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图书馆
株洲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株洲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专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143
颗粒名称:
专记
分类号:
G40-058
页数:
11
页码:
161-171
摘要:
专记包括了特殊教育、苏区教育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教育
学校教育
教育机构
内容
一 特殊教育
1984年,市政府根据全市2000多名学龄聋哑儿童只有极少数寄读于湘潭、长沙2所聋哑学校,而绝大部分处于失学状态的情况,决定将田心北门外的东区新华小学改造扩建成株洲市聋哑学校。1985年10月开工,1986年9月竣工开学,经几年努力,到1990年学校已初具规模。校园占地29.8亩,校舍建筑面积5450平方米,有教育楼、师生宿舍、听力语言实验室、律动厅、电视室、医务室、食堂、校办工厂等,教学设施比较齐全。有教学班12个,在校学生216人,教职员工55人,其中专任教师33人。
学校实行6年制和9年制两种学制。6年制适宜于14岁以上的超龄聋哑儿童,要求在6年内授完8年制聋哑学校全部课程(后2年重点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学生毕业时基本上达到或接近普通小学毕业生水平,并具有一技之长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9年制是根据实施9年义务教育的要求而制定的。前6年以文化教育为主,所用语文、数学课本与6年制超龄班相同,高年级适当开设职业技术课,后3年以职业教育为主,文化课使用普通中学初中教材,要求学生毕业时在文化上达到或接近普通初中2年级水平。
课程设置,按聋哑学校教学计划,开设有基础文化课和职业技术课。
基础文化课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体育、律动、常识、手工劳动、图画、地理等。语文、数学、律动、体育课使用全国聋哑学校统编教材,其他课程采用普通小学教材。思想品德课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结合贯彻《中小学生守则》,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教育。1~2年级不设思想品德课,主要通过班队活动等形式,向学生进行形象的教育。语文课进行发音、说话、看(听)话、语言文字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看(听)话、说话、阅读、作文的能力。数学课要求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四则计算,掌握简单的几何图形基础知识及计量、统计、记帐的初步方法,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常识课包括生活常识、自然知识、史地知识、生理卫生知识等。律动课包括音乐感受、舞蹈、体操、游戏、朗诵简单的韵文等。通过教学发展聋哑儿童的动作机能,锻炼他们的振动感觉,培养活泼、团结、友爱和遵守纪律的品质,促进身心发展。体育课主要学习体育基础知识,掌握基本体育技能和技术,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和身体机能的发展。
职业技术课,从1988年9月始,设有缝纫、工艺美术和护理化验3门课程,每个学生自选1门。每届超龄班进入5年级,普通班(9年制)进入7年级时,按职业分班。职业班分普开专业和定向专业2种。前者是学校固定的传统专业,主要为缝纫和理发;后者根据家长要求或单位需要定向培养,一般是工艺美术、护理化验、修理、摄影等。
聋哑学生的听觉语言康复训练,是学校设置的主要课程之一。1987年秋,学校首次开办“听力语言实验班”,学制9年,以口语教学为主,手语为辅,着重训练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1990年5月,从北京购进一套大型听觉语言训练器,建成湖南境内聋哑学校第一个听觉语言训练室。
文体活动,对有生理缺陷的聋哑学生来说,无疑有许多困难,但学校知难而上,不仅增开了律动课而且文体活动的开展也做到了经常化制度化,使聋哑残疾青少年的身心和正常青少年一样健康成长。校文艺表演队和田径运动队,则集中了学校的文体精英,每次外出参赛,总是载誉归来。至1990年,校文艺表演队8次参加市文艺汇演,每次都取得了较好的名次;1988年参加省聋哑学校文艺汇演,其《迪斯科节律操》和《拾稻穗的小姑娘》分获2、3等奖。校田径运动队1988年参加市中学生运动会,获分龄组2个第1名,20余人次破7项省聋哑人记录;同年8月在学校承办的省聋哑学校第三届田径运动会上,获团体总分第2名和“体育道德风尚奖”;1989年10月获省聋哑学校第一届乒乓球赛男子团体亚军;1990年5月,86级1班学生罗国成入选省伤残人体育代表团,参加在昆明举行的1990年全国伤残人田径、游泳锦标赛,获400米和800米两个第4名和跳远第6名,是株洲市第一个参加国家级体育赛的聋哑人。
二 苏区教育①
1927~1934年,中共领导的革命力量在湘赣边界实行武装割据。醴陵县、攸县、茶陵县、酃县均建有工农政权。酃县和茶陵县,还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区各级政府在国民政府频繁的军事“围剿”和长期经济封锁下,仍十分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因陋就简办成各类学校。
(一)小学教育
1930年3月,酃县一区(坂溪)上坪列宁小学、三区(黄掷潭)上洞列宁小学、黄草红色小学开办,是湘赣苏区湖南境内最早创办的3所小学。至次年底,酃县苏区先后开办列宁小学10所、红色小学6所、工农小学2所(后统称为列宁小学),有教员31人,学生650多人,占全县苏区适龄儿童的60%。同一时期,攸县三区创办列宁小学5所、一区1所,入学儿童100余人。茶陵县是当时苏区初等教育最发达的一个县,除县办列宁高级小学外,区、乡开办初级列宁小学32所。
苏区小学实行与国民党统治区域性质完全不同的教育。1932年8月,湘赣省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规定学校教育原则:①反对帝国主义基督教育,宣传群众深刻了解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罪恶。②反对国民党党化教育,揭露党化教育的反动本质及其欺骗性。③反对复古教育,对于“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等孔孟诗书禁止采用,坚决批判。④实行共产主义教育,发扬无产阶级文化,洗刷反动教育的遗恶,用马列主义启发学生的阶级觉悟和革命斗志,以确立革命人生观。湘赣省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文化教育决议草案》中规定,小学“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采用七年义务教育制,暂定7岁起至14岁止为义务教育的时期”。攸、茶、酃3县苏区小学实行免费教育,教育经费由苏维埃政府负责。工农子弟一律免缴学费和书籍费,土豪劣绅子女须缴学费和书籍费。寄宿生伙食由家长负担,但烈军属子女及孤儿由学校津贴。
酃县的列宁小学学制为6年,不分初级小学、高级小学。每所学校学生人数不多,但年级不少。三区上洞列宁小学,全校60多名学生有5个年级,麻菜乡磨刀石工农小学8名学生,分两个年级。县苏维埃政府为节省人力、财力,规定不足20人的年级都编成复式班,全县18所小学有16所办复式班,一般是3级复式,也有4级复式的。茶陵县和攸县区、乡苏维埃办的列宁小学,均为初级复式班,学制4年。儿童入学条件,茶陵县列宁高级小学规定,无论苏区、白区,入学儿童都由区、乡苏维埃政府或党的组织保送。湘赣省文化部规定:列宁初小设国语、算术、自然、手工、图画,列宁高级小学增设政治、历史、地理、卫生等。各科教材由省文化部编写或自编,内容皆紧密结合当时的政治斗争实际,观点鲜明,文字生动,大部分采用韵文形式,便于儿童诵读和记忆。酃县刘泮远老人回忆当年学过的语文课有:
牛耕田,马吃谷,工农劳苦,土豪享福。
月光光,秋风凉,田中豆熟禾又黄。土豪不客气,挑起箩子把谷量。
大麦青,小麦黄,太阳晒得汗水淌。
地主吃的白米饭,穷人劳苦吃杂粮。
中国农民万万千,全靠雨水来灌田,雨水过多禾淹死,雨水过少旱禾田,天旱农民有办法,只知拜佛求神仙。
奉劝工农靠自己,开河凿圳到田边。
算术教科书采用阶级对比的事例,向学生进行阶级教育。如第一册练习一第三题:
全世界人口十五万万,内有无产阶级十二万万五千万,资产阶级二万万五千万,试仿第一题造表。
其他如唱歌、运动课等,也都紧密结合政治斗争。唱歌课、教唱拥护苏维埃的歌曲,如《共产儿童歌》、《少先队歌》、《当兵就要当红军》、《拥护苏维埃》、《工农暴动歌》等。图画课指导学生画刀、画枪、画儿童团员背着梭标站岗放哨。运动(即体育)课,做抓特务、攻碉堡等游戏。
苏区小学教育的条件非常艰苦。校舍都是设在祠堂庙宇或土豪劣绅的厅屋里,没有黑板就用油漆的柜子门,没有粉笔用石膏做,没有课桌椅就自带。教科书远远不能满足,有2/3的课本是教师手抄。教师报酬十分微薄,开始是同红军一样,分一份田,由群众代耕;1931年后,有的教师每月领2块或3块银圆,有的分两担谷,有时还得不到工资,但谁也不计较报酬的多少。
茶陵县列宁高级小学,为境内苏区一所典型学校。该校创建于1930年7月23日,由县苏维埃政府主办。校址始设小田乡寨下坪,1931年迁秩塘村雩江书院,现书院门楣上仍保留着当年书写的“茶陵县立列宁高级小学”字样。学生230余人,按文化程度分甲、乙、丙3班上课。列宁小学以共产主义教育为宗旨,以“学习马列主义与学习文化知识相结合,读书与支援前线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指导方针,始终坚持教育为革命战争服务。红军一来,学生写标语,唱歌,跳舞欢迎;红军出战,学生送信,送开水,拾子弹壳,拾战利品,照顾病号,站岗放哨,侦察敌情。每周星期六和平日课余,师生帮助红军家属种地、挑水、打柴、扯猪草,晚上学生轮流下到各乡村工农俱乐部或夜校,教农民唱歌、学文化。学校开设的课程,有国语、算学、革命常识、社会发展简史、俄共党史以及自然、地理、体育、卫生、音乐、图画等。学制2年。许多教材为教师自编,以“唤起群众,启发阶级觉悟,投身革命”为中心内容。学生入学,一律享受免费,集体在校餐宿。苏维埃政府除供应学生粮食外,另给油、盐费每人每天4个铜板。蔬菜、柴火由学生自己生产劳动解决。学校政治气氛浓厚,学生中设有共产党和共青团支部。校办列宁室有墙报组、美术文娱组、阅览组等。陈列的图书、报纸、杂志有《战报》、《捷报》、《湘赣红旗》、《列宁青年》、《共产党十大纲领》、《土地法》、《劳动法》等。体育活动有跳高、跳远、拔河、游戏、荡秋千、军事操练等项目。革命纪念日或国耻纪念日,师生登台表演文艺节目以示庆贺和纪念。
1933年9月,茶陵县被国民党军占领,学校随县苏维埃政府迁至江西永新县花砂村,1934年中央苏区红军撤出井冈山,学校停办。该校办学4年,为当时红军部队和党政机关输送的200多名学生都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学校也曾多次在湘赣边评模大会上被评为模范学校。
为纪念这所学校,1958年茶陵县人民政府在列宁小学原址办起了列宁中学。
(二)农民教育
1.农民夜校 1930~1932年,酃县、茶陵县、攸县苏区,村村都有夜校。各校人数不等,多的40余,少的也有20多,妇女占1/3。学习时间,有的规定3天一次,有的5天一次。入夜校学习的青壮年多为少年先锋队、赤卫军、妇女洗衣队、慰劳队成员。夜校教员由本地小学教员或乡苏维埃秘书、乡儿童团长兼任,有的是稍有文化又革命坚决的农民,一般是1校1人。夜校教材,由湘赣省文化部编印,或由各校结合各个时期政治斗争的任务和地方实际自编辅助教材。酃县在土地革命时,农民分得了田地,但不认识界牌,夜校教员把当地的许多小地名、人名、丘名、阿拉伯数字和面积单位编写成课本。据当年酃县夜校女学员陈满英和男学员曾坤和等人回忆,夜校自编教材,有这样一些课文。
人,穷人、富人。穷人多,富人少,穷人劳苦,富人安闲。
旧衣破,新衣来。共产党兴起,国民党倒台。
喂猪喂羊好,喂猪喂羊利不少,喂羊可卖钱,粪草作肥料。
你种树,我种树,多种树木有好处,防水防风又防旱,一人种活一棵树。
老红军刘长希回忆当年在茶陵县农民夜校学过的课文有:
天地间,人最灵,
创造者,工农兵。
工人们,劳不停,
做长工,晨到昏,
赚利息,厂主吞,
工人们,无毫分。
农民苦,写不清,
租税重,难生存。
男和女,都是人,
入共产,当红军。
打土豪,斗劣绅,
废军阀,莫容情。
阶级敌,一扫清。
2.识字班 识字牌
1932年4~6月,湘赣省文化部在全省组织统一的识字运动。文化部要求7月前40%的男子识300个字,30%的女子识200个字。茶陵县、酃县苏区各村以邻舍五、六家组成一个识字班,选识字的人教文盲,选一家堂屋做识字处。每村组织一个识字委员会,负责检查指导识字班教学,每班选班长1人负责召集学员识字。晴天晚上学,下雨白天学,对有小孩拖累或家务繁重而不能上识字班的妇女,由教员登门教读。另外在交通道口设识字牌,每次三、四个字(或配图画)贴在小板上,由站岗放哨的儿童团员教来往行人识字,使80%的苏区农民得到学习机会。
3.俱乐部 列宁室
1931年,酃县4个区和大多数乡苏维埃政府都办有“列宁室”。列宁室组织青少年利用晚上读书写字、唱歌跳舞、演戏、出墙报。酃县十都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小江李家老屋,当年办的两块墙报,现仍依稀可辨。县俱乐部组织的1个巡回演出队,教儿童和夜校学员演唱反封建和提倡妇女解放的歌曲,广为流传,现70岁以上的老苏区妇女都能唱上几首。
苏区成功的农民教育,连当时国民党报纸《民国日报》社论,也承认“共产党教育群众的方法可学”。
(三)职业教育
1.师范教育 1931年11月,中共酃县县委和苏维埃政府在石洲创办师范讲习所,次年1月结束,培训小学教师30多名。1932年2月,开办第2期,至4月因国民党军队第4次“围剿”而停办,培训小学教师17名。招收的学员是由各区苏维埃政府选派现任的或将任的列宁小学教员,以能看懂列宁小学前三册教科书为原则,并根据考试成绩择优录取,工农分子优先,但对忠于苏维埃的旧知识分子也适当吸收。师范讲习所开设的课程,为政治、国语、算术、体育、唱歌等小学教科书以及列宁小学教学法规、苏维埃社会教育问题、教学方法等。授课教员多数是当时县党、政领导干部。教学内容,以讲解小学各科教学目的、要求和方法为主。例如国语教学,要求学员通过学习,懂得苏区小学国语教学的目的,是启发儿童的阶级意识,提高儿童的革命觉悟,培养儿童阅读报刊、看懂文件,书写信件和起草报告的能力。苏维埃社会教育问题,要求学员认识苏维埃社会教育是整个苏维埃文化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列宁小学教师,同时又是社会教育工作者,既要负责办好列宁小学,又要负责做好社会教育工作。教师的社会教育工作任务是:在列宁小学附设夜校、识字班,在要道口建立识字牌等,积极组织农民识字,消灭文盲;宣传婚姻自由,禁止包办婚姻及童养媳;要协助各区、乡机关团体建立列宁室、俱乐部、新剧团、跳舞队等,组织群众读书看报、唱歌跳舞,以活跃苏区群众文娱生活,向群众宣传革命思想。
酃县师范讲习所培养出来的40多名学生,除少数因革命需要分配到党、政、军部门工作外,绝大多数分配到列宁小学当校长、教员,其中邱家泳、谢中炎、李正荣等一批教师在参加反“围剿”战斗中牺牲。
2.女子职业教育 1930年10月,茶陵县女子职业学校创办,招收年满16~25岁,稍识字、身体健康、出身工农家庭的女青年。校址始设东首,后迁高陇光泉祠,最后迁三都书院。学员40多人,编3个班,上午学文化,下午学职业。文化课使用的是苏区小学教材,职业课学的是打手套、织袜子、打绳衣。学校开办两期。1932年冬,因国民党发动“围剿”而停办。
1927~1932年,醴陵县女子职业学校遍及四乡。这些学校都根据自己的特点办学,向学生进行革命思想教育,提倡男女平等,反对“三从四德”、包办婚姻和童养媳制度。学生还站岗放哨,为群众排忧解难,学校职业收入还抽出一部分作农民协会活动经费。
女子职业学校根据湘赣文化部颁布的《女子职业学校暂行简章》规定的办学方针和方法办理,其中文化稍高、思想进步的学员,抽调到党政机关工作,当时的女子职校也是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
3.干部教育 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革命青年张平化、刘屏章、周介甫等受党的派遣,从外地回到家乡酃县进行地下革命活动,开办不同形式的补习班或夜校,以培养革命干部。8月,张平化在石洲中皇殿开办失学青年自修班,秘密学习革命道理,为石洲区和青石岗区培养了一批革命干部。11月,刘屏章在南岸烂泥湖开办南岸贫民夜校,入学青年30多人,办学5个月,培养了殷福华(曾任湘赣省酃县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长)等一批革命干部。12月,周介甫在中村周南学校开办贫民夜校,参加学习青年20多人,为中村区及其所属各乡培养了一批党政干部;同时共产党员潘祖浩、段楠、段瑞等在玉江回龙庵举办失学青年补习班,学员10余人,后来这些人成为1928年春组建的酃县西乡游击队总指挥部及其1~5路指挥部军事领导骨干。
1930年,苏区干部教育进入全盛时期,各种形式的短训班和定期干部学校相继开办,仅茶陵县就为土地革命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区、乡干部。1930年2月,酃县在石洲区板下楼举办为期1个月的党团训练班,培养了20多名县、区、乡干部。4月又在石洲窑棚里举办酃县农民讲习所1期,30多名学员是各区从农民中选送的优秀分子,这批农民学习后担任了县、区、乡农业、工业或商业干部,次年3月,中共酃县县委又在石洲横店里举办为期2个月的第2期党团训练班,有10名党员30名团员参加学习。
1931年春,中共茶陵县委在马头镇创办茶陵干部学校,学员40多人。同年8月,中共酃县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在安坑龙源山创办酃县红军学校,学员是县警卫连和各区红军游击队班长以上的干部。1931~1932年,中共攸县县委在漕泊七里的大木山先后办过青年训练班、党员训练班,参加学习的是各级党政机关的青年干部,学习时间长短不定。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社会发展史》、《列宁主义浅说》、《马克思主义浅说》等政治理论书籍。苏区沦陷后,县委还在江西莲花县办过白区工作训练班,将培训人员组成白区工作团,返回县境白区工作。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记述了株洲市的科教文发展与现状,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共6卷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