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柳琴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唯一号: 151534020220000043
专题名称: 山东柳琴
其他名称: 花鼓;肘鼓子;拉魂腔; 锣鼓冲子
文件路径: 1515/01/object/PDF/151510020220000003/001
起始页: 0070.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产地: 泰安市

专题描述

山东柳琴[泰安市]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柳琴又有花鼓、肘鼓子、拉魂腔、锣鼓冲子等诸多名称。原属山东花鼓之东路,因伴奏乐器为柳叶琴而名曰柳琴。1960年全国职工业余文艺会演,禹村煤矿工人薛传训演出自编柳琴《越唱心里越快活》后,该曲调流传我国北方各地,多有依曲填词的作品。 花鼓的历史较为久远。清朝嘉庆年间(1796一1820),滕县城北苏楼文武秀才苏金门组织班社,以柳木挖空上覆桐木薄板,缀以丝弦,制成双项七品的柳叶琴。其声清脆激越,用于演唱伴奏,益增华彩。苏楼柳琴名声大噪,相继有不少爱好者来苏楼投师学艺,各地班社慕名前来交流演出亦日渐增多。各具特色的花鼓、四句腔、肘鼓子唱腔,相互融合吸收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锣鼓冲子。并在苏金门指导下借鉴柳子戏的《山坡羊》《耍孩儿》,产生了四句帮腔与落腔尾音翻高八度的唱法,形成了早期的拉魂腔(亦曰拉后腔)的特色唱法。 清代末叶,拉魂腔也已由自弹柳叶琴演唱“篇子”的形式,更多地发展成为“对子戏”。努力摆脱“一人多角”的说书特点,向固定角色的戏曲化发展。 进入民国以来,拉魂腔女艺人的出现,结束了缘自花鼓的男扮女的传统做法,促进了表演艺术的提高,成为一个发展阶段的标志。 1960年5月,原曾习拉魂腔旦角演唱的禹村煤矿工人薛传训,自编自演柳琴《越唱心里越快活》,赴北京参加全国职工文艺会演引起轰动。被电台录音播放,并拍入纪录电影《红花朵朵幵》。后天津、北京专业、业余演唱者日多,北方各省市曲艺团队都有演唱,唱腔、伴奏得到不断丰富,出现了独唱、对唱、四人表演唱、群唱等形式。其基本唱腔是薛传训在拉魂腔女唱腔基础上,发展创造形成的一套相对完整的新的唱腔。山东柳琴的曲调由引句、主曲、尾句3部分组成。节奏明快,流畅活泼,鲜明地保留了尾句落腔翻高八度的艺术特色。

知识出处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出版者:山东友谊出版社

泰山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泰山文化最形象、最生动、最鲜活的载体,是地域生活的积淀,是泰安的文化符号,是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民族文化之根,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强市富民的重要条件,也是幸福泰安的重要标志。因而,传承发展利用好泰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战略资源,对全面推进富民强市和幸福泰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