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泰安区全区农业合作社迅猛发展

知识类型: 事件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
唯一号: 151532020220007264
事件名称: 1955年泰安区全区农业合作社迅猛发展
文件路径: 1515/01/object/PDF/151510020220000009/002
起始页: 0154.pdf
事件类型: 经济事件
起始时间: 1955年
结束时间: 1955年

事件描述

按照地委关于“巩固、整顿、提高”,秋前一般停止发展的部署,去年全区农业合作社由4月底的1180处发展到10月底的1415处。11月4日,地委生产互助合作部作出《关于今冬开展合作化运动的部署意见》,计划1954年冬全区再发展7000处。截至1955年6月中旬,全区发展农业合作社达8784处,入社农户221181户,占总农户数18.84%。此后,地委贯彻了全国第三次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提出1956年秋前一般不再发展,着力于对现有社的巩固、整顿和互助组的提高,稳定农村形势。7月31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批评了党内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所谓右倾错误,助长了急躁冒进情绪。10月,中央七届六中全会正式通过《关于农业合化问题的决议》。9月初,地委传达贯彻了毛泽东的指示,并派工作组到泰安县二区灌庄乡进行试点,全区互助合作运动迅猛发展。地委重新调整规划,计划到1956年春全区发展到17000处,54万余户农户人社,达到总户数的45%,实际到10月18日全区即已发展到22110处,734776户,占农户总数的60.3%,宁阳、莱芜、泗水、泰安、肥城、东平六县已基本实现合作化。在发展合作社中,由于过快地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产生了许多混乱现象。11月1日,地委发出《关于通过整顿巩固合作社做好保护牲畜工作的通知》,要求立即采取措施扭转农村大量低价岀卖牛犊和宰杀耕牛的局面,以保护耕畜。

知识出处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第一卷起自1925年8月泰安有共产党员的活动,止于1949年9月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主要记述了泰安中共组织及其领导的政权、武装力量、群众团体在革命斗争中的大事、要事。 《大事记》由概述和大事条目组成。使读者在了解历史梗概和党史脉络的基础上,阅读研究大事记。由于泰安地区建国前后党史情况截然不同,故一、二两卷在编排方法上有较大区别。第一卷,由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建有两个地委(泰山、泰西),分属山东、冀鲁豫两大战略区,抗战后半期一度(四年多)形成三个地委,历史和区划情况复杂,且在过去的工作中已各成体系地编写出三个党史大事记,即《中共泰山区党史大事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