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弦子戏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唯一号: 151534020220000041
专题名称: 宁阳弦子戏
文件路径: 1515/01/object/PDF/151510020220000003/001
起始页: 0066.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产地: 宁阳县

专题描述

宁阳弦子戏[宁阳县]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阳弦子戏距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最初,由县城西郑庄人郑修福从孔府引进弦子戏剧本,在曲阜招收艺人30余名组成戏班,对传统剧目、演唱艺术加以改进提高。唱腔突出“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唉唉”,并按剧情巧用“花腔”和“变调”,突出人物典型性格。乐器伴奏分文戏乐和武戏乐两种(一般由5人组成)。清末,郑方和演花旦,郑方清扮丑角,演技精湛,颇负盛名。民国年间,郑汝经演旦角,红极一时。因郑家艺人相传四代,均为弦子戏的骨干,故名“郑家弦子戏”。 1855一1905年间,郑家弦子戏从创建发展到第二代,以郑修福、郑方清和郑方和为主组建了40余人的戏班,演出遍及济南、泰安、聊城、济宁、德州、荷泽等地,并影响到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省,郑家弦子戏名声鹊起。郑方和的旦角、郑方清的丑角演唱绝妙,当时观众中就有:“郑方和不到,折钱十吊”的说法。1905~1965年间,郑家弦子戏发展到第三代、第四代,以郑汝德、郑汪经、郑汝明、郑汝斌、郑汝金为主,戏班发展到百余人。郑家弦子戏迎来了长达50余年的鼎盛时期。1985年郑家弦子戏第六代传承人组织了40余人的业余戏班,并演唱新剧目,使弦子戏再度唱响。 宁阳弦子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革新,戏路越来越宽,唱腔更加优美,演出深受观众欢迎。 宁阳弦子戏演出內容和表演形式接地气、近百姓,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知识出处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出版者:山东友谊出版社

泰山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泰山文化最形象、最生动、最鲜活的载体,是地域生活的积淀,是泰安的文化符号,是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民族文化之根,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强市富民的重要条件,也是幸福泰安的重要标志。因而,传承发展利用好泰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战略资源,对全面推进富民强市和幸福泰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阳县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