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泰安水利建设成绩显著

知识类型: 事件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
唯一号: 151532020220007455
事件名称: 1961年泰安水利建设成绩显著
文件路径: 1515/01/object/PDF/151510020220000009/002
起始页: 0235.pdf
事件类型: 政治事件
起始时间: 1961年
结束时间: 1961年
发生地点: 泰安

事件描述

在大办水利的热潮中,从1957年起,尤其是1959年和1960年,原泰安地区水利建设成绩显著,先后修建起雪野、黄前、东周、大河水库等大中型水利工程二十余处以及一大批小型水库。如1959年秋至次年春,宁阳万余名民工上阵开挖引汶干渠,共投工日85万个,动用土石方120万立方米,完成茶棚至堽城屯22.5公里的总干渠和14公里的分干渠,引水灌溉县境内北部和中部500平方公里内耕地。另如为改变尚里一带的灌溉条件,肥城桃园公社于1960年1月开始,组织8000名劳力奋战4个月,修明渠2400米,开凿山洞310米,动用土石15.6万立方米,经五级提水,将康王河水从白云山后引到山前。此工程被命名“群力放水洞”,由舒同亲自题名。5月4日举行了放水仪式,济南市委书记处书记刘众前为放水剪彩。同月,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以此工程为背景拍摄了彩色纪录片《世上桃源》。工程期间,苏联专家、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柯庆施、农业部副部长刘瑞龙、杨显东以及由外交部副部长曾涌泉陪同的外国驻华使节一行64人,均曾前来参观。9月12日,共青团济南市委作出决定,号召全市农村青年向肥城桃园人民公社青年学习。大办水利的热潮在当时的形势下,难免受到“共产风”、“浮夸风”等的影响,产生一些问题,但也显示了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敢于战天斗地,重新安排河山的英雄气概,以及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兴修的水利设施,经逐步配套完善,大多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发挥了巨大作用。

知识出处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第一卷起自1925年8月泰安有共产党员的活动,止于1949年9月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主要记述了泰安中共组织及其领导的政权、武装力量、群众团体在革命斗争中的大事、要事。 《大事记》由概述和大事条目组成。使读者在了解历史梗概和党史脉络的基础上,阅读研究大事记。由于泰安地区建国前后党史情况截然不同,故一、二两卷在编排方法上有较大区别。第一卷,由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建有两个地委(泰山、泰西),分属山东、冀鲁豫两大战略区,抗战后半期一度(四年多)形成三个地委,历史和区划情况复杂,且在过去的工作中已各成体系地编写出三个党史大事记,即《中共泰山区党史大事记》、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
发生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