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蚕丝传统技艺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唯一号: 151534020220000068
专题名称: 横山蚕丝传统技艺
文件路径: 1515/01/object/PDF/151510020220000003/001
起始页: 0097.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产地: 新泰市

专题描述

横山蚕丝传统技艺[新泰市]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野茧齐纨美,春泉鲁酒香”是清初诗宗吴伟业行经新泰时吟咏的名句,诗中对新泰丰饶的物产予以高度赞美。 新泰物产,历史上最著名的首推桑茧。《尚书•禹贡》载:“岱田犬丝。”指在先秦之时,泰山周围就盛产蚕丝及丝织品,并通过汶水、济水运送到全国各地。《史记•货殖列传》也说:“邹、鲁滨洙、泗……颇有桑麻之业” “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以上记载均反映出当时据洙泗上游、汶水南岸、齐鲁边界的新泰,所产桑麻之盛。唐代,新泰一带蚕桑、纺织业日益发达,李白《答汶上翁》诗中有“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 的记述。驰名中外的“横山丝”即产于新泰横山一带。据新《泰县志•物产》记载:“之属五:曰丝、曰棉、曰麻、曰山茧绸。”又载:明时县内“桑麻遍地,邑无逃亡。”清康熙年间达到“养蚕之家,十室而九”。光绪年间,“迩来邑东一带,几于比户纟巢丝,实瘠土资生之助”。新泰城以东、以北、以南皆山区,土地瘠薄,家家户户以养蚕缫丝来资助生活所需。《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上也说:“该县蚕业发达,以鲁桑家蚕为大宗,乡间妇女视为专业,采桑饲养,尚属得法,陇头、田畔尽栽桑树,岁出之丝约十五万两左右。”清顺治年间,新泰县令卢宏在新泰任上“每亲课农桑”,尤重桑蚕。有诗《丝枲吟》,并有序云:“禹贡青州之贡,记贷畎丝集。考志,新泰皆贷畎地,而丝枲之产,新(泰)尤夙号最饶。”序中还对新泰的蚕丝品种做了详细介绍:“丝有二种,曰纩、曰枲。山蚕亦人所蓄,而食椿者曰椿茧,食椒者曰椒茧,食柧者曰槲茧,即《禹贡》所谓檿丝者是也。”根据以上文献记载,新泰蚕桑业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知识出处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出版者:山东友谊出版社

泰山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泰山文化最形象、最生动、最鲜活的载体,是地域生活的积淀,是泰安的文化符号,是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民族文化之根,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强市富民的重要条件,也是幸福泰安的重要标志。因而,传承发展利用好泰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战略资源,对全面推进富民强市和幸福泰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

相关地名

新泰市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