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株洲年鉴 2009》
唯一号: 180531020210000258
机构名称: 人民银行
文件路径: 1805/01/object/PDF/180510020210000008/001
起始页: 0394.pdf
地址: 株洲市

机构描述

【概况】2008年,人民银行株洲市中心支行以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为要求,突出“金融生态建设”一个主题,明确“文明单位创建”和“金融服务创新”两个重点,全面推进货币信贷传导、着力维护金融稳定、深入强化内部管理。2008年,全市金融运行总体平稳。至年末,全市各项存款余额755.44亿元,比年初增加117.39亿元,增长18.4%。其中,储蓄存款余额496.58亿元,较年初增加92.53亿元,增长22.9%;企业存款余额179.05亿元,较年初增加12.49亿元,增长7.5%。各项贷款余额364.26亿元,比年初增加60.51亿元,增长19.9%。存、贷款总量均列全省市(州)第三位。此外,全市金融机构为企业办理票据融资88亿元,贸易融资3.7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65亿元),加上异地银行贷款52亿元,全年实际融资量达172.65亿元,融资总规模在全省排位靠前。全市金融机构实现整体盈利9.78亿元,同比增盈3.23亿元,增长49.3%。株洲市委、市政府授予中支“项目建设年活动”先进单位称号;中支被人总行评为“一级发行库”;中支科技部门荣获共青团中央“青年文明号”。 【发挥金融支持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一是构建融资平台推项目。通过举办银企恳谈会、项目对接会、产品推介会等方式,搭建政银企信息交流平台,提高货币政策执行绩效。先后协助市政府举办首届“两型社会”暨绿色信贷银企洽谈会和中小企业金融新产品推介会,共对接项目135个,金额118.29亿元,现场签约项目37个,金额50.24亿元。二是加大信贷投入保需求。以服务和推动“两型”社会建设为要求,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服务力度,满足重点资金需求引导金融机构向区域优势和支柱产业的有色、电力机车等经营效益好、产品市场潜力大的名牌企业实行信贷倾斜。建立项目跟踪报告制度,逐一落实定项目、定人员、定责任。对株冶增加投放29570万元,株硬增加投放8000万元,中材增加投放14813万元。加大对电动汽车、风力发电、中铁轨道系统等项目建设,授信总额达10多亿元。三是支持中小企业谋发展。出台《关于改善金融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督导金融机构转换经营机制,简化操作流程,切实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围绕高新技术开发区、芦淞商贸区内中小企业目标客户,重点发展抵押贷款;围绕优质大型企业,支持与其上下游配套的小企业,发展保证贷款及保理、发票融资等贸易融资业务;围绕出口创汇小企业大力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及配套人民币业务。四是改善金融服务促“三农”。坚持“保供应、促加工、强基础、扶科技”,将信贷领域延伸到农产品加工、农业生产资料储备和流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15个行业。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全面推进信用村(组)创建和农户信用等级评估授信,截至年底,全市共建立信用村73个,农户信用评审31.79万户,授信17.87亿元。 【构建金融稳定机制,维护金融稳健运行】一是开发监测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探索开发金融稳定监测评估系统,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运行状况进行指标性分析评估,实现全辖数据集中存储,提高数据查询和分析的便捷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并在全省推广应用。二是促进金融改革。组织开展农发行改革发展与“三农”服务机制设计专项调查,关注市商行“四行一社”改革重组最新进展。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天元区信用联社认购的专项央行票据2763万元已顺利到账,株洲县、醴陵市和茶陵县3家信用联社的兑付申报获总行批准。三是预案防范风险。结合实际制订处置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开展演练培训,检验预案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应对金融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密切监测辖内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法人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状况,严密防范流动性风险。 【推进金融服务创新试点,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一是推进支付体系建设。将银行本票业务推广应用到全市11家金融机构,累计发起、兑付银行本票5842.34万元。积极拓展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共办理农民工银行卡查询、取现业务16.65万笔,金额10522万元,同比分别提高538%和358%。通过多方联动,多渠道、多方式推动银联卡业务发展,全市发行量和刷卡机具布放量分别较上年增长25%和77%,刷卡消费量同比增长68.84%。二是推进国库服务创新。在全国率先探索国库直接支付业务无纸化试点。协调财政部门试运行取消纸质凭证,凭财政电子支付令办理国库直接支付业务,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核算效率。积极开展代收工会经费业务试点。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新增25家二级预算单位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体系,全市总数增至168家。三是推进外汇便利化服务。新增自动核销企业4家(总计达20家),实现45%以上的出口收汇自动核销,极大方便和促进了企业出口。对南车时代公司境外股权收购实行跟踪服务,按政策迅速办理相关手续,促进企业境外投资“走出去”,全市已发展境外投资企业16家。四是探索构建“金融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将金融统计数据、分析预测及调研报告等进行资源整合,全面、客观、综合反映全市金融运行状况,提高金融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应用效益,不断完善金融统计快报制度,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五是深入推进反洗钱工作。强化反洗钱非现场监管,督促加强反洗钱内控管理,提高非现场数据报送质量;首次将证券和保险业金融机构纳入检查范围,督促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工作机制;构建反洗钱工作合力,推进反洗钱工作。 【打造“535”工程,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完善5项机制。建立完善制度、考核、协调、评价、示范机制,推动市委、市政府制发《关于开展创建金融生态模范城市活动的意见》和《株洲市创建金融生态模范城市活动实施方案》,努力打造金融生态模范城市;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年度目标综合考核,明确工作职责和进度要求;强化协调联动,构建创建合力,协调沟通和部署推动全市金融生态创建工作;修订市、县两级金融生态指标监测评价体系,动态监测和把握推进全市金融生态创建工作;注重示范引导,拓展创建广度。二是打造3个平台。深入推进征信体系建设,录入全市企事业单位基本信息及信贷信息1.8万户、个人基本信息30多万户;加强中小企业信息数据库建设,完成中小企业信息采集更新916户,导入尚未与金融机构建立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信息2658户,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发挥了积极作用,107户中小企业获得银行2.68亿元贷款支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全市农户信用建档46万户,评定信用农户36.7万户,发放贷款14.6万户,授信额度达到21亿元。三是推进5项工作。积极开展金融生态评估试点,联合湖南大学对所辖县域金融生态状况进行长达4个多月的封闭评估,重点考评各县(市)信用环境、法治环境、经济基础和金融运行等指标状况,评估报告在《株洲日报》面向社会整版发布,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广泛开展社会信用宣传,增强社会信用意识;积极推广使用信用报告,提高市场主体守信意识。全市有金融机构查询网点243个,月均查询信用记录1.2万人次,有1170多名客户因不良信用记录被拒绝办理贷款;推进信用村镇建设,全市已评定信用村组119个、信用乡镇5个;协调优化社会信用环境,配合法院等相关单位开展集中执法和打逃清欠专项活动,促进社会信用环境明显改善。

知识出处

株洲年鉴 2009

《株洲年鉴 2009》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年鉴主要记载株洲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重大事件,突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情况。共设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政法、工业等30多个类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