩性为普含燧石结核或条带的灰岩和云灰岩;上部是当冲组,岩性为含铁锰硅质页岩、钙质页岩。产厚壳腕足类、瓣鳃类和菊石类等化石。上统见其下部龙潭组,岩性下段为页岩、粉砂质页岩、夹箔层状粉砂岩和砂岩,局部夹薄层状硅质岩和煤线;上段以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黑色页岩和炭质页岩,含厚0.2米的煤3~6层。
  四、侏罗系
  侏罗系只见下统,分布在苏仙岭一带,出露面积4.2平方公里。由内陆湖泊——沼泽相碎屑沉积组成。岩性为灰绿色和浅紫红色长石英砂岩、粉砂质页岩和页岩。含煤2~3层,其中中部煤层具工业价值,厚度大于200米。
  五、白垩系
  白垩系只见下统,分布于许家洞及其以北地区,出露面积约26平方公里。是一套陆相、湖泊相红色碎屑沉积。岩性为紫红色钙质、粉砂质泥岩、石英粉砂岩和红色页岩。底部有一层厚1~15米的块状砾岩。厚度大于300米。
  六、第四系
  第四系沉积厚度小,为0~52米,但分布广泛,由老到新有更新统和全新统。更新统冲积层为砾石、岩屑、砂、泥土及其混合物组成,分布于湖波江、同心桥、万华岩等地;残积层多为石炭系和二叠系灰岩风化物,岩性为红色和黄褐色亚粘土,分布于城前岭、七里洞、下湄桥等地。全新统属现代沉积,岩性为亚粘土和松散状砾石层,主要分布于郴江及其支流两岸,构成不同规模的一级阶地、河谷、坪地和宽谷。
  第二节 构造
  市境地处南岭纬向构造带中段北缘,隶属湘南东西向构造带。构造形迹纵横交错,组合极其复杂。窥其全貌,在东西向构造的基础上,尚发育有南北向构造、北西向构造、联合构造和新华夏系构造等多种构造体系或类型。
  东西向构造 东西向构造属湘南东西向构造带之宁远~桂阳东西向拗褶带东段北侧部分,是市境最古老的构造。成生于加里东期,尔后仍有活动,构造形迹分散隐蔽,不易觉察。主要有王仙岭东西向隆起带。
  南北向构造 南北向构造属耒阳~临武南北向构造带中段边缘部分。构造形迹不发育,规模较小,一般与东西向构造呈反接横跨复合,也有被新华夏系所包容。比较明显的有五盖山~王仙岭~偷营山复背斜,秀峰墟南北向压性断裂、焦冲压性断裂等。
  新华夏系构造 新华夏系构造属湘东新华夏隆起带次级构造一部分。该类型构造具有褶皱断裂发育,波及面广,线性清楚,规模宏大的特点。主要形迹有北东向的香山坪~船洞断裂带、金银冲~华塘复式背斜、安和~笔架岭复式背斜、金银冲~鹿岭下压性断裂、杉山岭~柏树下压性断裂、中同心~奄堂背压性断裂等。
  联合构造 分布于市境东郊一带,长20公里,宽2~5公里。主要构造形迹有焦冲~船洞弧形分枝向斜、郴州弧形分枝背斜、苏仙岭弧形向斜、白沙岭~磨心塘弧形背斜及其压扭性断层、下湄桥弧形向斜及其压扭性断层、四普庄~五里堆弧形压扭性断层等。
  北西向构造 市境北西向构造较为发育,具有以压性断裂为主,疏密相间,小褶皱点缀其间和成群出现的特点。主要分布在金银冲、增湖岭两地,分别组成区域性的柿竹园~金银冲北西向构造带和樟市~石盖塘北西向构造带。
  第三节 岩浆岩
  市境岩浆活动频繁,有两期四次侵入体,即印支期第一次、第二次和燕山早期第二次、第三次侵入体。目前已发现有规模大小不等的岩体22个,集中分布在杉山岭、王仙岭和新田岭等地,出露面积9.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4%。岩石类型以酸性花岗岩为主,次为碱性正长岩和基性煌斑岩。
  一、印支期第一次侵入体
  该次侵入体是市境最主要的岩浆侵入体。目前已发现的有新田岭、王仙岭、槐树下和栏牛岭岩体等4个,均是侵位于石炭系和泥盆系岩层中的花岗岩。
  新田岭岩体 位于市境西南部新田岭境内,是一个多次岩浆活动形成的大复式岩体。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和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由条纹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和角闪石等矿物组成。
  该岩体的内外接触带有云英岩化、矽卡岩化、大理岩化和白钨矿化、辉钼矿化、方铅矿化等多种蚀变矿化现象,局部地段矿化强烈时,形成较大的工业矿床,如新田岭钨矿、秀峰钼矿等。因此,矽卡岩化灰岩和矽卡岩常是市区良好的找矿标志。
  王仙岭岩体 位于市境东南部王仙岭境内,是一个多次岩浆活动形成的岩株状岩体。整个岩体呈正地形突出地表,主峰陡峻,最高海拔993米,相对高差700米。岩性为电气石黑云母花岗岩。主要造岩矿物有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白云母、电气石等。
  槐树下岩体 位于槐树下车站附近,岩性为斑状电气石黑云母花岗岩。
  栏牛岭岩体 位于新田岭村北西2公里处,岩性为细粒花岗岩。主要造岩矿物是微斜长石、更钠长石、石英、白云母、黑云母。
  二、印支期第二次侵入体
  目前仅见岩体一个,位于新田岭村西侧,呈小岩枝侵位于石炭系下统灰岩中,岩性为细粒花岗岩。
  三、燕山期第二次侵入体
  该次侵入体均为侵位于下石炭统岩层中的浅成小岩体。按岩性有云斜煌岩和煌斑岩两种类型。
  煌斑岩体 分布于市境西南部新田岭一带,有芒头岭、狮子岭、活佛坳3个岩体。岩性为煌斑岩,具斑状结构,斑晶为斜长石和角闪石。
  云斜煌岩体 分布于市境西南部狮子岭和下凤陈家两地,岩性为云斜煌岩。主要造岩矿物有斜长石、黑云母、石英、磁铁矿、角闪石等。
  四、燕山期第三次侵入体
  该次侵入体集中分布在杉山岭、金银冲一带,目前发现有11个岩体,均呈岩株、岩盘、岩豆产出的碱性正长岩类。
  正长岩体 组成矿物以条纹长石为主,为肉红色至棕红色的正长岩。张家冲、白石岩、黑石冲、稠下坪4个岩体均属这一类型。
  钛榴石正长岩体 含钛榴石为其特征矿物,岩性为肉红色的钛榴石正长岩。杉山岭岩体属这一类型。
  石英正长岩体 组成矿物以含较多的石英和钾长石为特征,岩性为灰白色至肉红色的石英正长岩。金银冲岩体属这一类型。
  正长斑岩体 以具斑状结构,含正长石斑晶为特征。圣公庙、坳上罗家、双秀亭1号、2号、3号等5个小岩体均属这一类型。
  燕山早期第三次正长岩类侵入体的内外常见钾长石化、矽卡岩化、大理岩化和白钨、铝锌矿化等多种蚀变矿化现象,局部地段矿化强烈时,可形成工业矿床,如金银冲铜多金属矿,杉山岭钾长石矿。
  第四节 地震 地陷
  一、地震
  据郴州各县志记载,从公元前179年到公元1900年,郴州地区发生3级以上地震45次,其中波及市境有3次。即:
  唐大历十三年(778)八月,郴州“黄岭”(今下湄桥——陷池溏一带)地震,压死数百人,震级为5~5.5级。
  明正德十二年(1517)三月,郴州西北发生3级地震,其声如雷,野鸡皆鸣。
  明崇祯十三年(1640)冬某夜,郴州地震,卧者坠地。同时,宜章、资兴、永兴、桂阳皆地震,自南而北,声如雷。国家地震局广东地震大队于1976年11月推测为5级地震。
  据湘南地震站观察记载,20世纪70年代以来,郴州地区又发生1~3.5级地震16次,其中波及郴州市的有5次。
  1973年4月3日,郴县、宜章发生3.5级地震。
  1974年8月25日,郴县西部发生1.1级地震。
  1974年8月31日,郴县西部发生1.2级地震。
  1982年2月25日,江西省龙南发生地震,波及市境。
  1987年8月2日,江西省寻邬发生地震波及市境,凡三楼以上普遍感到地动,有的家具被移动,电灯摆动。
  二、塌陷
  塌陷发生情况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构造运动的活跃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市境塌陷时有发生,且日趋严重。1976~1981年,共发生塌陷22次。1982~1987年,共发生塌陷125次。仅1987年上半年,白鹿洞(地委机关)、飞虹路(郴师附小)、梁家湾(市一造纸厂)、郴州卷烟厂扩建工地等处,就发生10余次塌陷。塌陷造成房屋开裂或倒塌,公路变形,塘水消失,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余万元。损失较大的地区和单位有:北门岭地区农业局整栋办公楼、修配车间和一栋宿舍因地面塌陷开裂,而被迫拆除;健康路市立医院,建成不到3年的门诊大楼因地面塌陷开裂而被迫重修;飞虹路郴师附小教学楼因地面塌陷开裂,学校被迫停课;三里田因地面塌陷,造成10余间房屋开裂倒塌,10余户村民被迫迁居。
  塌陷平面形态规模 单个塌陷点平面形态多为圆形,断面为漏斗形,直径一般为2~5米,最大可达34米,深度一般小于直径,最深达21米,有的潭内积水。如人民西路郴州卷烟厂扩建工程处,1982年4月塌陷直径34米,深21米,后积水成潭。白鹿洞地委大门东侧1986年12月一陷坑,直径约6米,深约1.5米,后积水成潭。由两个以上的塌陷点组成的塌陷区,其规模不等,一般方圆200米,大者长达2000米,宽500米,如龙泉塘塌陷区。
  塌陷分布规律 市境塌陷的分布具有成群分带的规律,与地质的构造密切相关。一是成群分布在地下水降落漏斗区之内,尤其是抽水井附近。如龙泉塘降落漏斗区,在长2000米、宽500米的范围内,近10年来已发生16处塌陷。北湖降落漏斗区,在长1150米、宽400米的范围内,近年来水位明显下降,发生3处塌陷。二是成群成带分布在溶洞发育、地下水丰富的北东向断裂带上。主要是欧冲~陷池溏~七一一矿北北东向断裂地下水带上和石盖塘~龙泉塘~北湖北北东向断裂地下水带上,前者有金银冲、花根冲、新桥等塌陷区,后者有三里田、北湖等塌陷区。
  第五节 城区工程地质
  一、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郴州市城区出露的岩石、土层主要有石炭纪、二叠纪灰岩、砂页岩和第四纪红土、碎石土、砂砾石等。
  灰岩 是城区基岩分布最广的岩石,沉积厚度近一千米。但地表出露少,多被土层覆盖。灰岩结构致密,质地坚硬,强度较高,承载力大于30兆帕斯卡。但在岩溶作用发育地段,地基稳定性差,往往产生塌陷。
  砂页岩 以砂岩为主,多分布在城区边缘的苏仙岭、桂门岭、铜坑湖、杉山岭一带。其质地坚硬,抗压强度大,区域稳定性好。但砂页岩分布区地面起伏大,平整困难;页岩厚度大、风化强烈的地段,易产生滑坡。
  红土碎石土层 多分布在城区地势较低的国庆路、燕泉路、人民路、飞虹路、中山东街、中山西街等主要街道两旁,厚度5~20米,最厚达40余米,系灰岩风化产物。其土层结构致密,含水量低,有较大的抗压强度,一般呈硬塑~可塑状态,允许承载力为150~200千帕斯卡。但这种土层的下部接近基岩处,有的地段含水量增加,土质变软,呈软塑~流塑状态,允许承载力一般只有100千帕斯卡。
  砂砾石夹粘质土 多分布在河流两岸的阶地地段,厚1~10米不等。土层结构复杂,岩性变化大,允许承载力不均匀,一般为100~300千帕斯卡。
  二、地基稳定性分区
  根据岩土工程地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和地貌状况等因素,城区地基有稳定区、较稳定区、稳定性不均匀区和极不稳定区4种类型。
  稳定区 即砂页岩分布区。主要位于苏仙岭~东塔岭、骆仙岭~桂门岭、鸡嘴桥~温泉~陷池塘等山脊地带,海拔一般200~250米,最高苏仙岭主峰达525.8米。其地表土层不厚,基岩裸露面广,岩石坚硬,承载力大,稳定性好。但地势高,地面起伏大,岩层风化裂隙发育,过陡的人工边坡易产生滑动。
  较稳定区 即灰岩分布区。位于人民东路、中山南街、中山北街、中山东街、中山西街、文化路、北湖路、解放路、七里洞等地,海拔150~200米,高差50米左右。地表多被红土覆盖,厚5~20米。大部分地段地势开阔平坦,岩土承载力较大,岩溶不发育,地下水位较深。稳定性仅次于砂页岩区,是城区良好的建筑场地。
  稳定性不均匀区 位于高湾、三里田、东风广场、火车站、白鹿洞、下湄桥等地。该区海拔140~180米,地表全为第四纪红土或冲积层覆盖,覆盖厚度由几米到几十米,变化很大。有些地势低洼的地方,地下水位浅,且区域水位在不断下降,断层多,岩溶发育,土层承载力变化大,地面稳定性不均匀。目前已发现零星的塌陷点多处,且有由点向面发展的趋势。因此,在该区不经工程地质勘察,不宜做高层建筑场地,建筑一般建筑物也应了解地基的工程地质情况。
  极不稳定区 位于地势低洼、岩溶发育、地下水丰富的“抽水漏斗”区内,如龙泉塘、北湖、白鹿洞、龙船头、梁家湾等地。这些地段断裂构造发育,浅部溶洞多,土层薄而软,地下水位浅,抽水后水位下降,流速增大,极易产生局部地面塌陷,因而地面稳定性极差。20世纪80年代,已有多处发生地面塌陷,有的造成房屋变形倒塌,路面开裂,水塘干涸,田地毁废,这种现象目前仍时有发生。因此,这些地区不宜做建筑场地。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