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斗蟋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唯一号: 151534020220000089
专题名称: 宁阳斗蟋
文件路径: 1515/01/object/PDF/151510020220000003/001
起始页: 0125.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产地: 宁阳县

专题描述

宁阳斗蟋[宁阳县]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阳斗蟋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宁阳人祖辈就有玩斗蟋蟀的习俗,每年夏秋时节,斗养蛐蛐是他们的主要娱乐活动。宁阳所产蟋蟀个大性烈,勇猛善斗,具有勇往直前不服输的精神气质,是蟋蟀品种中的极品。宁阳蟋蟀闻名全国,被视为蟋蟀中的王牌。 斗蟋文化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讲究“寻、听、捕、辨、养、赏、斗”, 在我国古代宫廷生活及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斗蟋渗透到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当时和后代的文学、美术、体育、音乐、习俗、思想等都有较大的影响,并产生了许多与之相关的艺术作品。贾似道编撰的《促织经》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斗蟋的专著。民国时期李石孙所著的12卷《蟋蟀谱》将斗蟋写得如诗如画、妙趣横生。 斗蟋自古以来以养、斗、赏为主,发展到现在,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 而且发展成为一项特色产业。每年立秋,数十万斗蟋爱好者潮涌宁阳,使宁阳斗蟋成为一个品牌,以宁阳为中心辐射全国,带动了旅游、服务、餐饮、制造、运输等产业的发展,如今宁阳已成为全国最大、最著名的蟋蟀交易市场。

知识出处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出版者:山东友谊出版社

泰山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泰山文化最形象、最生动、最鲜活的载体,是地域生活的积淀,是泰安的文化符号,是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民族文化之根,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强市富民的重要条件,也是幸福泰安的重要标志。因而,传承发展利用好泰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战略资源,对全面推进富民强市和幸福泰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阳县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