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梆子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唯一号: 151534020220000034
专题名称: 山东梆子
文件路径: 1515/01/object/PDF/151510020220000003/001
起始页: 0059.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产地: 泰安市

专题描述

山东梆子[泰安市] 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梆子是山东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据史料考证,山东梆子源于山陕梆子。山陕梆子在明末清初形成后,由河南幵封传入山东境内运河两岸地区,分别向曹州、莱芜、章丘、泰安、荷泽、临沂等地传播,并结合当地的风俗、语言、审美情趣,分别形成各地不同的梆子剧种。 流入曹州形成的梆子剧种称曹州梆子,又名高调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汶上梆子。后通称山东梆子,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山东梆子流行面积很广,东到黄河之滨的临沂地区;西到河南省的幵封、郑州;南到江苏省的徐州,安徽省的阜阳、蚌埠;北到河北省的大名、石家庄等地。但它主要流行在荷泽、济宁、泰安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的不少城镇和农村。 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前身系东平县前锋剧团,1958年泰安地区合并于济南后,基于振兴山东地方剧种的需要,1960年秋,济南市政府决定将剧团更名为“济南市山东梆子剧团”。1961年4月,泰安专署复置,剧团随泰安专署迁回泰安后,更名为泰安专区山东梆子剧团。1985年泰安地改市时,剧团更名为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至今。 山东梆子的唱腔结构体制属板式变化体,其主要板式包括“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非板”等。主要乐器为板胡。音乐风格高亢激越、刚劲挺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传统剧目有《两狼山》《墙头记》《黄牛分家》等600余出,传统曲牌60余种,唢呐曲牌120余个,拥有丰富的传统遗产和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知识出处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出版者:山东友谊出版社

泰山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泰山文化最形象、最生动、最鲜活的载体,是地域生活的积淀,是泰安的文化符号,是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民族文化之根,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强市富民的重要条件,也是幸福泰安的重要标志。因而,传承发展利用好泰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战略资源,对全面推进富民强市和幸福泰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