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杆跷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唯一号: 151534020220000031
专题名称: 独杆跷
文件路径: 1515/01/object/PDF/151510020220000003/001
起始页: 0052.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产地: 新泰市

专题描述

独杆跷[新泰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泰市西北部有莲花山,西南部有法云山。过去,道教盛行,道观如林。新泰市的谷里、羊流等村落,坐落于两山之间。据羊流镇大洼村独杆跷第五代艺人讲:约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本地各道观举行祭奠仪式时都纷纷聘请当地有名望的民间技艺演出队伍为其祭奠助兴,因而各路好手粉墨登场,大显身手。 大洼村的著名老艺人王家络(1844年一?)的老师,聪慧灵敏,富于创新,在众多的高跷演出中,敢于突破,独辟蹊径,别出心裁,用一只跷腿在道观的一级级台阶上跳上跳下。别具一格的“独杆跷”顿时赢得道观高层和围观群众的喝彩,捧得头彩。王家络及其弟子王兆杰又在单跷的基础上,彻底去掉了绑跷的跷绳,只用脚踩踏板而舞,并将这一绝技与流传于本地区的民间故事《刘海戏金蟾》相结合,成为独杆跷的经典剧目。其后王兆杰又将此艺传授与本族的王宗和(1901年一?),王宗和又传授给王宗禄。王宗禄又将这一王氏独门绝技传授给了他的儿子王安廷。 独杆跷表演中有刘海和金蟾两个角色,刘海多由青年装扮,穿戏装,用3米多长带弹性的白蜡条做成钓竿,系4米左右的长绳,绳梢拴多组金钱。钓竿根部绑在直径30厘米的铁环上,用丝带固定在表演者的腰部,随跳跃而颤动钓竿,戏逗金蟾。 金蟾则有十几岁的少年扮演,头戴金蟾假面,穿连体绿色蟾衣,配合钓竿而舞。 独杆跷的表演分”串街”和”摆场”两种形式。“串街”时,表演者扛着跷跟着“故事队”行走,遇到有人放鞭炮请他们表演时,刘海做“双踩跷”,金蟾做“蛙跳”动作行走。“摆场”时,刘海与金蟾做全面的配合。刘海做“双踩”“单踩”“交叉踩”“左单踩””右单踩””蹦跳踩”等高难度动作;金蟾做“蛙跳“蛙爬”“四爪朝天”“四腿蜷”等诙谐幽默的动作。 独杆跷虽源于高跷但特色独具,其造型奇特、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展示了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独杆跷的表演动作活泼,花样繁多,引人入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成为山东民间舞蹈艺术的独门绝技,丰富了山东民间舞蹈艺术宝库。

知识出处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出版者:山东友谊出版社

泰山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泰山文化最形象、最生动、最鲜活的载体,是地域生活的积淀,是泰安的文化符号,是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民族文化之根,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强市富民的重要条件,也是幸福泰安的重要标志。因而,传承发展利用好泰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战略资源,对全面推进富民强市和幸福泰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

相关地名

新泰市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