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牌坊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唯一号: 151534020220000030
专题名称: 高跷牌坊
文件路径: 1515/01/object/PDF/151510020220000003/001
起始页: 0051.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产地: 肥城市

专题描述

高跷牌坊[肥城市]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肥城市边院镇东向北村高跷牌坊历史久远,影响区域广泛,在清朝嘉庆年间 (1796一1820)就颇负盛名,表演者人人都有拿手好戏,个个都会独门绝活。 生于清嘉庆年间的创始人董玉武从小就十分热爱民间龙灯狮子舞表演,在多年的活动中他吸收各派精华,且不断探索,改进传统的高跷艺术,在表演形式上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创立了颇负盛名的东向北村高跷。其子董克义、其孙董福贞在艺术实践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表演形式和艺术技巧不断创新发展,创立了民间高跷牌坊舞蹈。第五代传承人董长坤在继承前辈高跷牌坊技艺的基础上,不断琢磨新花样,探索、改进了传统高跷牌坊的艺术形式和技巧,形成了东向北村高跷牌坊惊险、欢腾、热烈、火爆的表演风格。 高跷牌坊一般由20余人组成。“垛牌坊” 表演,由8人组成,每组有5人脚踩高跷, 并排站立,肩上抬一长匾,一男一女脚踩高跷站立匾上,女子右手持一手帕,左手持一根长3米左右、经装饰过且富有弹性的竹条,在竹条顶端系着一只彩蝶,男子手持一把彩扇,两人随锣鼓点在匾上翩翩起舞,名曰“垛牌坊”,也称“两层牌坊”。后来又发展创新设计表演了“三层高跷牌坊”,也就是在五人之上的二人再抬一匾,一人踩在二人抬的匾上,场面十分惊险壮观。与高空扑蝶、跑旱船、舞龙、舞狮、牵骆驼、西游记等民间舞蹈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边院东向民间艺术表演特色。 东向北村高跷牌坊,经过200余年的创新发展,形成了集舞蹈、杂技、音乐、戏曲于一体的独特的民间艺术。

知识出处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出版者:山东友谊出版社

泰山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泰山文化最形象、最生动、最鲜活的载体,是地域生活的积淀,是泰安的文化符号,是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民族文化之根,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强市富民的重要条件,也是幸福泰安的重要标志。因而,传承发展利用好泰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战略资源,对全面推进富民强市和幸福泰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

相关地名

肥城市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