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泰安全区掀起大办钢铁热潮

知识类型: 事件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
唯一号: 151532020220007403
事件名称: 1958年泰安全区掀起大办钢铁热潮
文件路径: 1515/01/object/PDF/151510020220000009/002
起始页: 0215.pdf
事件类型: 经济事件
起始时间: 1958年
结束时间: 1958年
发生地点: 泰安

事件描述

在全国大办钢铁、保证“钢铁元帅升帐”的热潮影响下,泰安逐步掀起钢铁生产热潮。7月上旬,地委紧急扩大会议决定将原计划钢铁产量8万吨提高到16万吨(其中钢3万吨),煤炭仍按原计划完成120万吨,计划建坩锅炉6650个,猪咀炉300个,要求7月15日前全部建成投产;建小高炉61个,除其中13立方米炉因设备不齐推迟至8月15日前外,余均于7月底前投产。8月17日至30日,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决定1958年钢产量比1957年翻一番,达1070万吨。各级均作了紧急传达贯彻。9月7日,地委发出《关于贯彻省委9月4日钢铁电话会议的紧急通知》,提岀为保证省委交给的国庆节前全区生产生铁13800吨的任务,必须迅速建成足够数量的炉群投产,各县要第一书记挂帅,要下最大决心,想尽一切办法于9月10日前保证建成平阻式和邵阳式小土高炉7038个。9月15日省委召开电话会议后,地委连夜召开有各部委、党组,钢铁、煤炭、机械办公室及交通运输指挥部等负责人参加的紧急扩大会议,16日早6时又召开电话会议向各县委作了传达。地委认为省委白书记、谭政委的指示和对我区的批评是完全正确的,检讨了在8月20日省委电话会议之前,地委对工农业生产并举和第一书记一手抓工业一手抓农业的指示贯彻执行不力,偏重于农业生产,因此在转入大搞钢铁以后,在思想上行动上都很被动。为了贯彻“以钢为纲”的方针,以钢铁生产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地委决定于四五天内来个飞跃,把日产铁量由现10吨左右提至1000吨以上,因此要求各级要政治挂帅,以大鸣大放大辩论和插红旗拔白旗的方法,彻底解决全区党员、干部及广大群众的思想问题;20日前保证全区62个小高炉7千余座土高炉和猪咀炉70%投入生产,再发动群众建5万个左右小土炉,每个小土炉到9月底预计可产铁200斤。9月29日,全区组织了省委统一部署的钢铁“淮海战役”。各县委主要领导均全力以赴深入工地召开了誓师动员大会,全区共1449500多人投入战斗,占整半劳力总数的80%,分为采矿、运输、建炉、冶炼、采煤、炼焦等几路大军;共投产炉19758座,占建成炉数的46%,包括小高炉17座,平阴式土炉1600座,邵阳式73座,各种小座炉17789座,猪咀炉279座,约近20%的炉达到了正常生产;另各县还发动群众搞起土坯炉、水桶炉、大窑坩埚炉、瓷缸炉等462983座。29日,全区生铁日产量由44吨达5930吨,莱芜、泰安、肥城三县放了日产千吨的“卫星”。战役过后,产量虽有跌落,10月1、2日仍保持1800吨左右。大炼钢铁运动显示了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但是由于是在高指标、拔白旗的压力下不顾客观条件一哄而起,也产生一些问题。如设备不配套、原材料消耗高、技术水平低、组织管理混乱、生产不正常、产铁质量差(主要是二类铁和烧结铁),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完成高指标在原材料不足的情况下收购废钢铁任务化、强制化,以致发生有将群众的铁锅、鳌子、门吊等铁制生活必需品也强行收缴的现象。另外由于强行抽调农村大部劳力大搞几个大办(大办钢铁、大办采矿、大办交通、大办煤炭等),影响了秋季农作物的管理和收获,造成了“丰产不丰收”的严重后果,使国民经济严重失调,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

知识出处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第一卷起自1925年8月泰安有共产党员的活动,止于1949年9月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主要记述了泰安中共组织及其领导的政权、武装力量、群众团体在革命斗争中的大事、要事。 《大事记》由概述和大事条目组成。使读者在了解历史梗概和党史脉络的基础上,阅读研究大事记。由于泰安地区建国前后党史情况截然不同,故一、二两卷在编排方法上有较大区别。第一卷,由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建有两个地委(泰山、泰西),分属山东、冀鲁豫两大战略区,抗战后半期一度(四年多)形成三个地委,历史和区划情况复杂,且在过去的工作中已各成体系地编写出三个党史大事记,即《中共泰山区党史大事记》、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
发生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