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泰安各级领导班子实行老、中、青三结合

知识类型: 事件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
唯一号: 151532020220007859
事件名称: 1973年泰安各级领导班子实行老、中、青三结合
文件路径: 1515/01/object/PDF/151510020220000009/002
起始页: 0422.pdf
事件类型: 政治事件
起始时间: 1973年
结束时间: 1973年
发生地点: 泰安

事件描述

根据中央要求,地委在各级领导班子的配备上注意贯彻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截至7月份统计,全区原属省、地委管理干部已解放的占96%以上,已安排各级领导职务的占已解放干部数的96.9%。在注意发挥老干部骨干作用的同时,加强了青年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全区从工人、农民中选拔了680名青年同志,充实了干部队伍。鉴于各级领导班子中,青年干部不足的实际情况,地委于7月1日下发了《关于贯彻执行省委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决定的意见》。《意见》指岀:各级领导班子和机构中,缺乏新生领导力量的情况是比较严重的。地革委组、局以上领导干部中,平均年龄50.36岁,全区10个县委常委以上干部中,平均年龄46.5岁,30岁左右的仅占10%。全区公社正副书记相当一部分也在45岁以上,且体弱多病者较多。为此,地委计划在两年(1973年和1974年)内,培养选拔年轻干部2200名左右。其中,地委正副书记1至2名,地委常委2至3名(35岁左右不超过40岁),地委、地革委正副组、局长一级干部52人;县委正副书记10人,常委20人,县委正副组、局长一级干部400人;公社正副书记116名(其中25岁左右的公社正副书记1至3名);地直厂矿、企事业单位也要按照上述精神,分别配备年轻干部。同时,还决定在各级党委、革委办事机构中,充实30岁以下的年轻干部150人。选拔年轻干部充实各级领导班子和机构,实行老、中、青“三结合”,增强了各级领导班子的活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但由于把关不严,个别干部选得不准,不能胜任工作,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知识出处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第一卷起自1925年8月泰安有共产党员的活动,止于1949年9月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主要记述了泰安中共组织及其领导的政权、武装力量、群众团体在革命斗争中的大事、要事。 《大事记》由概述和大事条目组成。使读者在了解历史梗概和党史脉络的基础上,阅读研究大事记。由于泰安地区建国前后党史情况截然不同,故一、二两卷在编排方法上有较大区别。第一卷,由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建有两个地委(泰山、泰西),分属山东、冀鲁豫两大战略区,抗战后半期一度(四年多)形成三个地委,历史和区划情况复杂,且在过去的工作中已各成体系地编写出三个党史大事记,即《中共泰山区党史大事记》、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
发生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