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鼓腔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唯一号: 151534020220000042
专题名称: 端鼓腔
文件路径: 1515/01/object/PDF/151510020220000003/001
起始页: 0069.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产地: 陈平县

专题描述

端鼓腔[东平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鼓腔又称“端公腔”,是东平湖湖民独特的艺术形式,与扬州香火调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和微山湖端鼓腔一脉相传。 关于端鼓腔的起源,传说始于唐贞观年间(627一649),由唐王李世民许愿敬河神的故事演化而来。据实际调查,至少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已十分盛行。 东平湖沿岸老湖镇、大安山、戴庙乡有渔民近5万人,大多和南四湖的渔民有亲戚关系,现在东营市东营区黄河办事处有3处渔民村,2000多居民,就是由东平县老湖镇迁移过去的,同时也把端鼓腔带到了黄河河口、渤海岸边。 东平湖端鼓腔演出内容和形式与微山端鼓腔基本一致。只是演出地点,由过去的湖面改为湖岸;除在节会中演出外,也成为婚娶寿宴、修续家谱等民俗活动中的重要娱乐形式。但演出仍需供“金龙四大王”“柳爷”(蛇神)之神位,先鸣炮、展鼓,再起舞歌唱。 端鼓腔演唱时无管弦乐器伴奏,只有几面圆形的单面羊皮鼓,鼓柄末端大铁环上套有9个小铁环,伴奏者用竹篾敲打鼓面,同时晃动铁环,颇有声势。端鼓腔过去的演出有大班小班之分:如敬自己先祖,可由小班演唱,4个人表演,唱一天一夜,供猪头、鸡、鱼、水果;而在停止捕鱼欢庆丰收时,则由大班演唱,十四五个人表演,唱四天四夜,供整猪、整羊、鸡、鱼等。端鼓腔的唱腔为联曲体,常用曲牌有“七字韵”“十字韵”“上河调”“下河调”“卫调”“榔头调”等。端鼓腔的曲目多来源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内容以扬善惩恶、忠孝节义、家庭伦理、修身立德为主。经常演唱的曲目有《刘文龙赶考》《张相打嫁妆》《魏徵斩小白龙》《秃尾巴老李》《会情郎》《鸡黎明》《张老爷下水》《六个大样》《八个中样》《十二个小样》等。其中《刘文龙赶考》有词3000多句。端鼓腔的剧目能唱十天半月不重复。 端鼓腔是渔民特有的艺术形式,是渔民群众亲情的纽带、友谊的桥梁、东平湖民俗文化的代表。使之传承发扬,具有深远的意义。

知识出处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出版者:山东友谊出版社

泰山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泰山文化最形象、最生动、最鲜活的载体,是地域生活的积淀,是泰安的文化符号,是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民族文化之根,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强市富民的重要条件,也是幸福泰安的重要标志。因而,传承发展利用好泰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战略资源,对全面推进富民强市和幸福泰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

相关地名

陈平县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