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地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010
颗粒名称: 第一篇 地理
分类号: K291/297.64
页数: 32
页码: 39-70
摘要: 本篇包括七章,分别介绍了郴州市的地理位置、地质特点、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水文历史、土壤植被以及自然资源等。
关键词: 地方志 郴州市

内容

第一篇 地理
  第一章 建置
  第一节 市域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郴州地区中部,南岭中段骑田岭北麓。地理坐标:东经112°53′58″~113°07′22″,北纬25°38′20″~25°55′29″。四周均与郴县邻接。京广铁路和公路107国道纵贯市境,北到省会长沙市322公里,南至广州市374公里。全市总面积277平方公里。是郴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为历代郡、州、军、路、府、区和县治所。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共郴州地区委员会、郴州地区行政公署(专员公署)所在地。中共郴县委员会、郴县人民政府亦驻市内。
  市域变动频繁。1959年11月,郴州市从郴县析出建立县级市时,市辖原郴县郴州市和郴县市郊、板桥、马头岭人民公社,面积750平方公里。1960年1月,郴县坳上公社唐家湾、走马岭生产大队划入,面积增加到785平方公里。1961年5月,板桥、大奎上、东波、塘溪、马头岭、和平公社和槐树下公社的唐家湾、走马岭生产大队划归郴县。1962年5月,郴县坳上公社田家湾生产大队划入,市域面积减至203.5平方公里。1963年5月,市改镇,市郊、许家洞农村公社的大部分区域和槐树下公社全部划归郴县,镇域面积为54.7平方公里。1965年8月,郴县市郊、许家洞农村公社划归郴州镇,面积增加到210平方公里。1979年7月,郴县安和公社塘尾生产大队划入;1984年4月,郴县安和公社划入,市域面积增加到277平方公里。
  第二节 沿革
  秦 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始置郴县,隶长沙郡。市境为郴县属地(直到建市前均同)。
  西汉 高祖五年(前202),析长沙郡南部诸县,置桂阳郡,治郴城。郴县隶荆州桂阳郡。
  新莽 始建国元年(公元9),改桂阳郡为南平郡,郴县为宣凤县。郡治迁南平亭(今耒阳市)。
  东汉 光武帝建武元年(25),南平郡复为桂阳郡,宣凤县复为郴县,隶荆州桂阳郡。建武中,郡治还郴城。
  三国 建置同东汉。郴县隶吴国荆州桂阳郡。
  两晋 仍为郴县,隶桂阳郡。
  南北朝 梁初置郴州,郴州之名始于此。不久即废,复为桂阳郡。郴县隶衡州桂阳郡。
  隋 文帝开皇九年(589),改桂阳郡为郴州。炀帝大业三年(607),复为桂阳郡。大业十二年(616),复为郴州。大业十三年,改郴州为桂阳郡。郴县隶潭州桂阳郡。
  唐 高祖武德五年(622),改桂阳郡为郴州。武德七年,复为桂阳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复称郴州。昭宗天祐元年(904),改郴州为郴州桂阳郡。唐代,郡、州和郴县先后隶潭州、江南道、江南西道、潭州。
  五代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改郴州桂阳郡为郴州。后晋高祖天福元年(936),因避庙讳,改郴州为敦州,郴县为敦化县。后汉隐帝乾祐三年(950),复为郴州和郴县。五代时,郡、州、县均隶潭州。
  宋 北宋太祖乾德元年(963),置郴州军,上隶荆湖南路。郴县属之。
  元 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郴州军为郴州,郴县为郴阳县。至元十四年置郴州路,郴阳县属之。元代先后隶岭北湖南路、湖广行中书省、湖南道。
  明 太祖洪武元年(1368),改郴州路为郴州府。洪武九年,裁郴阳县,改郴州府为郴州直隶州,隶湖广行省。郴城始称“在城里”。
  清 建置同明。先后隶湖广行省、湖南省。
  中华民国 民国2年(1913)9月,废郴州直隶州,划州直辖地置郴县,隶衡永郴桂道。县城“在城里”改为“在城区”。翌年,郴县隶衡阳道。民国11年,湖南废道制,郴县直隶湖南省。民国19年2月,实行区域自治,“在城区”改为“第一自治区”。民国27年12月,设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治郴县。是年,撤区并乡,第一自治区改为“在城镇”。民国29年4月,第八行政督察区改为湖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治“在城镇”。民国34年11月,“在城镇”改为升平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7日,郴县解放。是年11月,改升平镇为城关区。1950年3月,城关区改为郴县第一区。1952年1月,第一区复为城关区。1953年4月,城关区改为城关镇。1958年8月,改郴县城关镇为郴县郴州市。1959年11月7日,建立湖南省郴州市,隶属郴县专区。1963年5月,郴州市改为郴县郴州镇,仍为县级建置,隶属郴州专区。197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恢复郴州市。
  第三节 行政区划
  清末,在城里辖上南隅、下南隅、东隅、西隅4个隅和附郭北湖里、四普庄、教场背、白鹿洞、七里洞、方头、石头凸、鹧鸪坪、三里田、塘下洞、曹家坪等11个村。
  民国2年(1913),在城区设上南隅、下南隅、正南隅、东隅、西隅5个隅。民国24年,第一自治区5隅分别改为南通镇、北达镇、西就镇、东成镇、中兴镇5个镇。镇下设31个保。
  民国27年,5个镇合并为在城镇,下设20个保。
  民国36年,升平镇下设12个保,202个甲。
  1949年11月,城关区辖12个保。1950年3月,实行民主建政,废除保甲制度,第一区设立文化路、火车站、民主街、裕后街、东街、西街等6个居民委员会。是年7月,城东乡、城西乡划入第一区管辖。
  1952年2月,郴县调整行政区划,城关区辖地不变,城东乡、城西乡调整为龙门池、白鹿洞、燕泉3个乡。
  1956年5月,郊区3个乡合并为环城乡,由县直辖。城关镇直辖6个居民委员会。
  1958年6月,撤销环城乡,该乡原17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划归城关镇,焦冲农业生产合作社划归许家洞乡。8月29日,成立郴县郴州市,辖原城关镇和许家洞乡。9月,郴县郴州市设立市郊人民公社,辖原环城乡和许家洞乡。
  1959年11月,建立湖南省郴州市,辖原郴县郴州市城区6个居民委员会和市郊、板桥、马头岭3个农村人民公社。
  1960年6月,建立五岭、北湖、东波3个城市人民公社。全市共辖6个人民公社。
  1961年2月,调整公社规模。全市划分为五岭、北湖、天堂、东波4个城市人民公社和板桥、大奎上、塘溪、市郊、许家洞、槐树下、马头岭、和平8个农村人民公社。5月,板桥、大奎上、东波、塘溪、马头岭、和平6个人民公社和槐树下人民公社的唐家湾、走马岭生产大队划归郴县。同时撤销槐树下公社,并入市郊公社。9月,天堂公社并入许家洞公社,全市共辖五岭、北湖2个城市人民公社和市郊、许家洞2个农村人民公社。
  1962年5月,市郊公社因郴县坳上公社田家湾大队划入,分设为市郊、槐树下2个农村人民公社。
  1963年4月,市郊、许家洞2个公社大部分区域和槐树下公社全部划归郴县。市内城区行政区划调整为五岭、北湖、许家洞3个办事处,并保留人民公社名称。郊区成立以蔬菜生产为主的郴江人民公社。
  1965年5~8月,郴县市郊、许家洞公社先后划入镇内,分别与郴江公社和许家洞办事处合并,改名为市郊、许家洞人民公社。
  1978年3月,市郊公社分设为市郊、郴江2个人民公社。12月,撤销五岭、北湖2个办事处(城市人民公社),设立相当公社一级的南塔区、红卫区、北湖区。析许家洞公社的城镇部分,设立许家洞区。
  1980年11月,南塔、红卫、北湖、许家洞4个区,分别改称为街道办事处。1982年3月,红卫街道办事处改名为人民路街道办事处。
  1983年4月,许家洞街道办事处与许家洞人民公社合并为许家洞镇,北湖街道办事处分设为北湖、下湄桥2个街道办事处,并划北湖、南塔街道办事处的部分境域,新设苏仙岭街道办事处。
  1984年3月,撤销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市郊和郴江公社分别改为市郊、郴江乡。各乡、镇以下的生产大队、生产队分别改为村和组。4月,郴县安和人民公社划入,8月,改为安和乡。
  1989年,全市辖南塔、人民路、苏仙岭、北湖、下湄桥5个街道办事处和市郊、郴江、安和3个乡及许家洞镇,共设59个居民委员会,772个居民小组和40个村,371个村民小组。
  第四节 乡镇 街道办事处
  一、郴江乡
  位于城区四周。东北与许家洞镇接壤,西面与郴县华塘镇为邻,东、南、北三面均与市郊乡交界,面积55平方公里。辖七里洞、三里田、龙门池、白鹿洞、官庄坪、下湄桥、渔场、同心桥、高壁、梨树山10个村,95个村民小组,6005户,19897人。乡人民政府驻国庆南路。
  郴江乡辖区原属市郊人民公社。1963年4月,析市郊公社7个蔬菜大队组建郴江人民公社。1965年8月,撤销郴江公社建制,仍归并市郊公社。1978年3月,重建郴江公社,辖龙门池、三里田、白鹿洞、渔场、下湄桥、官庄坪6个生产大队。1981年11月,市郊公社七里洞生产大队划入郴江公社。1984年3月,郴江公社改为郴江乡。同月,市郊乡高壁村两江口、同心桥、陈家、邱家4个村民小组与下湄桥村析出的鸡嘴桥村民小组,组建成同心桥村,划入郴江乡。1987年10月,市综合农场撤销,改为梨树山村,划入郴江乡。1988年8月,市郊乡高壁村划入郴江乡。
  郴江乡为全市主要副食品生产基地,有耕地5902亩(含市蔬菜科学研究所49亩)。
  1989年,生产蔬菜2.25万吨,水果222吨,生猪出栏1.13万头,肉鸡24.68万只,鲜鱼407吨。有乡办企业14家,村办企业52家。社会总产值5529万元,居郴州地区乡镇之首。
  二、市郊乡
  位于城区及郴江乡四周。东与许家洞镇、郴县香山坪乡相连,南与郴县坳上乡、小溪乡接壤,西与安和乡、郴县荷叶坪乡毗邻,北与郴县马头岭乡交界,面积81.1平方公里。辖长冲铺、卜里坪、铜坑湖、杉山岭、欧冲、骆仙铺、城前岭、长冲、塘尾、槐树下、海泉、锁石桥12个村,110个村民小组,3650户,13715人。乡人民政府驻国庆北路。
  市郊乡始建于1958年9月,原为郴县市郊人民公社,隶属郴县郴州市,辖许家洞、梨树山、城前岭、高壁、铜坑湖、新桥、燕泉7个生产大队。1960年1月,郴县坳上公社唐家湾和走马岭生产大队划入市郊公社,生产大队增至9个。1961年2月,市内调整行政区划,市郊公社辖区调整为七里洞、城前岭、长冲、高壁、骆仙铺、下湄桥、杉山岭、卜里坪、官庄坪、同心桥、铜坑湖、长冲铺、龙门池、三里田、白鹿洞15个生产大队。1962年5月,郴县坳上人民公社田家湾生产大队划入市内,市郊人民公社划分为市郊、槐树下2个人民公社。1963年4月,市郊人民公社划归郴县。1965年5月,市郊公社复归郴州镇,与郴江公社合并,定名为市郊人民公社。1978年,仍分为市郊、郴江2个人民公社。市郊公社辖长冲铺、卜里坪、杉山岭、欧冲、高壁、骆仙铺、城前岭、七里洞、槐树下、梨树山、铜坑湖11个生产大队。是年底,槐树下大队析为槐树下、海泉生产大队,梨树山大队析为梨树山、锁石桥生产大队,城前岭大队析为城前岭、长冲生产大队。1979年7月,郴县安和公社塘尾生产大队划入市郊公社。1980年2月,梨树山大队析出,组建为市综合农场。1981年11月,七里洞大队划归郴江公社。1984年3月,市郊人民公社改为市郊乡。1988年8月,高壁村划归郴江乡。
  市郊乡为市内水稻、油茶主要产区之一,有耕地13175亩。1989年,生产粮食6786吨,茶油114吨,水果104吨,生猪出栏9822头。有乡办企业7家,村办企业16家。社会总产值1583万元。
  三、安和乡
  位于市境西南部。东南西三面分别与郴县小溪乡、江口乡、保和乡、华塘镇接壤,北面与市郊乡相连,面积60.58平方公里。辖下塘、坦山、安和、下凤、张家坪、雷大桥、增湖、新田岭、礼家洞、大树下10个村,109个村民小组,2832户,10860人。乡人民政府驻安和墟,距市中心16公里。
  安和乡始建于1950年3月,隶属郴县华塘区。1958年,安和乡建制撤销,并入华塘公社。1961年3月,复从华塘公社析出,建立安和人民公社,辖礼家洞、新田岭、秀峰、坦山、下塘、安和、下凤、雷大桥、增湖、塘尾10个生产大队。1966年,秀峰生产大队改为大树下生产大队。1979年7月,塘尾生产大队划归郴州市市郊公社。1980年4月,安和生产大队分为安和、张家坪2个生产大队。1984年4月,郴县安和公社划入郴州市。
  8月,改为安和乡。
  安和乡为市内水稻、油茶主要产区之一,有耕地面积13003亩。1989年,生产粮食5259吨,生猪出栏5644头。有乡办、村办企业13家。社会总产值914万元。境内有万华岩风景旅游区,座落在坦山村。
  四、许家洞镇
  位于市境东北部。东北西三面分别与郴县板桥、五里牌、马头岭乡接壤,南面与郴江、市郊乡相连,面积60.32平方公里。辖茅塘、煤矿、许家洞3个居民委员会和焦冲、何家、袁家、许家洞、联盟、天堂、清泉、黄草8个村,58个居民小组,57个村民小组,共4788户,18206人。镇人民政府驻许家洞,距市中心15公里。
  1950年3月,始设许家洞乡,属郴县栖凤渡区。1958年,许家洞乡建制撤销,并入市郊公社。1961年2月,从市郊公社析出,建立许家洞人民公社。1961年9月,天堂城市公社撤销,并入许家洞公社。1963年4月,许家洞公社析出许家洞、天堂2个生产大队及4个居民委员会,组建许家洞城市人民公社,隶属郴州镇,许家洞农村公社划归郴县。1965年8月,郴县许家洞公社复划入郴州镇,与许家洞城市公社合并,组建为许家洞人民公社,辖焦冲、马岭、黄草、清泉、天堂、联盟、许家洞7个生产大队及4个居民委员会。1978年12月,析出4个居民委员会组建许家洞区。1980年,许家洞区改称为许家洞街道办事处。1983年4月,许家洞公社与许家洞街道办事处合并,组建为许家洞镇。
  许家洞镇为市内粮食、油茶、竹木主要产区之一,有耕地7312亩。1989年,生产粮食3002吨,茶油55吨,生猪出栏3133头。有镇、村办企业24个。社会总产值843万元。境内喻家寨、黄草为待开发风景旅游区。国营七一一矿、许家洞煤矿驻境内,是全市的工矿区。
  五、南塔街道办事处
  位于城区东南部。东起京广铁路,南至南塔岭,西界陈家巷,北达北门岭。辖东门口、北街、龙骨井、南街、裕后街、南关上、扎上街、东街、曹家坪、栏杆塘10个居民委员会,153个居民小组,7283户,23282人。办事处机关驻中山南街。
  南塔辖区的绝大部分,为郴州古城区。1960年,为五岭城市人民公社辖地的一部分。
  1978年12月,五岭公社撤销,析为南塔、红卫2个区。南塔区辖南关上、裕后街、扎上街、南街、东街、北街、龙骨井、东门口8个居民委员会。1980年11月,改为南塔街道办事处。1983年4月,增设曹家坪居民委员会。1988年5月,又增设栏杆塘居民委员会。
  南塔辖区为历代郡、州、县治所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为郴州地区行政公署驻地,并曾为中共郴州地方委员会所在地。境内古迹有南塔及桂阳峤道。1988年,在东塔岭建有湘南起义纪念碑。
  六、人民路街道办事处
  位于城区西南。东起北门岭、陈家巷,南至香花路,西接七里大道、工业大道,北连同心路、健康路。辖国庆路、北湖路、人民东路、人民西路、飞机坪、文化路、西街、和平路、燕泉路、五里堆、筑路机械厂、七四二九工厂、七四五一工厂、四○八队、三○二队、燕泉井16个居民委员会,165个居民小组,17758户,60337人。办事处机关驻北湖路。
  民国时期,人民路辖区的大部分为郊区农村。新中国成立后,该辖区内先后建成国庆路、人民路、东风路、燕泉路几条主要街道,成为新城区。1960年,为五岭城市人民公社辖地。1978年12月,从五岭人民公社析出,成立红卫区,辖西街、五里堆、解放南路、解放中路、建设路、红卫西路6个居民委员会。1980年11月,红卫区改称红卫街道办事处。1982年3月,又改为人民路街道办事处。1983年4月,人民路办事处辖国庆路、北湖路、人民东路、人民西路、飞机坪、文化路、西街、和平路、燕泉路、五里堆、筑路机械厂、东湾、田家湾、四○八队14个居民委员会。1984年4月,三里田村燕泉村民小组菜农转为城市居民,划入人民路办事处,增设燕泉井居民委员会。是月,又增设三○二队居民委员会。
  人民路辖区为全市行政、金融、商业中心。中共郴州市委、郴州市人民政府均驻该区。国家郴州体育训练基地也建于此。境内主要名胜有北湖公园、义帝陵、剑泉等。
  七、北湖街道办事处
  位于城区北部。东起廖家湾,南接健康路,西至同心桥,北抵环城路。辖解放里、胜利里、陈家湾、四普庄、解放路、建设里、升平路、孔家塘、桂门岭、马家坪、北湖路、健康路、同心桥、飞虹桥14个居民委员会,184个居民小组,10029户,34093人。办事处机关驻建设里。
  民国时期,北湖辖区为郊区农村。粤汉铁路通车后,始建火车站。新中国成立后,辟为新城区。1960年6月,始设北湖城市人民公社,辖火车站、马家坪、白鹿洞、下湄桥、天许、天堂、许家洞7个分社。1961年3月,北湖公社析为北湖、天堂2个城市人民公社。北湖公社辖火车站、白鹿洞、马家坪、下湄桥4个分社。是年9月,撤销城市分社,设马家坪、建设里、下湄桥、解放里、胜利里、解放路、升平街7个居民委员会。1978年12月,北湖人民公社改称北湖区,辖解放北路、建设里、车站路、马家坪、胜利里、解放里、潘家湾、北湖、下湄桥、石马洞10个居民委员会。1983年4月,析出下湄桥、石马洞居委会,设下湄桥街道办事处。北湖街道办事处辖解放里、胜利里、陈家湾、四普庄、解放路、建设里、升平路、孔家塘、桂门岭、马家坪、北湖岭、健康路、同心桥13个居民委员会。1989年8月,增设飞虹桥居民委员会。
  北湖辖区系全市对外交通和商业批发中心。郴州火车站和郴州地区百货站、五金站、纺织品站等商业批发机构均设于此。
  八、苏仙岭街道办事处
  位于城区东部。东起苏仙岭,南至石榴湾,西接京广铁路,北抵环城桥。辖石榴湾、苏仙桥、六角亭、高山背、龙船头、白鹿洞和驻郴县境内红旗造纸厂、桥口氮肥厂、驻资兴市境内水电工程八局9个居民委员会,137个居民小组,6856户,29524人。办事处机关驻龙船头。
  苏仙岭辖区原为郊区农村,建市后辟为新城区。1983年4月,以南塔、北湖街道办事处析出的部分境域,设苏仙岭街道办事处。
  苏仙岭辖区为市内文化教育中心。境内有著名的苏仙岭风景区、电视差转台和郴州师专、郴州电视大学、郴州教师进修学院、郴州师范、郴州市第一中学、郴州工业技术学校、郴州市第一职业中学等19所学校。中共郴州地委、中共郴县县委、郴县人民政府均驻该区境内。
  九、下湄桥街道办事处
  位于城区西北部。东起官庄坪,南接同心桥,西至温泉,北达梁家湾。辖下湄桥、印刷机械厂、棉纺厂、石马洞、新桥、梁家湾、工业大道7个居民委员会,75个居民小组,4463户,15201人。办事处机关驻工业大道。
  境内原系郊区农村,1958年后辟为新城区。1983年4月,由北湖街道办事处析出下湄桥、石马洞居委会,设下湄桥街道办事处。辖下湄桥、通用机械厂、棉纺厂、石马洞、新桥、梁家湾6个居民委员会。1988年4月,下湄桥村第一村民小组菜农转为居民,划入该办事处,增设工业大道居民委员会。
  下湄桥辖区为市工业区之一,以轻纺、化工工业为主。有郴州黄麻纺织厂、地区棉纺厂等中型企业。
  第二章 地质
  第一节 地层
  郴州市境出露的地层有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第四系。分布面积达26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6.4%,沉积总厚度达2317米。
  一、泥盆系
  泥盆系是市境最古老的地层。只见上统锡矿山组,出露于王仙岭西南侧围子湾一带。面积约0.4平方公里。上部为粉砂岩和粉砂质页岩,下部分为粉砂质灰岩、泥灰岩和钙质粉砂岩、砂质页岩互层。厚度大于46米。
  二、石炭系
  石炭系是市境分布最广泛的地层之一,出露面积约为全市面积的二分之一。由浅海相碳酸盐岩和滨海相碎屑岩所组成,沉积厚度大于900米。分下、中、上三统。下统下部是岩关阶,岩性为灰岩、云灰岩、泥质灰岩,中夹有一层厚度30米至45米的粉砂岩和钙质页岩;上部是大塘阶,岩性为灰岩、泥质灰岩、云灰岩和白云岩,中夹一层厚40米左右的含煤砂页岩(测水组)。中上统为浅海相碳酸盐岩,下部以巨厚层白云岩、云灰岩为主,偶夹不稳定的同生角砾状白云岩;上部为厚层灰岩、白云岩,产蜒类化石。
  三、二叠系
  二叠系广泛分布于市境,出露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五分之二,仅次于石炭系。由一套浅海相碳酸盐沉积和海湾相含铁锰硅质碎屑沉积所组成。沉积厚度大于333米。分上、下两统。下统下部是栖霞组,岩性为普含燧石结核或条带的灰岩和云灰岩;上部是当冲组,岩性为含铁锰硅质页岩、钙质页岩。产厚壳腕足类、瓣鳃类和菊石类等化石。上统见其下部龙潭组,岩性下段为页岩、粉砂质页岩、夹箔层状粉砂岩和砂岩,局部夹薄层状硅质岩和煤线;上段以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黑色页岩和炭质页岩,含厚0.2米的煤3~6层。
  四、侏罗系
  侏罗系只见下统,分布在苏仙岭一带,出露面积4.2平方公里。由内陆湖泊——沼泽相碎屑沉积组成。岩性为灰绿色和浅紫红色长石英砂岩、粉砂质页岩和页岩。含煤2~3层,其中中部煤层具工业价值,厚度大于200米。
  五、白垩系
  白垩系只见下统,分布于许家洞及其以北地区,出露面积约26平方公里。是一套陆相、湖泊相红色碎屑沉积。岩性为紫红色钙质、粉砂质泥岩、石英粉砂岩和红色页岩。底部有一层厚1~15米的块状砾岩。厚度大于300米。
  六、第四系
  第四系沉积厚度小,为0~52米,但分布广泛,由老到新有更新统和全新统。更新统冲积层为砾石、岩屑、砂、泥土及其混合物组成,分布于湖波江、同心桥、万华岩等地;残积层多为石炭系和二叠系灰岩风化物,岩性为红色和黄褐色亚粘土,分布于城前岭、七里洞、下湄桥等地。全新统属现代沉积,岩性为亚粘土和松散状砾石层,主要分布于郴江及其支流两岸,构成不同规模的一级阶地、河谷、坪地和宽谷。
  第二节 构造
  市境地处南岭纬向构造带中段北缘,隶属湘南东西向构造带。构造形迹纵横交错,组合极其复杂。窥其全貌,在东西向构造的基础上,尚发育有南北向构造、北西向构造、联合构造和新华夏系构造等多种构造体系或类型。
  东西向构造 东西向构造属湘南东西向构造带之宁远~桂阳东西向拗褶带东段北侧部分,是市境最古老的构造。成生于加里东期,尔后仍有活动,构造形迹分散隐蔽,不易觉察。主要有王仙岭东西向隆起带。
  南北向构造 南北向构造属耒阳~临武南北向构造带中段边缘部分。构造形迹不发育,规模较小,一般与东西向构造呈反接横跨复合,也有被新华夏系所包容。比较明显的有五盖山~王仙岭~偷营山复背斜,秀峰墟南北向压性断裂、焦冲压性断裂等。
  新华夏系构造 新华夏系构造属湘东新华夏隆起带次级构造一部分。该类型构造具有褶皱断裂发育,波及面广,线性清楚,规模宏大的特点。主要形迹有北东向的香山坪~船洞断裂带、金银冲~华塘复式背斜、安和~笔架岭复式背斜、金银冲~鹿岭下压性断裂、杉山岭~柏树下压性断裂、中同心~奄堂背压性断裂等。
  联合构造 分布于市境东郊一带,长20公里,宽2~5公里。主要构造形迹有焦冲~船洞弧形分枝向斜、郴州弧形分枝背斜、苏仙岭弧形向斜、白沙岭~磨心塘弧形背斜及其压扭性断层、下湄桥弧形向斜及其压扭性断层、四普庄~五里堆弧形压扭性断层等。
  北西向构造 市境北西向构造较为发育,具有以压性断裂为主,疏密相间,小褶皱点缀其间和成群出现的特点。主要分布在金银冲、增湖岭两地,分别组成区域性的柿竹园~金银冲北西向构造带和樟市~石盖塘北西向构造带。
  第三节 岩浆岩
  市境岩浆活动频繁,有两期四次侵入体,即印支期第一次、第二次和燕山早期第二次、第三次侵入体。目前已发现有规模大小不等的岩体22个,集中分布在杉山岭、王仙岭和新田岭等地,出露面积9.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4%。岩石类型以酸性花岗岩为主,次为碱性正长岩和基性煌斑岩。
  一、印支期第一次侵入体
  该次侵入体是市境最主要的岩浆侵入体。目前已发现的有新田岭、王仙岭、槐树下和栏牛岭岩体等4个,均是侵位于石炭系和泥盆系岩层中的花岗岩。
  新田岭岩体 位于市境西南部新田岭境内,是一个多次岩浆活动形成的大复式岩体。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和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由条纹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和角闪石等矿物组成。
  该岩体的内外接触带有云英岩化、矽卡岩化、大理岩化和白钨矿化、辉钼矿化、方铅矿化等多种蚀变矿化现象,局部地段矿化强烈时,形成较大的工业矿床,如新田岭钨矿、秀峰钼矿等。因此,矽卡岩化灰岩和矽卡岩常是市区良好的找矿标志。
  王仙岭岩体 位于市境东南部王仙岭境内,是一个多次岩浆活动形成的岩株状岩体。整个岩体呈正地形突出地表,主峰陡峻,最高海拔993米,相对高差700米。岩性为电气石黑云母花岗岩。主要造岩矿物有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白云母、电气石等。
  槐树下岩体 位于槐树下车站附近,岩性为斑状电气石黑云母花岗岩。
  栏牛岭岩体 位于新田岭村北西2公里处,岩性为细粒花岗岩。主要造岩矿物是微斜长石、更钠长石、石英、白云母、黑云母。
  二、印支期第二次侵入体
  目前仅见岩体一个,位于新田岭村西侧,呈小岩枝侵位于石炭系下统灰岩中,岩性为细粒花岗岩。
  三、燕山期第二次侵入体
  该次侵入体均为侵位于下石炭统岩层中的浅成小岩体。按岩性有云斜煌岩和煌斑岩两种类型。
  煌斑岩体 分布于市境西南部新田岭一带,有芒头岭、狮子岭、活佛坳3个岩体。岩性为煌斑岩,具斑状结构,斑晶为斜长石和角闪石。
  云斜煌岩体 分布于市境西南部狮子岭和下凤陈家两地,岩性为云斜煌岩。主要造岩矿物有斜长石、黑云母、石英、磁铁矿、角闪石等。
  四、燕山期第三次侵入体
  该次侵入体集中分布在杉山岭、金银冲一带,目前发现有11个岩体,均呈岩株、岩盘、岩豆产出的碱性正长岩类。
  正长岩体 组成矿物以条纹长石为主,为肉红色至棕红色的正长岩。张家冲、白石岩、黑石冲、稠下坪4个岩体均属这一类型。
  钛榴石正长岩体 含钛榴石为其特征矿物,岩性为肉红色的钛榴石正长岩。杉山岭岩体属这一类型。
  石英正长岩体 组成矿物以含较多的石英和钾长石为特征,岩性为灰白色至肉红色的石英正长岩。金银冲岩体属这一类型。
  正长斑岩体 以具斑状结构,含正长石斑晶为特征。圣公庙、坳上罗家、双秀亭1号、2号、3号等5个小岩体均属这一类型。
  燕山早期第三次正长岩类侵入体的内外常见钾长石化、矽卡岩化、大理岩化和白钨、铝锌矿化等多种蚀变矿化现象,局部地段矿化强烈时,可形成工业矿床,如金银冲铜多金属矿,杉山岭钾长石矿。
  第四节 地震 地陷
  一、地震
  据郴州各县志记载,从公元前179年到公元1900年,郴州地区发生3级以上地震45次,其中波及市境有3次。即:
  唐大历十三年(778)八月,郴州“黄岭”(今下湄桥——陷池溏一带)地震,压死数百人,震级为5~5.5级。
  明正德十二年(1517)三月,郴州西北发生3级地震,其声如雷,野鸡皆鸣。
  明崇祯十三年(1640)冬某夜,郴州地震,卧者坠地。同时,宜章、资兴、永兴、桂阳皆地震,自南而北,声如雷。国家地震局广东地震大队于1976年11月推测为5级地震。
  据湘南地震站观察记载,20世纪70年代以来,郴州地区又发生1~3.5级地震16次,其中波及郴州市的有5次。
  1973年4月3日,郴县、宜章发生3.5级地震。
  1974年8月25日,郴县西部发生1.1级地震。
  1974年8月31日,郴县西部发生1.2级地震。
  1982年2月25日,江西省龙南发生地震,波及市境。
  1987年8月2日,江西省寻邬发生地震波及市境,凡三楼以上普遍感到地动,有的家具被移动,电灯摆动。
  二、塌陷
  塌陷发生情况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构造运动的活跃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市境塌陷时有发生,且日趋严重。1976~1981年,共发生塌陷22次。1982~1987年,共发生塌陷125次。仅1987年上半年,白鹿洞(地委机关)、飞虹路(郴师附小)、梁家湾(市一造纸厂)、郴州卷烟厂扩建工地等处,就发生10余次塌陷。塌陷造成房屋开裂或倒塌,公路变形,塘水消失,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余万元。损失较大的地区和单位有:北门岭地区农业局整栋办公楼、修配车间和一栋宿舍因地面塌陷开裂,而被迫拆除;健康路市立医院,建成不到3年的门诊大楼因地面塌陷开裂而被迫重修;飞虹路郴师附小教学楼因地面塌陷开裂,学校被迫停课;三里田因地面塌陷,造成10余间房屋开裂倒塌,10余户村民被迫迁居。
  塌陷平面形态规模 单个塌陷点平面形态多为圆形,断面为漏斗形,直径一般为2~5米,最大可达34米,深度一般小于直径,最深达21米,有的潭内积水。如人民西路郴州卷烟厂扩建工程处,1982年4月塌陷直径34米,深21米,后积水成潭。白鹿洞地委大门东侧1986年12月一陷坑,直径约6米,深约1.5米,后积水成潭。由两个以上的塌陷点组成的塌陷区,其规模不等,一般方圆200米,大者长达2000米,宽500米,如龙泉塘塌陷区。
  塌陷分布规律 市境塌陷的分布具有成群分带的规律,与地质的构造密切相关。一是成群分布在地下水降落漏斗区之内,尤其是抽水井附近。如龙泉塘降落漏斗区,在长2000米、宽500米的范围内,近10年来已发生16处塌陷。北湖降落漏斗区,在长1150米、宽400米的范围内,近年来水位明显下降,发生3处塌陷。二是成群成带分布在溶洞发育、地下水丰富的北东向断裂带上。主要是欧冲~陷池溏~七一一矿北北东向断裂地下水带上和石盖塘~龙泉塘~北湖北北东向断裂地下水带上,前者有金银冲、花根冲、新桥等塌陷区,后者有三里田、北湖等塌陷区。
  第五节 城区工程地质
  一、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郴州市城区出露的岩石、土层主要有石炭纪、二叠纪灰岩、砂页岩和第四纪红土、碎石土、砂砾石等。
  灰岩 是城区基岩分布最广的岩石,沉积厚度近一千米。但地表出露少,多被土层覆盖。灰岩结构致密,质地坚硬,强度较高,承载力大于30兆帕斯卡。但在岩溶作用发育地段,地基稳定性差,往往产生塌陷。
  砂页岩 以砂岩为主,多分布在城区边缘的苏仙岭、桂门岭、铜坑湖、杉山岭一带。其质地坚硬,抗压强度大,区域稳定性好。但砂页岩分布区地面起伏大,平整困难;页岩厚度大、风化强烈的地段,易产生滑坡。
  红土碎石土层 多分布在城区地势较低的国庆路、燕泉路、人民路、飞虹路、中山东街、中山西街等主要街道两旁,厚度5~20米,最厚达40余米,系灰岩风化产物。其土层结构致密,含水量低,有较大的抗压强度,一般呈硬塑~可塑状态,允许承载力为150~200千帕斯卡。但这种土层的下部接近基岩处,有的地段含水量增加,土质变软,呈软塑~流塑状态,允许承载力一般只有100千帕斯卡。
  砂砾石夹粘质土 多分布在河流两岸的阶地地段,厚1~10米不等。土层结构复杂,岩性变化大,允许承载力不均匀,一般为100~300千帕斯卡。
  二、地基稳定性分区
  根据岩土工程地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和地貌状况等因素,城区地基有稳定区、较稳定区、稳定性不均匀区和极不稳定区4种类型。
  稳定区 即砂页岩分布区。主要位于苏仙岭~东塔岭、骆仙岭~桂门岭、鸡嘴桥~温泉~陷池塘等山脊地带,海拔一般200~250米,最高苏仙岭主峰达525.8米。其地表土层不厚,基岩裸露面广,岩石坚硬,承载力大,稳定性好。但地势高,地面起伏大,岩层风化裂隙发育,过陡的人工边坡易产生滑动。
  较稳定区 即灰岩分布区。位于人民东路、中山南街、中山北街、中山东街、中山西街、文化路、北湖路、解放路、七里洞等地,海拔150~200米,高差50米左右。地表多被红土覆盖,厚5~20米。大部分地段地势开阔平坦,岩土承载力较大,岩溶不发育,地下水位较深。稳定性仅次于砂页岩区,是城区良好的建筑场地。
  稳定性不均匀区 位于高湾、三里田、东风广场、火车站、白鹿洞、下湄桥等地。该区海拔140~180米,地表全为第四纪红土或冲积层覆盖,覆盖厚度由几米到几十米,变化很大。有些地势低洼的地方,地下水位浅,且区域水位在不断下降,断层多,岩溶发育,土层承载力变化大,地面稳定性不均匀。目前已发现零星的塌陷点多处,且有由点向面发展的趋势。因此,在该区不经工程地质勘察,不宜做高层建筑场地,建筑一般建筑物也应了解地基的工程地质情况。
  极不稳定区 位于地势低洼、岩溶发育、地下水丰富的“抽水漏斗”区内,如龙泉塘、北湖、白鹿洞、龙船头、梁家湾等地。这些地段断裂构造发育,浅部溶洞多,土层薄而软,地下水位浅,抽水后水位下降,流速增大,极易产生局部地面塌陷,因而地面稳定性极差。20世纪80年代,已有多处发生地面塌陷,有的造成房屋变形倒塌,路面开裂,水塘干涸,田地毁废,这种现象目前仍时有发生。因此,这些地区不宜做建筑场地。
  第三章 地貌
  第一节 地貌特征
  市境地处骑田岭北麓山丘地带,地形呈北东向长条形。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西高,中部低;三面环山,向北倾斜,似北东向筲箕状。西南部山体海拔标高多在600米以上,其中新田岭、板头岭、高岭山主峰分别达到1008米、934米、905米。东北部地势较低,平均海拔标高179米,最低点清泉村冯家郴江河滩仅117.5米。东部苏仙岭、王仙岭(主峰在郴县境内)海拔标高分别为525.8米、993米。西部湘潭岭、天鹅岭、增湖岭分别为378米、410米、429米,中部为平原、岗地,地势开阔平坦。
  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山、丘、岗、平四种地貌呈北东向间隔分布。据农业区划调查统计:丘陵、山地面积18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5%;平原、岗地面积9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5%。境内北东向构造发育,因北东向构造与北西向构造、南北向构造的复合交叉作用,使境内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呈北东向间隔分布。如苏仙岭长11公里,呈北东20度方向延伸,将市境中部分成城区与马岭两个较大的盆地和谷地。增湖岭长4公里,呈北东向延伸,在市境西南部形成东西两侧的安和盆地和谷地。
  岩溶地貌发育,丹霞地貌典型。境内南部、中部灰岩广布,岩溶作用强烈,形成以石林、石峰、溶洼、溶盆、溶洞、暗河为主要特征的岩溶地貌。南部安和乡境内这种地貌尤其明显,著名的万华岩溶洞是此种地貌的突出代表。市境北部,白垩系的紫红砂岩、砾岩,在水流、风化等外力的长期作用下,形成喻家寨、独石寨、南寨等10多个寨子和弯曲、狭窄的巷状冲沟,相对高差低的几十米,高的达100多米,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区。
  主流郴江贯穿南北,水系呈树枝状分布。境内距海洋400多公里,季风盛行,雨量充沛,地表径流大,切割强烈,河网多,水系发育。郴江是境内最大干流河,贯穿南北。其一级支流东边河、马岭河、同心河、燕泉河、王仙水,二级支流仙岭水、寒溪河、罗家洞河和百余条小溪成树枝状分布。河网密度一般每平方公里达2~3公里,河网深度65~140米,河流坡降2~10‰,流域面积272.1平方公里。
  第二节 地貌类型
  一、平原
  多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地势开阔平坦。面积56.49平方公里(含水域9.2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0.39%。按其成因有三个亚类:
  溪谷平原 主要分布在郴江、同心河、燕泉河、马岭河、东边河(秧溪河)等河流的沿岸地带。地表多为河流冲积物,土壤层较厚,有效养分丰富,是城镇建设和粮菜生产的主要基地。
  冲沟平原 主要分布在山地、丘岗之间的谷地里。土壤质地较粘紧,土层一般在2米以上,呈酸性反应,表土有机质含量2~5%,是市内主要耕作区之一。
  溶蚀平原 分布于七里洞、城前岭、塘尾与安和一带。地表全为红土,肥力较低,是市内蔬菜、水稻耕作区之一。
  二、岗地
  岗地分布在海拔250米以下,为平原与丘陵的过渡地带。地势起伏,岗顶平缓,岗体似馒头状,相对高差小于60米,地面坡度5~15度。面积40.4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4.6%。地表物质大部分为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土层深厚,是市内经济作物和水果生产基地。按其物质组成有四种类型:
  红岩岗地 由白垩纪的紫红色砂岩组成,分布于许家洞、联盟、天堂、清泉、黄草等村。
  砂页岩岗地 由二叠纪的砂页岩组成,分布于焦冲、何家、袁家、许家洞、长冲铺等村。
  灰岩红土岗地 由灰岩风化的红土组成,分布于市境中部和南部,北起官庄坪、下湄桥,南至槐树下、长冲。
  花岗岩岗地 由花岗岩石的风化物组成,分布于杉山岭、梨树山和海泉。
  三、丘陵
  丘陵海拔250~350米,相对高度60~200米,地面坡度15~25度。地势起伏较大。面积130.0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6.94%。按物质组成有四种类型:
  红岩丘陵 由白垩纪紫红色砂岩组成,基岩裸露,多岗楼状群体山包,属丹霞地貌。分布于清泉、黄草、袁家、天堂、联盟。
  砂页岩丘陵 主要由侏罗纪砂页岩组成,亦有二叠纪和石炭纪的砂页岩。除许家洞以北和安和以南外,全市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灰岩丘陵 由二叠纪和石炭纪的碳酸盐岩组成,分布于市区中部和西南部一带。
  花岗岩丘陵 由新鲜的和风化的花岗岩组成,分布于王仙岭西侧。
  四、山地
  山地海拔标高大于300米,相对高度大于250米,地面坡度大于25度。地面起伏较大,山体脉络清楚。面积50.0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8.07%。按比高和其物质组成分为三个区类:
  砂页岩低山地 海拔在300~500米之间,相对高度250~400米,分布于市境东部和南部砂页岩出露区,如苏仙岭和增湖岭。
  灰岩中低山地 海拔500~800米,相对高度大于350米,坡度大于30度,分布于市境西南部灰岩出露的新田岭一带。
  花岗岩中低山地 海拔500~1000米,分布在王仙岭、新田岭、板头岭等地。
  第四章 气候
  第一节 气候特征
  市境处于东亚季风区内,受季风环流影响,大陆度为54,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按气候学以候平均气温衡量,春季一般从3月初开始,5月中旬进入夏季,10月初入秋,11月下旬至翌年2月底为冬季。夏季长约138天,冬季长约95天,春、秋两季分别为76和56天,且春季升温慢,秋季降温快。
  四季气候特点是:春温多变日照少,夏热前涝后多旱,初秋湿热晚秋凉,冬有霜雪严寒短。
  春季(3~5月) 为冬、夏季风转变交替的过渡时期,天气变化复杂,晴雨、冷暖变化无常。雨多风大,偶有冰雹,阴雨长,日照少,并时有“春寒”。降水量占全年的37%。
  夏季(6~8月) 春末夏初,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受暖湿气流影响,进入雨季。6月底至7月初,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由雨季进入盛夏旱季。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31%。
  秋季(9~11月) 初秋,副热带高压减弱南退,市境再度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多热降雨。9月中、下旬,受南下冷空气影响,日平均气温逐渐下降到22℃以下,出现阴雨绵绵的天气。降水量占全年的17%。
  冬季(12~2月) 受大陆气团控制,进入寒冷季节,但严寒期短,当强寒潮入侵时,也可出现雨雪或冰冻天气,降水量占全年的15%。
  第二节 气候要素
  一、日照
  太阳辐射 据1954~1988年资料统计,市内平均年太阳总辐射为7550瓦/平方厘米。一年中以7月太阳辐射最多,平均为1116瓦/平方厘米。1月最少,平均为377瓦/平方厘米,年振幅为739瓦/平方厘米。各季总辐射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春季又比秋季少。
  日照时数和百分率 年日照时数平均为1568.6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36%。
  云量和晴阴日数 受南岭山地影响,云量较多。全年平均总云量为7.6(成),平均低云量为5.4(成)。一年中以2~6月云量最多,平均总云量在8(成)以上。7月云量最少,平均为6.7(成)。全年晴天日数平均为27.6天,而阴天日数则有207.3天。
  二、温度
  平均气温 据郴州地区气象局1952~1988年资料(以下同,并简称历年),市境年平均气温为17.8℃。全年除冬季(12~2月)各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外,其余9个月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5~9月各月平均气温大于20℃。7月最热,平均气温29.3℃。
  1月最冷,平均气温5.9℃。平均气温年较差为23.4℃。
  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 市境出现极端最高气温为41.3℃(1953年8月12日),历年日最高气温达40℃以上的日数共3天。全年日最高气温≥35℃的日数平均为32.2天,主要出现在7、8月。
  极端最低气温为-9.0℃(1955年1月11日),历年日最低气温<-5℃的日数共出现26天。日最低气温<0℃的初、终日期平均分别为12月13日、2月12日。最早初日为11月19日(1979年);最迟终日为3月14日(1957年)。全年最低气温<0℃的日数平均为17.2天。
  气温日较差与年际变化 各月气温平均日较差7.2~9.8℃。以盛夏初秋气温日较差最大,冬末春初最小。全年气温平均日较差为8.6℃。年平均气温年际变化范围为17.2
  ~18.6℃,振幅为1.4℃,平均距平为0.3℃。
  各界限温度与积温 郴州市历年各界限温度初、终日期及其积温如下表。
  地温 历年年平均地面温度为20.3℃。全年以1月地温最低,为7.4℃;7月最高,为34.4℃。地面年平均最高温度为34.6℃,以7月最高,为56.2℃。极端最高温度为72.7℃(1984年7月29日)。历年最高温度超过70℃的日数共14天,出现在6~8月。
  地面年平均最低温度为13.7℃,以1月最低,为2.1℃。地面极端最低温度为-9.5℃(1961年1月18日)。最低温度小于-9℃,出现在1~2月;小于0℃可出现在10~4月。
  霜日 无霜日 历年平均初、终霜日分别为12月7日和2月18日。初霜日最早出现在10月26日(1980年),终霜日最迟在4月6日(1969年)。有霜期内平均霜日为16.5天,最多年霜日有35天(1975年)。无霜期平均为290天,历年无霜期最长为358天(1953年),最短为232天(1969年)。
  三、降水
  年降水量 市境历年年降水量平均1466.5毫米,年降水日平均为181.1天。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最多年达2247.6毫米(1975年),最少年仅901.6毫米(1958年)。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平均为16%。
  月降水量 全年降水量分配不均匀。5、6月最多,月平均分别为206.8毫米和202.7毫米;12月最少,平均为53.9毫米。
  季降水量与雨日 1~3月降水量310.1毫米,降水日51.6天,分别占全年的21%和28%。4~6月降水量604.7毫米,降水日53.4天,分别占全年的41%和29%。7~9月降水量334.1毫米,降水日37.0天,分别占全年的28%和20%。10~12月降水量217.5毫米,降水日39.2天,分别占全年的15%和22%。
  日最大降水量 市境一日最大降水量达180.0毫米(1954年6月9日)。日降水量≥100毫米的日数共14天,主要出现在5~8月。日降水量≥50毫米的日数除2月没有出现外,其它各月均有出现,而多在5~8月。
  降雪 年平均降雪6.4天。降雪的平均初日为12月30日,平均终日为2月21日。最早初雪日在11月22日(1977年),最晚终雪日在3月13日(1957年)。37年中,除1974、1980、1981年外,其他年度均有降雪发生,降雪的频率为90%。降雪天数最多的是1963年和1976年,各为15天。
  历年平均积雪天数为4天。积雪的平均初日为12月15日,平均终日为1月30日。最早初日为11月29日(1987年),最迟终日为3月1日(1986年)。出现积雪的频率为76%,约4年3遇。最大积雪深度为20厘米(1975年12月14日)。
  四、湿度和蒸发
  湿度 市境历年年平均绝对湿度为17.6百帕(hpa)。一年中平均绝对湿度以8月最大,为27.8hpa;1月最小,为7.8hpa。冬季月平均绝对湿度为8.5hpa,春季为17.0hpa,夏季为27.1hpa,秋季为17.9hpa。历年最大绝对湿度为36.5hpa(1953年6月28日和1987年6月28日)。历年最小绝对湿度为2.1hpa(1973年12月24日和1981年12月11日)。
  历年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以2月最大,为85%;7月最小为69%。各季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冬季83%,春季82%,夏季74%,秋季81%。历年最小相对湿度为7%(1963年1月28日)。
  蒸发 历年平均年蒸发量为1526.77毫米(mm),最多年达1989.8mm(1963年),最少为1135.0mm(1953年)。各季蒸发量相差较大,冬季月平均蒸发量为48.4mm,春季月平均为114.5mm,夏季月平均为241.3mm,秋季月平均为104.6mm。一年中7月蒸发量最大,平均为303.9mm;1月最小,平均为45.3mm。历年最大月蒸发量为423.1mm(1983年7月),最小月仅15.2mm(1954年1月)。
  五、气压和风
  气压 市境历年年平均气压为993.7百帕(hpa)。一年中夏季气压低,冬季气压高。月平均气压最低在7月,为983hpa;最高在1月,为1003hpa。极端最高气压为1021.4hpa(1955年1月10日);极端最低气压为967.9hpa(1969年7月29日)。
  风 6~8月多偏南风(包括东南风和西南风),频率在30~57%,以7月偏南风频率最大。其余各月偏北风(包括东北风和西北风)频率为33~585,以1月偏北风频率最大。偏东风和偏西风在各月中出现频率均较小,在5%以下。
  全年平均风速为1.6米/秒。其中以9、10月的平均风速最小,7月平均风速最大。据观测资料,历年1~7月出现最大风速的风向多偏南风,其频率在62~89%之间;8~9月最大风速的风向多偏东风,其频率分别是39%和32%;10~12月最大风速的风向多偏北风,其频率分别是65%、54%和68%。4~9月最大风速的风向常有偏西风出现,其频率约11%。
  全年出现17米/秒以上的大风日数平均约3天。不少年份无大风日,但1957年大风日最多,达14天。出现大风机率最多的月份是4、7月,平均大风日分别为0.8和0.6天,分别占全年大风总天数的30%和22%。
  第三节 灾害性天气
  一、低温
  倒春寒 每年开春后,在气温回升过程中,北方冷空气进入郴州,滞留在南岭北麓,形成连续阴雨低温天气,使旬平均气温低于该旬准平均值2℃以上,影响早稻播种育秧。1952~1989年,出现倒春寒共19年,计25次,平均0.66次/年,最多2次/年,出现在3、4月。3月下旬,4月上、中、下旬发生频率分别为44%、24%、20%、12%。
  五月低温 5月上旬日平均气温等于或小于15℃的日数连续3天以上和5月中旬日平均气温等于或小于20℃的日数连续5天以上称5月低温,影响水稻分叶和幼穗分化。1952~1989年,共出现12年,平均三年一遇。主要在5月上、中旬,一般维持4至6天,最多10天(1956年5月10~19日)。5月1~5日、13~17日、20~23日,频率分别为24%、24%、10%。
  九月寒 俗称寒露风。指秋分至寒露前后连续3天以上出现日平均气温等于或小于20℃的低温阴雨天气,影响晚稻抽穗扬花。一般出现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占79%。9月中、下旬,10月上、中旬,出现的频率分别为3%、31%、48%、14%。
  二、干旱
  市境历来多旱。据历史资料记载,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郴州大旱,江流几绝。民国23年(1934),郴州久旱不雨,成灾严重。新中国成立后,干旱仍连年不断。据郴州地区气象局1952~1988年资料统计,37年中,市境便有35年发生了程度不同的旱灾,十年九年半遇。其中小旱(连续20~39天降水量小于30毫米)十年四遇;中旱(连续40~60天降水量小于40毫米)十年三遇;大旱(连续76天以上降水量小于50毫米)十年二年半遇。按季节分,夏旱十年八遇,以1984年6月3日至7月31日持续59天未雨为最久;秋旱十年七遇,以1974年8月15日至10月19日持续66天未雨为最久;夏秋连旱十年六遇,以1986年7月14日至10月25日持续103天未雨为最久。
  三、火南风与高温天气
  1952~1988年,火南风出现56次,90%在6月下旬和7月下旬,个别出现在6月上旬(1956年),唯1966年没有出现。最久连续19天(1964年7月6~24日),10天以上的有10次,80%以上在10天以下。6月上、中、下旬,7月上、中、下旬,出现频率分别为3%、21%、31%、76%、79%、62%。
  高温天气出现在6月下旬至9月上旬,7、8月份最多,年均32天,最多68天(1963年)。连续2~4天的98次,频率为61;5~9天的45次,频率为28;长于10天的18次(其中1963年8月13日至9月5日,长达24天),频率为11。平均初日为6月19日,最早初日5月20日。
  四、暴雨 洪涝
  市境受华南静止锋的影响,春末、夏初雨量比较集中,常发生大到暴雨。1952~1988年,37年有36年(除1966)降了暴雨(日降水量50毫米以上),且一年内多次发生,年均约3次,最多年份达6次。大暴雨(日降水量100毫米以上)发生12次,十年三遇;特大暴雨(日降水量150毫米以上)发生2次,二十年一遇;洪涝19次,二年一遇。一般发生在6月份,最早出现在4月,最迟出现在8月。1983年5月23至25日,全市连降大暴雨,日降水量105.7毫米,郴江河水猛涨,使郴州至槐树下一带铁路被淹,路基冲坏。市内街道积水,车辆受阻,兴隆街附近部分单位围墙倒塌,仓库积水,物资发霉变质,直接经济损失5.7万元。
  五、冰冻 冰雹
  冰冻 市境冰冻,以轻度为主,中等次之,严重冰冻很少发生。1952~1988年,有27年出现冰冻,约十年七遇。平均持续时间为5.5天,持续7天以上的严重冰冻出现6年,约六年一遇。其中1954年12月28日至1955年1月7日,持续冰冻11天为最长。冰冻出现最早时间为11月29日(1987年),最晚为3月14日(1957年)。电线结冰最大直径为47毫米,最大重量212克/米(均为1972年2月8日)。
  冰雹 1952~1988年,市境出现冰雹的年份有14年,为十年四遇。最多的为1959年,2月19日、22日连续发生二次。其余13年每年一次。每次持续时间不足半天。冰雹出现在1~6月,以2月最多,3月次之。最大直径可达2厘米(1956年)。1981年3月29日,安和乡与郴县小溪乡五个村降雹,最大的如鸡蛋。损失谷种2.67万公斤,马铃薯180亩,草籽4000亩,倒房8间,油菜、小麦均损失很大。
  第五章 水文
  第一节 地表水
  市境地表水主要为江河水。全市有长4公里、流域面积达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9条,主要有郴江、同心河、东边河、燕泉河、马岭河。
  一、郴江
  郴江又称郴水,系境内最大雨源长年干流河。发源于郴县江口乡狗肚山,流经郴县江口、小溪、坳上乡,至田家湾、浪石滩入市境;自此由南至北,流经湖波江、横江洞,至坝下接东北而来的王仙水;经孔家洞、石榴湾折向西北,流经段家、曹家坪,至干城街码头石纳西南而来的燕泉河;流经白鹿洞、四普庄,至潘家湾汇西南而来的同心河;流经铜坑湖、新桥,折向东北,过长冲铺、联盟,至许家洞早禾田合西南而来的马岭河;再流经清泉、黄草,至南寨汇南面而来的东边河,再北行1.3公里至冯家出市境;又朝北流1.43公里,于郴县冲里注入耒水。郴江全长73.48公里,市境内长35.71公里;总流域面积742.27平方公里,市境内流域面积272.1平方公里;平均坡降为1.65‰,可利用落差59米。多年平均降水量1468毫米,丰水年降水量2247.6毫米,枯水年降水量901.6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905.4毫米,最大径流深1765.7毫米(1961年),最小径流深310.9毫米(1953年)。多年平均径流量0.79亿立方米,产水量1.42亿立方米。但年内分配不均。汛期一般出现在3~8月,洪水期4~6月,洪水期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45.3%。历年洪峰最大值达630立方米/秒,最高水位达5.31米(1972年8月19日);最小值为103立方米/秒(1979年5月13日)。
  二、同心河
  同心河是市境内第二大河流,属雨源长年河。发源于市内安和乡礼家洞,流经铁坑、坦山、大树下、雷大桥、骆仙铺,至两江口汇西南而来的寒溪水;再流经同心桥、下湄桥,至潘家湾注入郴江。全长30.94公里,流域面积166.17平方公里,平均坡降24.9‰,落差29米。多年平均降水量1448毫米,径流深794毫米,径流量0.26亿立方米,产水量0.47亿立方米。两江口上游河道宽5~8米,称骆仙水;两江口下游河道宽10~20米,称下湄水。
  三、东边河
  东边河又称西河、秧溪河,系境内第三大河流,属雨源长年河。发源于郴县五盖山,流经高峰、花屋里、坎头山,至刀冲牛家入市境,经黄草谢家,至南寨注入郴江。全长42.71公里,市境内长5.06公里;流域面积150.96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11.4平方公里;境内平均坡降9.47‰,多年平均降水量1474毫米,径流深843毫米,径流量0.10亿立方米,产水量0.17亿立方米。
  四、燕泉河
  燕泉河旧称三川水,属雨源长年河。发源于市郊乡长冲村唐家,流经长冲、城前岭、七里洞、三里田、桐梓坪,至干城街码头石处注入郴江。全长10.55公里,流域面积27.76平方公里,平均坡降9.5‰,多年平均降水量1466毫米,径流深824毫米,径流量0.23亿立方米,产水量0.41亿立方米。河水进入城区后,污染严重,长年浑浊。
  五、马岭河
  马岭河属雨源长年河。发源于许家洞镇焦冲狗头岭,流经陈家、彭家,至立新水库,再流经喻家、何家、袁家、沙坪、谢家,至许家洞早禾田注入郴江。全长10.93公里,流域面积22.15平方公里;平均坡降12‰,多年平均降水量1477毫米,径流深847毫米,径流量0.19亿立方米,产水量0.33亿立方米。河水受污染少,水质较好。
  第二节 地下水
  据建筑工业部给水排水设计院中南分院、湖南省地质局四○八队、省地质局水文一队和市农业区划委员会分别于1959、1977、1984、1985年提出的有关报告,市境系地下水富集区,埋藏浅,出露多,易开采。全市有暗河3条,泉井419处,其中溶岩大泉9处。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量为0.798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渗入补给量0.443亿立方米,地下径流量0.355亿立方米。可开采水量为0.638亿立方米。按其成因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碳酸盐岩岩溶水
  碳酸盐岩岩溶水,又称喀斯特溶洞水,主要分布于市境中部和西南部,面积达156平方公里。含水岩组多为中上石炭系壶天群,其次为灰岩、白云岩。是境内主要地下水源。水化学类型为碳酸钙型和碳酸钙镁型,矿化度0.13~0.479克/升,总硬度2.47~19.57德度,pH值6.9~7.3。
  二、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分为水量中等的碎屑岩裂隙水和水量贫乏的岩浆岩裂隙水二亚类。前者出露较广,分布于许家洞镇、市郊乡、郴江乡、苏仙岭、磨心塘等地。由二叠系栖霞组、当冲组、龙潭组、下石炭测水煤系等岩组出露。岩性为石英长石砂岩、硅质岩夹钙质岩、粉砂岩等,以风化裂隙水为主,富水性随埋藏度加大而显逐渐减弱的规律。水化学类型为碳酸钙型和碳酸钙镁型,矿化度0.2~0.8克/升,总硬度3.56~16.77德度,pH值5.4~7.8。岩浆岩裂隙水,分布于王仙岭及杉山岭以西,面积8.75平方公里。主要为燕山早期花岗岩及正长石,出露泉水极少,分布地势较高。水化学类型为碳酸钠钙型,矿化度0.009~2.58克/升,总硬度0.11~2.84德度,pH值4.9~6.8。
  三、红层裂隙孔隙水
  红层裂隙孔隙水,又称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许家洞镇和市郊乡北部,面积25.73平方公里。岩性为下白垩统砂砾岩,厚81.84米,单位涌水量0.07733升/秒,富水强度中等。地下水化学类型为碳酸钙型和碳酸钙镁型,矿化度0.12~0.28克/升,总硬度5.69~15.37德度,PH值6.8~7.5。
  第六章 土壤 植被
  第一节 土壤
  市境属红黄土壤地带。因地形复杂,成土母质多样,故土壤种类多,且分布错乱。据1983年土壤普查,全市土壤分为8个土类,15个亚类,36个土属,90个土种,1个变种。因受地形影响,土壤的垂直分布由低到高为潮土~红壤~黄红壤~山地黄壤~黄棕壤。潮土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江河两岸溪谷平原,红壤分布在海拔200~500米的岗地、丘陵,黄红壤分布于海拔500~700米的中低山腰,山地黄壤分布于海拔700~1000米的中低山,黄棕壤分布于海拔1000~1200米的中低山顶。土壤的水平分布,因受成土母质的影响,东南部王仙岭及其山麓的海泉、王仙桥、铁炉冲一带主要是花岗岩质土壤;东北部的马岭、许家洞、黄草、清泉一带,主要是红砂岩质土壤;中部的长冲、槐树下、梨树山、龙门池、白鹿洞、焦冲和西北部的高壁、同心桥、下湄桥、铜坑湖、长冲铺、卜里坪、联盟一带,主要是板页岩质土壤;中部的塘尾、城前岭、七里洞、骆仙铺、三里田、城区、桂门岭、官庄坪和西南部的安和乡各村,西北部的欧冲、杉山岭一带,主要是石灰岩质土壤。水稻土和菜园土,则是在上述四种成土母质基础上,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特殊土壤,主要分布在江河两岸的溪谷平原、岗地和山丘冲垄。
  第二节 植被
  市境植被属中亚热带南部含华南区系热带成分的常绿阔叶林亚地带。在公路、铁路未开通之前,境内林木繁茂,古树参天,植被复盖率达80%。天然植被成垂直地带性分布,由低海拔常绿阔叶林带逐渐向高海拔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山顶灌丛和山顶草丛发展。在海拔300米以下的平岗区,主要树种为油茶、马尾松、檫木,并伴生着冬麦、乌饭树、野漆树、白栗等。海拔300~800米丘陵区,主要树种为青冈栎、枫香、根木、石栎、苦槠、水青冈、常绿桐李等。在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区,如新田岭、礼家洞一带,为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主要树种为黄山松、甜槠、黄檀、杜鹃、绵槠、厚朴、华南桦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顶或海拔700米以上的孤山顶部,则为山顶灌丛或山顶草丛。郴州公路、铁路相继开通后,境内大部分天然植被被砍伐,常绿阔叶林大为减少,次生植被多为马尾松、疏林灌草丛、人工杉木林、果林和栽培植被。至1989年,境内植被复盖率下降到62.4%。主要植被类型有五种:
  油茶 杉檫 楠竹混交林 分布在铜坑湖、杉山岭、欧冲、官庄坪、卜里坪、长冲铺、联盟、天堂、许家洞、马岭、焦冲、锁石桥、雷大桥、增湖、下凤、大树下、安和、坦山等18个村。
  杉木 楠竹 阔叶混交林 分布在黄草、清泉、马岭、卜里坪、锁石桥、海泉、梨树山、礼家洞、大树下、新田岭等10个村。
  马尾松 油茶块状混交林 分布在骆仙铺、城前岭、塘尾、槐树下、高壁、同心桥、下湄桥、白鹿洞、渔场、三里田、龙门池、长冲、海泉、梨树山、七里洞等15个村。
  人工杉木 果木林 主要分布在苏仙岭林场、市园艺场和各乡镇、村办林场、果木场。
  农作物植被 以双季稻、冬种绿肥、四季蔬菜、豆类、薯类等为主,一年三熟,大多分布在平岗地带的农田里。在各种植被类型中,除农作物植被外,下木一般以桎木、映山红、铁芒箕、禾木科群落为主。
  第七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地
  郴州市地处北回归线边缘,温、光、水资源丰富,土壤母质多样,养分含量较高,生物适生范围广,生长季节长。地表虽切割破碎,但山、丘、岗、平地貌齐全,岭谷相间,丘岗交错,使山丘地在同一平面内提供了大于平地的表面积。同时,溶蚀、丹霞地貌的发育,亦为发展城市旅游事业提供较丰富的天然资源。据1985年农业区划调查统计,全市土地总面积277.06平方公里,折合415584.04亩,其中林业地达280376.21亩,占67.47%。
  按照国家土地生产力统一分级标准,市郊区土地可划分为以下七个等级:
  一级地 地势平坦,阳光充足,能灌能排,无旱涝灾害,质地以壤土为主,土层大于100厘米,耕层深度大于20厘米,地下水位及障碍层次在60厘米以下。主要分布在郴江及其支流两岸,土种为黄沙泥、红沙泥、麻沙泥、河潮泥、熟菜园土、灰黄泥、黄泥田等。面积28220.7亩,其中水田占全市总水田面积的61.15%;菜园土占全市总菜地面积的43.22%。
  二级地 质地过沙过粘,耕层过深过浅,土壤过酸过碱,地下水位偏高,排水不良,土温较低等。主要分布于岭谷间的冲田、垄田。土种为浅黄泥、浅灰黄泥、黄夹泥、河沙泥、黄泥菜园土、河泥菜园土。面积13149.72亩,其中水田占全市总水田面积25%;菜园土占全市总菜园面积39.3%。
  三级地 这类地对农业生产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限制因子。主要分布在渗育性、沼泽性水田和菜地中。面积6908.8亩。
  四级地 土层浅薄,地面坡度大,质地结构很差,有中度侵蚀,易受旱涝灾害。主要为山坡旱土,面积12068.16亩。
  五级地 为板页岩和砂岩发育的山地红壤,主要分布于丘陵地带,坡度在15~25度之间,不宜于农作物生长,主要用于林业、牧业,是松、杉、油茶、楠竹等用材林和茶果林基地,面积19.53万亩,占郊区面积二分之一。
  六级地 为石灰岩发育的红壤和花岗岩山地红壤、黄壤、黄棕壤。主要分布在坡度大于25度的坡地,不宜农作物生长,林木生长也很慢。面积11.97万亩。
  七级地 为石山、墓地和其他难利用的土地,对农、林、牧生产都不合适。面积10113.96亩。
  第二节 水
  一、总量
  据农业区划调查,市境历年年均降水量1466.5毫米,比湖南省平均数多66.5毫米,比全国平均数多806.5毫米。年均地表水径流深817毫米,比湖南省平均数多74毫米,比全国平均数多544毫米。年均地表水径流量6.379亿立方米,其中市境自产水量1.771亿立方米,市外客水4.608亿立方米;人均径流量3381立方米,比全国人均数多601立方米。年均地下水量0.79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渗入补给量0.443亿立方米,地下径流量0.355亿立方米;人均地下水量541立方米,比湖南省人均数少184立方米,比全国人均数少169立方米。全市年水资源总量7.177亿立方米,平均每人拥有量3922立方米;平均每亩土地拥有水量1727立方米,平均每亩耕地拥有水量17117立方米,均高于湖南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二、水质
  1958年前,市内各江河水是城乡居民饮用和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建市后,现代工业崛起,人口迅速增长,水质污染日趋严重。其中郴江中、下游严重污染段达19.6公里,占境内长的54.9%;其它江河为轻度或中等程度污染,仅宜农业灌溉。据1985年统计,全市工业污水年排放量达2686.83万吨,城市生活污水年排放870.1万吨,年排粪便4.71万吨,年排垃圾2.96万吨。污水中有毒废水达146万吨,含有毒有害物质共25种,含量217.9吨,悬浮物4436吨。
  境内地下水质较好,适宜饮用。据测定,锅垢总量一般大于250毫克/升,锅垢系数一般小于0.25毫克/升,起泡作用均小于60毫克/升,为不起泡水。腐蚀作用小于零,为非腐蚀性。灌溉系数大于18,适于作农业用水;作工业用水,锅垢较多。
  第三节 矿藏
  郴州市矿藏资源比较丰富。至1989年,已发现的金属矿藏有钨、锡、钼、铋、、锌、铜、铅、铁、锰、锆、金、银、铀等13种,非金属矿藏有钾长石、石灰石、白云石、大理石、粘土、耐火粘土、钢玉、煤炭等8种。已找到矿床(点)27个,其中大型2个,中型2个,小型4个,矿点17个,矿化点2个。
  一、煤
  分布于许家洞镇南西约3公里处。经20世纪50年代资兴煤矿地质队评价,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产煤5~7层,其中2层烟煤,5层无烟煤。每层厚约1米。煤质较好,每公斤发热量可达7432大卡。
  二、钨
  分布于安和乡镜内。湖南省地质局四○八队50年代发现、70年代详查、80年代初交详查报告。主要矿体5个,次要矿体10个,共探明钨氧三金属量C+D级32万吨,品位一般为0.1~0.4%,伴生钼品位为0.007%。可建成大型矿山。已开办的秀峰钼矿仅为新田岭矿床中一个小矿体。
  三、铀
  分布于市北郊。系50年代发现,并建矿山,至80年代仍在开采中的一个铀矿床。矿体位于二叠系硅质岩中。
  四、钾长石
  分布于市郊西北杉山岭一带。系70年代湖南省地质局四○八队发现并详细普查的一个大型矿床。矿体产于正长岩体中,主要矿体3个,其形态、产状基本与正长岩吻合。含氧化二钾9.86%,探明C+D级储量6540万吨。经详查后可建大中型矿山。
  五、石灰石
  分布于城区西南骆仙岭。1960年郴州专区地质局三队勘察并提交《骆仙岭水泥原料勘察报告》。含矿层为二叠系栖霞组。矿层厚150米,延伸500米,含氧化钙53%,二氧化硅1.7~3.25%,矿层稳定,氧化钙含量高,杂质少,是较好的水泥原料。地、市水泥厂正在开采中。
  六、大理石
  分布于安和乡新田岭村附近。1986年湘南地质队勘察并提交《新田岭大理石矿上燕子山矿段勘察地质报告》。含矿层为石炭系岩关阶,系灰岩经热变质而成。有次墨玉、墨玉、墨云、龟纹石或云石、山水玉、芝麻玉等6个工艺品种,已探明B+C+D级储量146万立方米。矿石质量好,可做建筑装饰材料。
  第四节 野生动植物
  郴州市可利用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不少。新中国成立以来,市内人口增加,生产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渐趋减少。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部门对一些经济价值高的动、植物已经或正转化为人工栽培和养殖。
  一、植物
  木本植物 据清康熙《湖广通志·物产篇》载:“郴州出银杏、紫荆、柏、梓、桐、椿等林木”。新中国成立后,林业部门采取精选优株繁殖与引进良种的办法,扩大林木资源。据1986年市林业局和园林处调查,市内林木树种共达90科,276属,635种。其中,自然生长的77科,369种;引种栽培的13科,266种。其分类为:裸子植物门9科:苏铁科、银杏科、松科、杉科、南洋杉科、柏科、罗汉松科、粗榧科、红豆杉科。
  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62科:杨柳科、杨梅科、胡桃科、桦木科、壳斗科、榆科、桑科、山龙眼科、铁青树科、桑寄生科、连香树科、毛茛科、木通科、小檗科、木兰科、蜡梅科、香荔枝科、樟科、钟萼木科、海桐科、金缕梅科、杜仲科、悬铃木科、蔷薇科、含羞草科、苏木科、蝶形花科、古柯科、芸香科、苦木科、楝科、远志科、大戟科、交让木科、黄杨科、漆树科、冬青科、卫茅科、省沽油科、械树科、七叶树科、无患子科、清风藤科、鼠李科、葡萄科、杜英科、椴木科、锦葵科、梧桐科、称猴桃科、山茶科、藤黄科、大凤子科、瑞香科、胡颓子科、千屈茅科、石榴科、珙桐科、八角枫科、桃金娘科、五加科、山茱萸科。
  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合瓣花被亚纲16科:山柳科、杜鹃花科、紫金牛科、柿树科、山矾科、野茉莉科、木樨科、马钱科、荚竹桃科、萝蘑科、紫草科、玄参科、紫藏科、茜草科、忍冬科、马鞭草科。
  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3科:百合科、棕榈科、禾本科。
  主要树种除马尾松、杉木、柏木、枫杨、樟树、梓树、苦槠、白栎、枫香、桐木、梧桐、油茶、油桐、棕榈等44科107种外,尚有国家、省级保护的珍稀树种38科,46种。生长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24科,52种,554株。乡土优良树种16科,28种。其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有珙桐、水杉2种;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2种,有冷杉、柏乐树、连香树、伞花木、福建柏、银杏、鹅掌秋、金钱松、台湾杉、杜仲、香果树、胡桃;属国家三级保护植物16种,有华榛、华南五针松、油杉、南方铁杉、长苞铁杉、红豆松、厚朴、凹叶厚朴、红花木莲、青松、银鹊树、任木、华南栲、天竺桂、白桂木、红椿;属湖南省重点保护植物16种,有檫木、青钱树、百日青、红花木兰、金叶白兰花、白克木、湖南石槠、金毛柯、湖南山核桃、少叶黄杞、山拐枣、瑶山梭罗树、东方古柯、天师栗、滇楸、紫竹。此外,还有列为市级保护的树种107种。
  药材类 主要有马齿苋、半枝莲、兔丝子、马鞭草、活血丹、欧夏枯草、益母草、紫苏、香需、野薄荷、丹参、木泽兰、枸杞、癫茄、阴行草、穿心莲、车前草、钩藤、白花蛇舌草、西草、白马骨、忍冬、黄花龙耳、半边莲、一支黄花、鹅不食草、苍耳、菊花、野菊、黄花蒿、艾蒿、千里光、大蓟、蒲公英、希答、一点红、一年蓬、泽泻、白茅、香附子、水蜈蚣、菖蒲、石菖蒲、半夏、异叶天南星、紫萍、谷精草、鸭跖草、灯心草、大百部、吊兰、百合、七叶一枝花、天门冬、土麦冬、土茯苓、白芨、仙茅、石蒜、玉竹、金银花等。
  花卉类 主要有十大功劳、芍药、牡丹、白花葱兰、红花葱兰、龙舌兰、黄花美人蕉、剑兰、虎皮兰、变色木、海棠、竹节海棠、文竹、仙人球、仙人山、仙人掌、坝王鞭、蟹爪兰、金虎皮兰、虎刺梅、吊兰、君子兰、满天星、天竺葵、朱顶红、长春花、金盏菊、虞美人、半支莲、石竹、霞草、矮雪轮、凤仙、牵牛、茑萝、彩叶草、一串红、睡莲、大丽花、风眼莲、马蹄莲、金鱼草、百日草、鸢尾等。
  二、动物
  兽类 主要有山羊、野猪、刺猪、豺狗、虎、黄鼠狼、松鼠、野兔、穿山甲、野猫、麂子、獐子、香狸、白面猪、果子狸、獾。
  鸟类 主要有猫头鹰、啄木鸟、山鹰、乌鸦、斑鸠、八哥、竹鸡、布谷鸟、野水鸭、锦鸡、雉鸡、画眉、黄鹏、麻雀、鸳鸯等。
  蛇类 有乌蛇、眼镜蛇、银环蛇、五步蛇、竹叶青蛇、四脚蛇、乌风蛇、蜈蚣、水蛇等。
  水生类 有鳝鱼、泥鳅、乌龟、鳖、鳗鱼、螃蟹、虾、蚂蟥、蚌、螺蛳、鲶鱼、鳜鱼、青蛙、泥蛙等。
  鼠类 主要有岩松鼠、花鼠、中华竹鼠、银星竹鼠、巢鼠、黑线姬鼠、小家鼠、板齿鼠、包氏鼠、黑屋顶鼠、安氏鼠、针毛鼠、社鼠、褐家鼠、黄胸鼠、埃氏鼠、大足鼠、黄屋顶鼠、罗赛鼠、黑腹绒鼠(田鼠)等。
  昆虫类 有蜜蜂、蚕、蝉、蝴蝶、蜻蜓、蟋蟀、班蟊、蜘蛛、萤、蚊、蛾、蝇、蝼、蝈、蚂蚁、马蜂、白蚁等。
  其他 有蝙蝠、壁虎、蜗牛、蚯蚓等。

知识出处

郴州市志

《郴州市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设设事记、建置、地理、人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民政、军事、经济综述、城市建设、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教育、文化、人物等类目,记载了郴州市自然、历史与现状,特别反映了郴州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的情况和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