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马庄“耶稣家庭”革新运动

知识类型: 事件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
唯一号: 151532020220007169
事件名称: 1952年马庄“耶稣家庭”革新运动
文件路径: 1515/01/object/PDF/151510020220000009/002
起始页: 0113.pdf
事件类型: 政治事件
起始时间: 1952年
结束时间: 1952年
发生地点: 马庄

事件描述

“耶稣家庭”是泰安县大汶口马庄人敬奠瀛于1927年创办的。该组织以《新约圣经》使徒行传中关于初期教会的信徒居住在一起,凡物公用的记载为根据,号召各地基督教徒“破产人家”,“共同生活”。由于敬奠瀛等人的鼓吹宣传,吸引了因社会黑暗和战争环境以及生活不幸等矛盾而幻想“世外桃源”的众多教徒纷纷投奔,使“耶稣家庭”在抗日战争期间达到鼎盛,马庄“老家”达360人,并在全国各地设64处“小家”。敬奠瀛标榜其为“土生土长的中国新兴教会”,在国内外宗教界有一定影响。全国解放后,民主空气吹进“耶稣家庭”,群众纷纷要求革新。1951年4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宗教事务处召开“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基督教团体会议”之后,泰安专署召开基督教抗美援朝“三自”(自治、自养、自传)革新座谈会,6月27日“耶稣家庭”也召开了“三自”革新座谈会,年底敬奠瀛躲避至上海小家。1952年4月,中国基督教抗美援朝“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筹委会派遣常委崔宪详、沈德溶等会同山东济南基督教女青年会教友及省妇联、省宗教事务处、省民政厅干部,中共泰安地委统战部副部长刘端、宣传部科长高光等近30人,于4月28日进驻马庄“耶稣家庭”帮助开展革新运动。通过发动群众,学习有关文件,群众揭发控诉了“家庭”内部压迫统治、受美国美以美会支持等内幕,感谢党和政府解救了他们。根据“家庭”中群众的自愿要求,本着“有利生产,各得其所”的原则,“耶稣家庭”宣告解散,360余教徒群众恢复了血缘关系,财产协商分配给全体成员,孤寡者等予以照顾,有专长的人员由政府介绍职业,均妥善安置。敬奠瀛等三名主要负责人被捕法办。8月5日,革新运动胜利结束。泰安地区除马庄外,另尚有十几处“小家”(347人)分布于泰安、泗水、肥城、长清、宁阳、东平、历城、莱芜等地。地委根据马庄“耶稣家庭”革新经验,制定了全区“耶稣家庭”开展“三自”革新运动的计划确定以泰安、泗水、肥城三县为重点,首先进行,又确定在三县12处(290人)中以泰安的泰山、泗水的洛里庄、肥城的国家庄三处(158人)为重点,吸收其余九个“小家”代表参加学习。抽调马庄革新骨干及积极分子组成工作队。11月中旬,地委召开各县宣传部长和文教科长会议,作了讨论部署。下旬工作队集中后于25日出发各点。各县抽调县、区、乡干部予以配合,经学习、控诉、最后处理三个阶段,至1953年1月13日先后胜利结束革新运动。

知识出处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第一卷起自1925年8月泰安有共产党员的活动,止于1949年9月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主要记述了泰安中共组织及其领导的政权、武装力量、群众团体在革命斗争中的大事、要事。 《大事记》由概述和大事条目组成。使读者在了解历史梗概和党史脉络的基础上,阅读研究大事记。由于泰安地区建国前后党史情况截然不同,故一、二两卷在编排方法上有较大区别。第一卷,由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建有两个地委(泰山、泰西),分属山东、冀鲁豫两大战略区,抗战后半期一度(四年多)形成三个地委,历史和区划情况复杂,且在过去的工作中已各成体系地编写出三个党史大事记,即《中共泰山区党史大事记》、

阅读

重要人物

敬奠瀛
相关

相关地名

马庄
发生地点