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泰安全区又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

知识类型: 事件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
唯一号: 151532020220007602
事件名称: 1965年泰安全区又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
文件路径: 1515/01/object/PDF/151510020220000009/002
起始页: 0315.pdf
事件类型: 经济事件
起始时间: 1965年
结束时间: 1965年
发生地点: 泰安

事件描述

1965年据统计,1964年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247万元,共完成土石方2400万个,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万亩。本年春,结合搞泰莱肥宁平原样板田,地委、专署又提出今明两年目标。全区共完成雪野东西、黄前、大河、引汶南和罡城坝等六个灌区的配套工程,共661万土石方,572万个工日,总投资1256万元,需争取国家补助716万元,扩大保浇面积40.3万亩;涝洼地30万亩,当年治理25万亩;整平土地8一10万亩,以逐步实现园田化。7月,地委、专署作出以根治汶河为中心的今冬明春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全区常年雨水总迳流量为24亿方,现有水利设施蓄量不到三分之一,全区901万亩耕地水浇面积仅占30.8%,宜林荒山河滩343万亩尚有190万亩未植树造林,400多万亩山岭薄地未彻底治理和改造,每年因涝成灾达百万亩以上,遇旱则近三分之二土地减产。规划提出恢复和续建杜张、雪野、黄前、乔店、大河、小安门、 纸坊、上庄炉、箇头等9座中型水库,可增蓄13838万方,另兴建小水库406座,塘坝1643座,谷坊26000余座,使增蓄3.1亿方,以连同原蓄量达10亿方以上。打井2.5万眼(其中机井2600眼),使井灌面积增加20万亩,达180万亩;另增打旱井5900余眼以解决山区人畜吃水困难。治理涝洼地25万亩,连已治58万亩,使防洪排涝达到5年一遇标准的达83万亩,占涝洼地总面积75%。大搞封山造林,将未封禁的42万亩荒山荒滩全部封禁,计划造林52万亩,育苗85800亩。全区423万亩山岭薄地已达“三合一”标准的30万亩,今冬明春再增75万亩。为了搞好汶河上游的封山造林,尽快发展山区生产,地委、专署于5月中旬在莱芜召开了章莱、莲花山区林业工作会,章丘、莱芜、新泰三县21处公社847个大队共1126名干部参加,会议听取了省林业厅杨云阶厅长和房众夫的报告,参观了老君堂、化马湾两大队山区绿化和河滩造林,检查总结了过去几年来林业生产的经验教训,制定了林业发展初步规划。地委书记刘众前在总结中要求,统一思想认识,树立和坚定长期建设的革命思想;落实林业政策;妥善解决林牧矛盾;加强党对林业生产的领导,三县都建立绿化指挥部,其中章丘、莱芜可设立山区工委作为县委的派岀机关等。会后地委转发了长清县界首大队、泰安化马湾大队林业确权发证的典型经验。

知识出处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第一卷起自1925年8月泰安有共产党员的活动,止于1949年9月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主要记述了泰安中共组织及其领导的政权、武装力量、群众团体在革命斗争中的大事、要事。 《大事记》由概述和大事条目组成。使读者在了解历史梗概和党史脉络的基础上,阅读研究大事记。由于泰安地区建国前后党史情况截然不同,故一、二两卷在编排方法上有较大区别。第一卷,由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建有两个地委(泰山、泰西),分属山东、冀鲁豫两大战略区,抗战后半期一度(四年多)形成三个地委,历史和区划情况复杂,且在过去的工作中已各成体系地编写出三个党史大事记,即《中共泰山区党史大事记》、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
发生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