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放河灯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唯一号: 151534020220000080
专题名称: 七月十五放河灯
文件路径: 1515/01/object/PDF/151510020220000003/001
起始页: 0110.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产地: 岱岳区

专题描述

七月十五放河灯[岱岳区] 市级物质文化遗产 七月十五放河灯具体的起始年代难以考证。据一些民间老艺人相传,大约始于元代末期,经明、清两代渐成规模。放河灯的意义起初为祭奠亡灵。因为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亡人节”,大汶河里每年都有溺水而亡的人,有的无籍可查,冤魂没有人给香火, 所以用河灯示祭。后来演变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我国放河灯的历史悠久。大汶口河灯很好地保留了历史传统,它制作古朴、简洁, 广收博取。对研究大汶河流域乃至泰山地区的民俗文化、齐鲁民俗文化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大汶河流域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祥地,大汶河河灯是对大汶口文化的丰富。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和肯定。 和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现象一样,大汶河河灯在今天也同样失去了往昔的辉煌。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河灯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其传统的民俗文化内涵逐渐消失。目前,河灯制作民间艺人年龄老化非常严重,大多都在六七十岁以上,年轻艺人很少。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经有河灯作坊20余家,现在仅存2家。制作河灯的艺人由过去的近百人减少到现在不到10人,而且传统的河灯制作越来越少。 为传承保护七月十五放河灯这一民俗,2003年大汶口镇政府投资30余万元对河灯主要起放点一一大汶口古明石桥进行了保护性修复。放河灯的习俗枯木逢春,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知识出处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出版者:山东友谊出版社

泰山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泰山文化最形象、最生动、最鲜活的载体,是地域生活的积淀,是泰安的文化符号,是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民族文化之根,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强市富民的重要条件,也是幸福泰安的重要标志。因而,传承发展利用好泰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战略资源,对全面推进富民强市和幸福泰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

相关地名

岱岳区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