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发生莱芜“八•二六”事件

知识类型: 事件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
唯一号: 151532020220007630
事件名称: 1966年发生莱芜“八•二六”事件
文件路径: 1515/01/object/PDF/151510020220000009/002
起始页: 0330.pdf
事件类型: 政治事件
起始时间: 1966年8月26日
结束时间: 1966年8月26日
发生地点: 莱芜

事件描述

1966年8月25日,莱芜县师范师生300余人两次冲击县委、县人委,抢占县广播站,揪斗了县委、县人委几位领导干部。县人委领导人家属说了几句不满的话,也被揪斗,并被师范师生押送到公安机关看押。县机关干部不满这种做法,于26日到公安局要人,未果,当晚部分县机关干部到师范要求放人,一些看热闹的群众也跟随前往。在吵闹中双方发生冲突,师范学生有8人受轻伤。师范局势一片混乱,直至晚12时才平息。27日早,县委向地委汇报了事情的经过。地委立即派正在地委开会的莱芜县委书记朱振海、副书记曹学亮同地委财贸政治部主任武同峙,赶回莱芜处理平息事件。28日,地委又派副书记房众夫前往莱芜,防止事态继续扩大。事件发生后,莱芜师范师生向全国发出紧急呼吁,请求支援。全国各地30多个单位(涉及5个大区)的8000余名学生陆续来到莱芜,支援师范师生。房众夫、武同峙等邀请外地各院校学生代表商谈处理措施。大批学生强行将房众夫等拉到师范5000人大会上揪斗到深夜。31日,省委派地委副书记高逢五协同顾良带领的省委调查组到莱芜,处理事件。9月2日,由各地师生代表主持,在莱芜召开约3万人参加的“控诉大会”。在“控诉大会”上,县委、县人委几名主要领导或被撤销职务,或被停职“会上,学生采取了极端的武斗手段,将上述县委领导剃去头发,戴上高帽,罚跪达7个小时之久。会后又被游街、关押。9月4日以后,外地学生陆续离开莱芜。事件中,由于学生公开对县委领导采取了体罚、武斗等野蛮手段,加上外地学生到农村串连、宣传,“文化大革命”迅速扩展到县直机关各部门和广大农村,加剧了莱芜局势的混乱。此后,县直机关各部门领导干部,有的被剃头、戴高帽、罚跪、游街、殴打,有的被点名斗争。在农村,全县共有954个大队,有753个大队组织了红卫兵,有354个大队开展斗争,有80余名公社、管区、大队干部遭到揪斗。一部分干部外出躲避,部分公社党组织陷于瘫痪状态。全县还揪斗了“四类分子”和有一般错误行为的群众1300余人。在莱芜“八•二六”事件的影响和波及下,“文化大革命”迅速向全地区蔓延。

知识出处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第一卷起自1925年8月泰安有共产党员的活动,止于1949年9月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主要记述了泰安中共组织及其领导的政权、武装力量、群众团体在革命斗争中的大事、要事。 《大事记》由概述和大事条目组成。使读者在了解历史梗概和党史脉络的基础上,阅读研究大事记。由于泰安地区建国前后党史情况截然不同,故一、二两卷在编排方法上有较大区别。第一卷,由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建有两个地委(泰山、泰西),分属山东、冀鲁豫两大战略区,抗战后半期一度(四年多)形成三个地委,历史和区划情况复杂,且在过去的工作中已各成体系地编写出三个党史大事记,即《中共泰山区党史大事记》、

阅读

相关地名

莱芜
发生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