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泰安地委实施建立泰莱肥宁平原粮食稳产高产样板田计划

知识类型: 事件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
唯一号: 151532020220007588
事件名称: 1965年泰安地委实施建立泰莱肥宁平原粮食稳产高产样板田计划
文件路径: 1515/01/object/PDF/151510020220000009/002
起始页: 0305.pdf
事件类型: 政治事件
起始时间: 1965年2月
结束时间: 1965年
发生地点: 泰安

事件描述

在反“右倾保守”思想开展比学赶帮运动和学大寨运动的推动下,根据省委关于搞稳产高产样板田打歼灭战的指示精神,地委于2月份制定了在泰莱肥宁平原建立粮食稳产高产田的计划,决定在继续搞好章莱山区和新泰莲花山区山水林田综合治理之外,集中力量在泰莱肥宁四县平原地区打一个稳产高产歼灭战。 该区共包括19个公社(另有3个公社的5个管区),104.2万人,总耕地面积153.9万亩,其中集体140.7万亩,有保浇面积79.1万亩,分为平原84.6万亩,丘陵32.2万亩,涝洼20.5万亩。由于自然条件较好,土地肥沃,劳力充足,地下水源较充沛且有精耕细作习惯,粮食产量较稳定,1960年至1964年亩均370斤,1964年达450斤,有亩均达500斤的192个大队,达600斤的 ⑵ 个。计划提岀1965年主要指标为:集体粮田面积125万亩,亩均达500斤,争取540斤,其中过长江,亩产达800斤以上的达120个大队,占总数的12%。到1970年这一地区均达到或超过800斤。地委决定分别在肥城汶阳、泰安省庄、汶口、莱芜方下、宁阳伏山等公社选择16个大队约2万亩作为地区和省的样板基地,地、县、社、管区共搞样板田20.9万亩。3月份,地委成立了泰莱肥宁平原粮食样板田指挥部,各县市分别成立分指挥部。3月15日至21日,地委召开有四县分工样板田工作的县委负责人和划入样板田范围的公社、管区和大队书记共1230人参加的大会,省委工作组也参加了会议。会上,刘众前、房众夫分别作了报告,11个单位介绍了发扬革命精神,改变生产条件,创造稳产高产和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搞好工作的典型经验,并明确了几项具体政策:一、干部补贴工分,在占总工分的2%中提取0.5一0.6%归公社掌握作为基层干部会议补贴;二、养猪积肥过去执行的一至二分饲料地、“斤猪斤粮”奖励、粪肥计分继续执行;三、口粮分配一般几年来实行“人六劳四”的可坚持,不宜改“人七劳三”,集体分配口粮一般人均360一40)斤,丰收单位最多不宜超过450斤,可多搞集体储备;四、奖励繁殖、饲养大牲畜,实行“六定三奖”(定领导、人员、报酬,定奖繁殖、增膘、肥料);五、其它报酬、奖罚制度如肥料基本奖罚、劳动基本奖罚等。这些政策的贯彻落实,对于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群众生产积极性发挥了作用。自3月至7月,各地掀起抗旱夺取小麦丰收为主要内容的生产高潮,计打井3600眼,修旧井13600眼,新建、扩建多项中小型水利配套工程,扩大有效灌溉面积9万余亩,其中保浇3万亩,生猪由145797头增至202000头,在多年未遇的旱灾之年,夺取了小麦产量与历史产量最高的年持平的胜利。

知识出处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第一卷起自1925年8月泰安有共产党员的活动,止于1949年9月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主要记述了泰安中共组织及其领导的政权、武装力量、群众团体在革命斗争中的大事、要事。 《大事记》由概述和大事条目组成。使读者在了解历史梗概和党史脉络的基础上,阅读研究大事记。由于泰安地区建国前后党史情况截然不同,故一、二两卷在编排方法上有较大区别。第一卷,由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建有两个地委(泰山、泰西),分属山东、冀鲁豫两大战略区,抗战后半期一度(四年多)形成三个地委,历史和区划情况复杂,且在过去的工作中已各成体系地编写出三个党史大事记,即《中共泰山区党史大事记》、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
发生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